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看著「海軍大魔王」這稱號,霍夫曼也不禁搖頭,他對日本歷史有不少了解,知道戰國時期織田信長曾被人稱為「第六天魔王」,現在魔王稱號再現,可見堀悌吉如何凶名遠揚。

  霍夫曼無奈地搖頭:「日本這民族真是太奇怪了,殺自己人比殺敵人還狠,我以為我算很理解堀悌吉了,沒想到還是看不透、看不清,他這是在斷自己的後路啊!」

  凱特爾聳聳肩附和道:「誰說不是呢,中國人也差不多,東方民族都這個德行……聽說他們南北兩個政府的武裝在日本撤退後不斷打仗,另外還有說要配合俄國人去占領中國西北省份……這些消息都傳到中亞了。」

  「隨便史達林去折騰,我們不參與。」霍夫曼微微一笑,「俄國人還是不死心,這樣也好,在這些地方多消耗一點力氣就會在烏拉爾這裡少消耗一點力氣。他不是想要阿富汗嘛,倒是多派點兵去打啊,看關東軍會不會北上踹他的屁股。」

  「關東軍真要北上?」

  「錯不了的,科爾已打聽到消息了,關東軍出兵部隊和物資已在整頓中。」

  施佩爾忽然插話:「元首,日本方面還表示如果我們有興趣,可用他們欠我們的債務購買一些日本企業,以軍工、造船為主,不過最高比例不能超過25%。」

  霍夫曼苦笑:「平時聽著蠻誘人,現在我不敢,誰知道日本以後會變成什麼樣,萬一其他日本政治家以為是我們在背後唆使堀悌吉,絕對影響日德關係大局,這個大局比一點點軍火債要值錢多了。」

  「那要求我們配合取得紐西蘭並要求澳大利亞交付賠款的意見怎麼樣?」

  「具體什麼想法?」

  「第一,紐西蘭由日本全部占領,民用動產可由紐西蘭人帶走,非民用動產和其他不動產確保完好無損歸日本;

  第二,澳大利亞賠款200億美元,交出所有3000噸以上的船隻和軍隊重型裝備,包括解除駐澳大利亞美軍的裝備;

  第三,美軍俘虜由澳大利亞人看管,在日美和平或停戰後才能移交,澳新與日本相互間的俘虜在和平條件部分後交換;

  第四,同意歐洲部隊入駐澳大利亞,但規模和兵力要和日本事先溝通,建議不超過10萬人;

  第五,澳大利亞應給予日本與歐洲同等的經濟待遇。」

  「科爾表示,除賠款還有一點還價餘地,其餘條款恐怕動不了……這是日本放棄和我們分享澳大利亞權益而索要的補償體現。」

  「澳大利亞恐怕不會同意。」

  「這是肯定的,問題是我們能同意麼?」

  施佩爾和凱特爾對視了一眼,遲疑道:「從經濟和政治上看,我們似乎並不吃虧,且還有撇開英國人的便利。」

  「日本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啊……」霍夫曼苦苦思索,「這一定是堀悌吉的主意,只有他想得出來這麼辦!」

  眾人陷入尷尬,這條件對德國很有利,唯一不利是德國要配合日本壓服澳大利亞——本來德國的方針是讓日本壓服澳大利亞然後給德國創造便利,現在反過來德國要為更好的條件親自下場,去或者不去便成了難題。

  不去,日本可單獨先取紐西蘭,憑澳大利亞目前的能力抵擋不住,頂多能讓日本多付出點代價,但一旦日本先行占領紐西蘭,澳大利亞就不是這麼好表態了,因為德國當初答應在澳大利亞分一半權益給日本換取日本不進攻澳大利亞的保證,現在日本主動提出讓歐洲駐軍而自己不加入,這就給德國添加了不小的誘惑。

  思考良久,霍夫曼下定決心:「和澳大利亞人談一談,告訴他們我們原則上不反對日本的建議,賠款縮小到100億美元,如果澳大利亞同意,歐洲聯合部隊、歐洲聯合艦隊願意為澳大利亞提供安全保證,至於經濟利益嘛……同等待遇其實不算什麼,畢竟我們不會嚴苛對待澳大利亞人,日本也占不了多少便宜。」

  「其實日本的經濟結構與澳大利亞才是互補。」施佩爾解釋道,「澳大利亞出產的鐵礦、羊毛、農產品等物資都是日本需要的,反倒我們有南美這條線,對澳洲產品需求不大,更確切地說是一種三角貿易:日本需要澳大利亞的原材料——澳大利亞需要德國的高技術產品——德國需要日本提供的其他熱帶資源,當然,我們非要澳大利亞的原料也行,大不了就是運輸成本高一點。」

  「算了,先管南美吧。」霍夫曼定了基調,「南美是現在,澳洲是未來,不可弄錯先後順序。」

  「英國人這裡怎麼辦呢?」

  「這個……」霍夫曼狡黠地一笑,「澳新的金融和民生服務由英國人負責包場,然後駐紮澳新的部隊英國人可以占一半,我們和歐洲其他國家占一半,英國畢竟是日不落帝國,視野要開闊一些。」

  「這?」凱特爾稍微一愣神就反應過來:英國在歐洲聯合部隊、艦隊中人數不算多,如果他們要在澳洲占一半,就意味著必須減少在其他地區的投入,英國人還要在巴基斯坦維持15-20萬兵力,加起來將是大不列顛今後沉重的負擔——如果他們還要再去紐芬蘭插一腳的話。

  第159章 超級炸彈(2)

  索馬利亞沙漠裡,一座高達30多米的鐵塔已高高地豎立了起來,德國超級炸彈爆炸實驗就將在這個架子上完成。為尋找合適的試驗場地,德國科學家們煞費苦心,一開始試圖在國內尋找一個偏僻角落進行試驗,但德國地處歐洲中心,沒什麼沙漠,連荒無人煙的無人區幾乎都找不到,施佩爾對此強烈反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