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咸陽宮中,秦始皇正如泥塑木雕一樣呆坐在御座上。他滿臉怒氣,一聲不吭,李斯見此情況,已猜出八九分。果然,秦始皇開口便問:"東郡之事丞相可曾聽說?"

  李斯道:"已有所聞。臣匆匆來正欲稟報此事。"

  "你看如何處置?"

  李斯沒有馬上回答,他在觀察著秦始皇的臉色。稍頃,試探著說:"天降隕石於東郡,已非吉兆,刁民又藉此危言聳聽,蠱惑人心,實乃罪大惡極。臣以為當儘快查清此事,對膽大妄為之刁民嚴懲不貸。"

  "東郡郡守派人來報,言及刑訊數人,無人肯講,真是反了!"

  李斯低頭沉思,沒有吱聲。

  突然,秦始皇大發雷霆道:"來人!傳朕口諭,將東郡落石處方圓十里之內的刁民全部殺光!"

  李斯猛地一驚。他想說,此事系個別人所為,不要牽連無辜;他想說,應再加查實,不可大開殺戒,但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只是唯唯諾諾地說:"陛下所言極是……"

  到東郡傳達皇上口諭的使者出發了。數日之後,那裡成了一個屠場,數百人慘遭殺害,好幾個村落變成了雞犬不留的鬼城,那塊刻文隕石也被砸得粉碎。

  然而,類似事件並未絕跡。這年秋天,有一個皇帝使者從關東到國都來,當他走到華山腳下的要道平舒道時正值天黑,忽有一個遍身漆黑且蒙著黑巾的人從黑暗中閃出,攔住使者道:"此有一玉璧,請轉送給高池君。"說著,從懷中取出玉璧遞給使者。

  莫名其妙的人,莫名其妙的話,使這位皇帝的使者驚異萬分,毛骨悚然。正自納悶,那人恨恨地說:"明年祖龍死!"言罷,縱身一躍,不知去向。

  這一奇遇把使者嚇得非同小可,到咸陽後馬上進宮向秦始皇稟報。

  使者入宮時,秦始皇正和李斯談論驪山陵之事。今年以來,因為方士們久尋仙藥未得,徐市也杳無音信,使一向迷戀仙界、嚮往成仙的秦始皇感到很渺茫,他於是又倍加關心起陵墓的修築來。他催促李斯加緊監督,合理運籌,加快速度。李斯稟報說,陵園的地面建築已基本竣工,墓坑也已挖竣,殉葬陶俑也大體燒制完成,只剩下一些收尾工程,明年即可完成。秦始皇很滿意,他既怕進入這個地下世界,又幻想著日後能繼續在這裡享受生前的榮華。

  使者的報告使秦始皇剛剛輕鬆的心又增添了新的沉重,他依稀覺得這並非吉祥之兆,特別是"明年祖龍死"這句話更使他震駭不已。

  秦始皇膽戰心驚地問李斯:"丞相以為’祖龍’系指何人?"

  李斯琢磨著:祖,始也;龍,乃天子之象徵,祖龍顯然是指秦始皇。可是他不願將這不吉利的話告訴秦始皇,他怕皇帝不快,更擔心給自己帶來預想不到的麻煩,便信口說道:"我華夏之人乃龍之後人,祖龍即人祖也。"

  秦始皇心情略微好了一些,訥訥地說:"此言得之!此言得之!我疑此人為山鬼,其所能預見的僅一年以內之事,豈會預知來年?"又問:"這玉璧和高池君又是怎麼回事?"

  李斯想了想說:"臣聽說,高池君是在渭水南邊的高池受人祭祀的水神,其神體是周武王。至於這玉璧,大概是九年前陛下巡遊天下祭祀長江時沉入水中的那一隻吧!"

  秦始皇恍然大悟。九年前,他第二次巡遊時曾從泗水南下渡淮水,到達長江中游的衡山和南郡。由南郡到湘山祠這一段路程是利用長江的水道浮江而行。為求神靈保佑,他在船上將一隻玉璧投入水中,以祭祀長江之神。秦始皇今被提醒,馬上讓人將玉璧拿來請李斯辨認,李斯端詳片刻,肯定地說:"就是這一隻。"說到這裡,李斯猛地想到:這玉璧本是祭祀長江神的。現在要轉送給高池君,這不是意味著秦王朝的水德將盡了嗎?

  秦始皇似乎看出了李斯的疑慮,驚問:"此事是吉是凶?"

  李斯遮掩道:"一時尚難斷吉凶。古人云:’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莫如占卜一番,看神意如何吧!"

  秦始皇以為然。當即,令卜筮官進行占卜,得卦曰:"游徒吉。"卜筮官解釋說:"此卦系破凶兆之法,一游一徒可吉焉。"

  李斯馬上出主意說:"北河、榆中地廣人稀,可遷刑徒三萬人前往定居。此外,明年陛下可再次巡遊國中,以應天意,以求吉祥。"

  秦始皇經卜筮官和李斯這樣一說,心靈上的不安才漸漸解除了,他轉憂為喜地對李斯說:"李愛卿,知朕心意啊!"

  二

  自從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第二次巡遊以後,秦始皇在八年間又進行了兩次巡遊:

  一次是在次年春天。他從咸陽出發東出函谷關,至陽武,因在博浪沙遭張良和力士的伏擊,沒有另走新路,仍沿上一次走過的路線繼續向東,再次到達之罘和琅琊。返迴路上折向西北,經上黨、安邑、蒲州津,回到咸陽。路經之罘時,在之罘山刻石立碑,碑文仍為李斯所書: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