第31頁
中國的民眾不明白:中國的軍隊為什麼不抵抗呢,難道東北不是中國的領土嗎?
第五部分 3.不抵抗主義和它的背後(1)
不抵抗主義,葬送了東三省。
不抵抗主義的執行者,是張學良。不論有多少理由,也不管有多少苦衷,作為一方統帥,置東北民眾和土地於不顧,眼睜睜地放任日軍踐踏,張學良是難辭其咎的。
不抵抗主義的發明者,是蔣介石。蔣介石是放狼入室的罪魁,是丟棄東三省的禍首。
早在1931年7月,日本製造萬寶山事件,侵華意向已充分顯露之時,蔣介石就命令東北軍,對日軍的挑釁,"不予抵抗,力避衝突"。
8月16日,蔣介石又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由江西"剿共"前線密電張學良:"瀋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
9月21日,蔣介石回到南京,同黨政軍要人商討了對日方略:"避免擴大戰爭,經由向國際聯盟的申訴,獲得公平的處斷。"
22日,蔣介石向南京黨員發表演說,闡明對日政策:"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23日,南京政府發表告全國國民書:"政府現時既以此次案件訴之於國聯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以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
蔣介石的對日方針:軍隊避免衝突,國民嚴肅鎮靜——不抵抗,依靠國聯壓迫日本撤兵。
全國各界民眾,對日本的武裝入侵,義憤填膺,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強烈不滿,空前規模的反日浪潮,勢不可擋;即使國民黨和國民黨軍隊,也有一部分人違背蔣介石的意志,自動地起來抗日。
民氣不可欺,但有時卻可利用。國民黨內各反蔣派系竭力攻擊蔣介石,"九·一八"事變前在廣東成立的"國民政府",以汪精衛、孫科、陳濟棠、李宗仁等為核心,則乘機逼蔣下野,企圖取而代之。
蔣介石處於內外夾攻當中——不抵抗主義遭到民眾反對,黨外的抗日民主運動,使其處於非常不得人心的被動地位;黨內各派系的乘機壓迫,又使其處境十分不利。
蔣介石見勢不妙,重演故技,以退為進,再次宣告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職務,此事發生在1931年12月15日。
蔣介石飛回了浙江奉化縣老家,他的親信還都在南京,仍然把持著軍事、政治和經濟大權,新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形同虛設,新任行政院長孫科面臨財政、外交兩大危機,一籌莫展,難撐局面,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孫科籲請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入京主持一切,蔣的親信也乘機叫嚷促蔣復職。
蔣介石看到時機成熟,決定拉汪排胡,重新出山。蔣通過宋子文對汪說,只要與蔣合作,汪派人物可以全部進入南京政府。汪精衛也想通過與蔣合作,在南京政府中謀得權位。二人一拍即合。
1932年1月13日,蔣介石由奉化飛抵杭州。16日,汪精衛也由上海到達杭州。經過密商,二人達成權力分配協議:汪主持內政外交,蔣負責軍事。21日,蔣、汪聯袂入京。28日,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副院長;決定勸立軍事委員會,指定蔣介石、馮玉祥、何應欽、朱培德、李宗仁五人為常委(3月6日蔣正式出任委員長)。
1月28日,在歷史上是值得記述的一天。蔣介石重新上台,蔣汪合作,進行權力再分配,在這一天:日本在上海發動進攻,製造新的侵華事件;在這一天;蔡廷鍇、蔣光鼐領導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敵,為時三個多月的淞滬抗戰的起點,也在這一天。
蔣介石重新上台,不抵抗主義的初衷未改,他與汪精衛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壞淞滬抗戰。
第五部分 4.不抵抗主義和它的背後(2)
上海戰端一起,南京政府不思抵抗,惶惶然於1月30日遷都洛陽。十九路軍和張治中的第五軍奮力抵抗,打得日軍多次更換司令官而難於進展。蔣汪卻密令中國海軍保持"鎮靜",通過何應欽電令十九路軍航空隊,"對日海軍,決不拋擲炸彈",蔣介石指示十九路軍"趁此收手,避免再與決戰"。蔣介石反對增援淞滬抗戰,讓何應欽通令各部隊,"各軍將士非得軍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動者,雖意出愛國,亦須受抗命處分"。同時,蔣汪還斷絕了十九路軍的給養和軍餉,截留各界民眾和華僑的抗戰捐款。抗戰部隊處於非常困難境地被迫撤退。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訂,上海軍民的抗戰被徹底出賣了。
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出賣了東北三省,出賣了上海抗戰,難道他要甘心賣國、當一個日本卵翼下的兒皇帝嗎?不,蔣介石雄心勃勃,不想做日本的傀儡,何況,他的外交重心在美、英一邊,還有它們的支持呢。
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背後,蘊藏著別一樣的東西。
第五部分 3.不抵抗主義和它的背後(1)
不抵抗主義,葬送了東三省。
不抵抗主義的執行者,是張學良。不論有多少理由,也不管有多少苦衷,作為一方統帥,置東北民眾和土地於不顧,眼睜睜地放任日軍踐踏,張學良是難辭其咎的。
不抵抗主義的發明者,是蔣介石。蔣介石是放狼入室的罪魁,是丟棄東三省的禍首。
早在1931年7月,日本製造萬寶山事件,侵華意向已充分顯露之時,蔣介石就命令東北軍,對日軍的挑釁,"不予抵抗,力避衝突"。
8月16日,蔣介石又致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
"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由江西"剿共"前線密電張學良:"瀋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
9月21日,蔣介石回到南京,同黨政軍要人商討了對日方略:"避免擴大戰爭,經由向國際聯盟的申訴,獲得公平的處斷。"
22日,蔣介石向南京黨員發表演說,闡明對日政策:"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23日,南京政府發表告全國國民書:"政府現時既以此次案件訴之於國聯行政會,以待公理之解決,故以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衝突,對於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持嚴肅鎮靜之態度。"
蔣介石的對日方針:軍隊避免衝突,國民嚴肅鎮靜——不抵抗,依靠國聯壓迫日本撤兵。
全國各界民眾,對日本的武裝入侵,義憤填膺,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強烈不滿,空前規模的反日浪潮,勢不可擋;即使國民黨和國民黨軍隊,也有一部分人違背蔣介石的意志,自動地起來抗日。
民氣不可欺,但有時卻可利用。國民黨內各反蔣派系竭力攻擊蔣介石,"九·一八"事變前在廣東成立的"國民政府",以汪精衛、孫科、陳濟棠、李宗仁等為核心,則乘機逼蔣下野,企圖取而代之。
蔣介石處於內外夾攻當中——不抵抗主義遭到民眾反對,黨外的抗日民主運動,使其處於非常不得人心的被動地位;黨內各派系的乘機壓迫,又使其處境十分不利。
蔣介石見勢不妙,重演故技,以退為進,再次宣告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長職務,此事發生在1931年12月15日。
蔣介石飛回了浙江奉化縣老家,他的親信還都在南京,仍然把持著軍事、政治和經濟大權,新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形同虛設,新任行政院長孫科面臨財政、外交兩大危機,一籌莫展,難撐局面,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孫科籲請汪精衛、蔣介石、胡漢民入京主持一切,蔣的親信也乘機叫嚷促蔣復職。
蔣介石看到時機成熟,決定拉汪排胡,重新出山。蔣通過宋子文對汪說,只要與蔣合作,汪派人物可以全部進入南京政府。汪精衛也想通過與蔣合作,在南京政府中謀得權位。二人一拍即合。
1932年1月13日,蔣介石由奉化飛抵杭州。16日,汪精衛也由上海到達杭州。經過密商,二人達成權力分配協議:汪主持內政外交,蔣負責軍事。21日,蔣、汪聯袂入京。28日,國民黨召開臨時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宋子文為副院長;決定勸立軍事委員會,指定蔣介石、馮玉祥、何應欽、朱培德、李宗仁五人為常委(3月6日蔣正式出任委員長)。
1月28日,在歷史上是值得記述的一天。蔣介石重新上台,蔣汪合作,進行權力再分配,在這一天:日本在上海發動進攻,製造新的侵華事件;在這一天;蔡廷鍇、蔣光鼐領導十九路軍將士英勇抗敵,為時三個多月的淞滬抗戰的起點,也在這一天。
蔣介石重新上台,不抵抗主義的初衷未改,他與汪精衛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破壞淞滬抗戰。
第五部分 4.不抵抗主義和它的背後(2)
上海戰端一起,南京政府不思抵抗,惶惶然於1月30日遷都洛陽。十九路軍和張治中的第五軍奮力抵抗,打得日軍多次更換司令官而難於進展。蔣汪卻密令中國海軍保持"鎮靜",通過何應欽電令十九路軍航空隊,"對日海軍,決不拋擲炸彈",蔣介石指示十九路軍"趁此收手,避免再與決戰"。蔣介石反對增援淞滬抗戰,讓何應欽通令各部隊,"各軍將士非得軍政部命令而自由行動者,雖意出愛國,亦須受抗命處分"。同時,蔣汪還斷絕了十九路軍的給養和軍餉,截留各界民眾和華僑的抗戰捐款。抗戰部隊處於非常困難境地被迫撤退。5月5日,《上海停戰協定》簽訂,上海軍民的抗戰被徹底出賣了。
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出賣了東北三省,出賣了上海抗戰,難道他要甘心賣國、當一個日本卵翼下的兒皇帝嗎?不,蔣介石雄心勃勃,不想做日本的傀儡,何況,他的外交重心在美、英一邊,還有它們的支持呢。
蔣介石不抵抗主義的背後,蘊藏著別一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