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
中原大戰進行當中,8月6日,反蔣各派在北平召開了"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以汪精衛的改組派為主,同時有西山會議派和閻、馮的代表參加,組成了以汪精衛為首的七人常務委員會,決定組織中央政府,籌備召開國民會議,起草約法,並按照汪主黨、閻主政、馮主軍的分工,推定閻錫山為中央政府主席。9月9日,閻錫山在北平就職,成立了與南京政府相對抗的又一個國民政府。
反蔣聯軍津浦線上濟南的得而復失和隴海線上八月攻勢的受阻,成為整個戰局的重要轉折點,馮、閻軍由主動轉為被動,蔣軍由被動轉為主動。
蔣介石將津浦線的大部精銳部隊分別調到河南境內的平漢、隴海兩線,8月24日,懸賞各軍,先占領鞏縣者賞洋二十萬元,先占領洛陽、鄭州者賞洋一百萬元,9月6日,開始總攻。馮玉祥令宋哲元部撤退洛陽一帶,以保持通往陝西的歸路,大部分部隊則縮短防線,集結在鄭州周圍,與蔣軍對抗。同時,致電閻錫山,要求閻軍以大部兵力進攻濟南;以少數兵力牽制津浦線方面敵軍,其餘進攻隴海線上的歸德;抽出二萬以上兵力運抵鄭州。馮玉祥希望在閻軍配合下,挽回被動局面。但是,閻錫山保存實力,卻密令隴海線閻軍全部退到黃河以北,使馮軍形成孤立難支的形勢。
正當反蔣聯軍處境困難之際,本來表示中立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各方罷兵,"靜候中央措置",第二天,東北軍入關,形勢急轉直下,反蔣聯軍敗局已定。
9月22日,北平擴大會議的一伙人撤到太原,10月28日公布了一個約法草案,隨著反蔣軍事的失敗,便紛紛逃離太原,11月1日,汪精衛也離開太原去天津,後去香港。熱鬧一時的擴大會議,煙消雲散。
10月初,東北軍接收了平津及河北省政權,這一地區的閻軍不作任何抵抗,10月中旬,退往山西。
張學良的通電發表後,馮玉祥仍想集中兵力,固守鄭州。但隴海線上的閻軍已撤向黃河以北;龐炳勛、孫殿英等部紛紛自由行動,隨閻軍向黃河以北撤退;石友三表示擁護張學良,叛離馮、閻;9月下旬,馮的驍將吉鴻昌倒戈投蔣,梁冠英等也通電附和;反蔣聯軍中的雜牌部隊也紛紛土崩瓦解。河南軍事陷於不可收拾的境地,不得不全線退卻。又因防守洛陽的兵力有限,9月17日,蔣軍楊虎城部攻到洛陽附近,馮軍西撤回陝的路已被切斷,只得向豫北撤退。
10月3日,蔣軍攻占開封,6日進入鄭州。馮軍全線崩潰,一部由宋哲元率領從洛陽退往潼關以西,另一部分則退至豫北和晉南。10月下旬,戰爭基本結束。11月4日,閻馮聯名致電張學良,聲明即日下野,釋權歸田。
歷時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兵力一百多萬,消耗軍費五億多元,戰火波及二十多個省,三十萬官兵送掉性命,無辜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尤其給中原人民造成空前的災難。
第四部分 10.瓦解與受挫(1)
中原大戰接近尾聲之際,蔣介石將收拾華北局勢的主權交給了張學良。閻錫山雖然下野避居大連,但他的部隊已退回山西,原有的老巢並未丟失,經張學良之手,閻軍被改編為四個軍共八個師,另有一個護路軍,一部分實力保留下來,成為他以後再起的資本。
馮軍也企圖改編為十個師,以豫西和陝、甘兩省為駐區。但馮軍已失去了陝、甘等根據地,一些部隊已投蔣,一些被圍困的部隊已表示願意繳械,蔣介石便不允許馮軍集團繼續存在,而將其化整為零、肢解吞噬了。
張維璽部在新鄭被圍,經勸降,全部解除武裝,張辭去軍職後,赴天津隱居。
孫連仲部退至豫北焦作一帶,投蔣後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先開往山東濟寧一帶整編,後開往江西參加"圍剿"紅軍。
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等殘部退往晉南,受張學良改編為第二十九軍,以宋哲元為軍長。
劉郁芬離開西安逃向山西,所部被楊虎城繳械,劉派人和蔣介石聯繫,被任命為軍事參議。
吉鴻昌部被改編為第二十二路軍,調赴鄂豫皖邊境;梁冠英部被改編為第二十五路軍,調赴蘇北;葛運隆部被改編為第三十三師,調赴湖北。
這樣,馮軍被繳械,改編、分割、隔離,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已完全瓦解、崩潰,不復存在了。
蔣介石先後打敗了桂軍、馮軍和閻軍三大軍事集團,唯獨馮軍的結局是土崩瓦解,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中國現代的軍閥,是軍隊、地盤和權勢的集合體,三者缺一不可,軍隊是工具,地盤是依託,權勢是目標。就此來說,馮玉祥是一個不合格的軍閥。他著眼於權勢之爭,但在地盤和軍隊兩個方面卻出現了問題。
為了擴大權勢,就要爭奪地盤,馮玉祥和閻錫山、李宗仁等都是如此。但是,馮玉祥忽略的是建立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中心地盤。閻錫山有山西,李宗仁有廣西,馮玉祥應該有陝西,然而,馮玉祥卻缺乏這個觀念,只想到勝利了將如何如何,沒想到失敗了應該有個退守之地,而沒有以足夠的兵力保證退路的暢通,以致絕大部分兵力回不了陝西。沒有鞏固的地盤,部隊沒有集結固守之地,也就失去了與蔣介石討價還價的起碼條件,任憑蔣介石隨意處置了。
反蔣聯軍津浦線上濟南的得而復失和隴海線上八月攻勢的受阻,成為整個戰局的重要轉折點,馮、閻軍由主動轉為被動,蔣軍由被動轉為主動。
蔣介石將津浦線的大部精銳部隊分別調到河南境內的平漢、隴海兩線,8月24日,懸賞各軍,先占領鞏縣者賞洋二十萬元,先占領洛陽、鄭州者賞洋一百萬元,9月6日,開始總攻。馮玉祥令宋哲元部撤退洛陽一帶,以保持通往陝西的歸路,大部分部隊則縮短防線,集結在鄭州周圍,與蔣軍對抗。同時,致電閻錫山,要求閻軍以大部兵力進攻濟南;以少數兵力牽制津浦線方面敵軍,其餘進攻隴海線上的歸德;抽出二萬以上兵力運抵鄭州。馮玉祥希望在閻軍配合下,挽回被動局面。但是,閻錫山保存實力,卻密令隴海線閻軍全部退到黃河以北,使馮軍形成孤立難支的形勢。
正當反蔣聯軍處境困難之際,本來表示中立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各方罷兵,"靜候中央措置",第二天,東北軍入關,形勢急轉直下,反蔣聯軍敗局已定。
9月22日,北平擴大會議的一伙人撤到太原,10月28日公布了一個約法草案,隨著反蔣軍事的失敗,便紛紛逃離太原,11月1日,汪精衛也離開太原去天津,後去香港。熱鬧一時的擴大會議,煙消雲散。
10月初,東北軍接收了平津及河北省政權,這一地區的閻軍不作任何抵抗,10月中旬,退往山西。
張學良的通電發表後,馮玉祥仍想集中兵力,固守鄭州。但隴海線上的閻軍已撤向黃河以北;龐炳勛、孫殿英等部紛紛自由行動,隨閻軍向黃河以北撤退;石友三表示擁護張學良,叛離馮、閻;9月下旬,馮的驍將吉鴻昌倒戈投蔣,梁冠英等也通電附和;反蔣聯軍中的雜牌部隊也紛紛土崩瓦解。河南軍事陷於不可收拾的境地,不得不全線退卻。又因防守洛陽的兵力有限,9月17日,蔣軍楊虎城部攻到洛陽附近,馮軍西撤回陝的路已被切斷,只得向豫北撤退。
10月3日,蔣軍攻占開封,6日進入鄭州。馮軍全線崩潰,一部由宋哲元率領從洛陽退往潼關以西,另一部分則退至豫北和晉南。10月下旬,戰爭基本結束。11月4日,閻馮聯名致電張學良,聲明即日下野,釋權歸田。
歷時半年之久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兵力一百多萬,消耗軍費五億多元,戰火波及二十多個省,三十萬官兵送掉性命,無辜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尤其給中原人民造成空前的災難。
第四部分 10.瓦解與受挫(1)
中原大戰接近尾聲之際,蔣介石將收拾華北局勢的主權交給了張學良。閻錫山雖然下野避居大連,但他的部隊已退回山西,原有的老巢並未丟失,經張學良之手,閻軍被改編為四個軍共八個師,另有一個護路軍,一部分實力保留下來,成為他以後再起的資本。
馮軍也企圖改編為十個師,以豫西和陝、甘兩省為駐區。但馮軍已失去了陝、甘等根據地,一些部隊已投蔣,一些被圍困的部隊已表示願意繳械,蔣介石便不允許馮軍集團繼續存在,而將其化整為零、肢解吞噬了。
張維璽部在新鄭被圍,經勸降,全部解除武裝,張辭去軍職後,赴天津隱居。
孫連仲部退至豫北焦作一帶,投蔣後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先開往山東濟寧一帶整編,後開往江西參加"圍剿"紅軍。
張自忠、劉汝明、趙登禹等殘部退往晉南,受張學良改編為第二十九軍,以宋哲元為軍長。
劉郁芬離開西安逃向山西,所部被楊虎城繳械,劉派人和蔣介石聯繫,被任命為軍事參議。
吉鴻昌部被改編為第二十二路軍,調赴鄂豫皖邊境;梁冠英部被改編為第二十五路軍,調赴蘇北;葛運隆部被改編為第三十三師,調赴湖北。
這樣,馮軍被繳械,改編、分割、隔離,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已完全瓦解、崩潰,不復存在了。
蔣介石先後打敗了桂軍、馮軍和閻軍三大軍事集團,唯獨馮軍的結局是土崩瓦解,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中國現代的軍閥,是軍隊、地盤和權勢的集合體,三者缺一不可,軍隊是工具,地盤是依託,權勢是目標。就此來說,馮玉祥是一個不合格的軍閥。他著眼於權勢之爭,但在地盤和軍隊兩個方面卻出現了問題。
為了擴大權勢,就要爭奪地盤,馮玉祥和閻錫山、李宗仁等都是如此。但是,馮玉祥忽略的是建立一塊進可攻、退可守的中心地盤。閻錫山有山西,李宗仁有廣西,馮玉祥應該有陝西,然而,馮玉祥卻缺乏這個觀念,只想到勝利了將如何如何,沒想到失敗了應該有個退守之地,而沒有以足夠的兵力保證退路的暢通,以致絕大部分兵力回不了陝西。沒有鞏固的地盤,部隊沒有集結固守之地,也就失去了與蔣介石討價還價的起碼條件,任憑蔣介石隨意處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