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不是自欺欺人,打完南非戰役就意味著德國至少有400萬軍隊一下子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美國消息很靈通,知道德國已在很多領域採取正常化策略,部隊也在縮減,說明德國是真心在考慮停戰和平的事了,真惹惱了元首,讓這400多萬軍隊撲向北美大陸怎麼辦?——獨裁者心思可千萬不敢瞎猜!

  所以出現了很奇怪的一幕,明明德國還在和美國在戰場上打生打死,是不共戴天的敵人,美國外交系統、軍方系統和情報系統對歐洲大陸上抵抗組織的支持卻極大縮減——國務院準備用綏靖德國歐洲政策的辦法來為自己爭取一點緩和。

  東俄也在爭取與德國關係的緩和,史達林聽從了其他人的勸告,如期解散了女兵隊伍,縮減了鬍子兵、爺爺兵的規模,然後大家就看到德國真開始在東線撤兵,然後還讓黨衛軍美國師強硬插到一線,防止弗拉索夫的俄羅斯解放軍藉機生事。

  史達林老爹同樣不喜歡美國兵和黨衛軍,但不得不承認,亞美利加集團軍在辦這些事上面還是靠譜的,然後東俄又如約啟動了第二期裁軍,準備進一步壓縮軍隊規模,然後滿心期待德國也能遵守協議,沒過幾天莫洛托夫就收到消息:德國在東線35×後番號的步兵師將要就地裁撤,還一下子撤走了6個航空聯隊。不過,德軍人數是減少了,但戰鬥力眼瞅著暴漲啊——居然一下子有南非戰場10天橫掃100萬平方公里、吞下30萬大軍的壯舉。

  對此無論史達林老爹還是他的親密同事們都頗為瞠目結舌,認為對事態和德軍戰鬥力要重新評估,伏羅希洛夫同志甚至私底下悲哀地認為「我們這代人要報仇是辦不到了,只能寄希望於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們將來能目睹革命的紅旗插到柏林國會大廈上……」,不過在明面上他的調子和史達林老爹一樣高,認為布爾什維克思想紅旗最終要燃遍地球,甚至總結了「一年恢復、三年準備、五年反攻、十年成功」的進度表——這段順口溜深得老爹好評,認為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在12月12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伏羅希洛夫先進行了軍工和內政長篇報告,概括起來兩句話:社會秩序與人民生活逐漸恢復、工農業生產迅猛展開。

  這兩句話並不是完全的空話,相反。任何一個不帶偏見的觀察家都不得不承認已沒有其他組織能幹得比布爾什維克黨更好。將近1000萬人口湧入、生活、居住、糧食都是極大問題,除原有住房解決一部分人外,大多數人是靠自己動手搭建窩棚入冬的;糧食配給壓縮到非常低的水平,史達林老爹和伏羅希洛夫用盡一切手段去籌劃糧食,賣石油給日本換糧食,賣工業產品和部分裝備給中共換糧食,動用機關槍和騎兵去蒙古「籌集」糧食和牲口,逼急了連B2柴油發動機和坦克底盤都生產出來賣給日本換糧食。

  在烏拉山工礦區、在遠東和貝加爾湖區,在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宣布執行「新經濟政策」後,各種各樣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資本主義尾巴),工人們在辛勞12甚至14個小時後,往往還要再抽出2個小時參加義務勞動或墾荒,什麼互助田、工農協作田、集體副產品田、共產黨員模範田、共青團員先鋒田一夜之間全都有了;連合作車間(其實就是私人小廠)、聯合運輸隊(其實就是投機倒把)也有了。

  由於明確所有者關係,明確產品分配,明確利益歸屬於流轉,所有人興致都很高,積極投身於發財致富、養家餬口的創舉中,為體現黨的領導、體現人民當家作主,還頗有布爾什維克特色地劃定了「等級田」、「貢獻田」——黨的幹部、先進分子、模範人物可多劃一塊作為獎勵,革命軍人由當地政府統籌解決。

  布爾什維克正式以內部文件確定了人民對小塊土地的所有權,同時在電台、報紙、文件上鼓吹,認為這一舉動不僅不是私有制倒退,反而是符合新形勢下建設「共產主義集體農場」的新思維,是「共同勞動、按需分配」的新方式,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馬列主義的靈魂和精髓,體現了史達林同志一貫高舉共產主義偉大旗幟,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蘇聯革命與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理論飛躍,是「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科學學說的最新理論成果,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不過這種話伏羅希洛夫隨便說了兩句就拉倒了,他的重點在於對明後年工農業生產的估計和戰備情況的匯報……

  第013章 天翻地覆的12月(13)

  「……預計全蘇維埃1945年鋼鐵產量200萬噸,相當於衛國戰爭開始前10.9%;原油產量1100萬噸,相當於戰爭開始前41%;煤炭……糧食……鋁錠……發電量……」

  伏羅希洛夫一邊翻著報告,一邊熟練地報出一長串數字。這些數字都經過認真統計和評估,可不敢再誇大或隱瞞。

  總體而言,用戰前、戰後兩組數據進行對比,東俄最不利的是糧食產量,只有相當於戰前6%的水平,最高是石油工業,勉強還能保持40%比重,其他基本原料工業維持在10-15%左右區間,成品工業產出率在15-18%的水平。

  換而言之,經過3年半戰爭,蘇聯工業規模從戰前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上狠狠摔落下來,別說比不上德、英、意、法、日,就連加拿大、比利時整體工業水平現在也超過東俄部分。

  不過,就算是掉到這個排名,東俄比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中等國家,有關工業水平和規模還是要大一圈,且門類相當齊全,更重要的是技術水平還湊合——雖然主流工業國家裡蘇聯水平算比較低,但真正放眼世界,用全局眼光來衡量,蘇聯技術含量絕對不算低——這世界上能完全獨立生產飛機、坦克、火炮等主流裝備的工業強國也就是美、德、英、法、意、日,比利時和加拿大這種國家只有部分裝備的生產能力,主要裝備依然要靠大國引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