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這還只是德國艦隊的第三梯隊力量——第一梯隊包括現有艦載機成員和幾個主要基地能執行跨平台戰術的飛行員;第二梯隊包括各海軍基地能上艦但目前執行陸基作戰的飛行員;第三梯隊才是索科特拉島特訓基地;至於更為龐大的第四梯隊(歸屬海航但未進行針對性艦載機訓練)和第五梯隊(歸屬空軍尚未轉職)就更多。

  現在德國空軍和德國海航的一線飛機和飛行員數量幾乎等於除美國外其餘大國的總和(日、英、蘇、意)。

  這個一線飛行員保有量即便與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在共同剔除4發重型轟炸機(運輸機)飛行員後,德美飛行員數量基本持平,美國如果不靠著那4000多組4發重型飛機,談不上對德國有數量優勢。而在代表未來的噴氣機領域,德國擁有的飛行員數量已突破3000,不但有噴氣戰鬥機,還有噴氣轟炸機飛行員,英美兩家全加起來不足德國的15%。

  其實美國艦載機飛行員總量不少,只是技術水平高的尖子太少,再加飛機不太給力,以至於作戰中屢屢被人打出高交換比。如果美國肯靜下心把所有護航航母上的飛行員歸攏起來納入一線作戰行列,其艦載機飛行員窘迫局面有較大改善餘地。美國現役護航航母(幾乎全是卡薩布蘭卡級)總數42艘雖還未滿足特納當初制定C+計劃的下限(50艘),但比起德國的12艘,日本的9艘完全占有壓倒優勢,這也是將近1500人(組)龐大規模的存在。

  三大海軍中,德國艦隊航母與護航航母的數量比例近乎1:2,日本近乎1:1.5,唯獨美國這個畸形兒是1:10。簡而言之是正規航母太少,護航航母太多。不懂海軍的杜魯門對數字非常敏感,敏銳地指出該問題,並提出停掉援英、援蘇航線,這樣可節約大量的物資和財政經費,把寶貴造船工人用於主力航母和巡洋艦建設,還能緩解飛行員的燃眉之急。可惜兩洋海軍的現實逼迫美國必須維持龐大的護航航母編隊,否則加勒比海、澳新方面馬上死給你看。

  金上將也認為必須調整:7-8月份還有兩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好人理察號和倫道夫號)服役,9-10月份還有香格里拉號、尚普蘭湖號、安提坦號三航母服役,又是至少600組飛行員的缺口。此外巡洋艦缺口極大,甚至降低到了危險的水平,維持3航母的巡洋艦數量不夠,如果再加5艘航母,只怕國內所有堪用的巡洋艦都拿來配給航母編隊都不夠。

  於是海軍委員會在5月下旬形成決議:將1944財年中原定80艘護航航母的生產量降低到45艘,騰出來的經費、原材料和工人投入奧克蘭級防空巡洋艦建設,一口氣追加了16艘。

  鑑於奧克蘭級建設周期較長(20個月左右),海軍委員會提出了包括拆除魚雷管、構建模塊化體系等大量簡化意見,同時要求實施與埃塞克斯級一樣的三班製作業,將建設期壓縮到14個月內。至於體型、排水量更大,時間更長的布魯克林級(萬噸輕巡),除船台上已開工的軍艦外不再新建,更複雜、更麻煩的重巡洋艦那根本提都沒人提。

  優秀飛行員數量已成美國的心病,完全處於劣勢,所以金上將捨不得尼米茨那艦隊出去拼。

  問題是不僅飛行員,美國自信的飛機生產優勢也在逐步消解:

  單獨而論,美國飛機生產總數依然占有顯著優勢——月產量8000餘架超過第二名德國近5500架/月產量50%。但對比1942年時美國生產量超過德國一倍以上的數據,優勢縮水了。軸心盟國——義大利、日本、法國甚至比利時的飛機生產量還在穩步上升,日本飛機在陸海軍陸續統一型號及資源傾斜配置後產量將近3000架/月,義大利產量首次突破1000架/月,法國和比利時的航空工業恢復最快,兩者相加也超過1000架/月,考慮到法、比自身裝備需求不足,這1000架/月至少有500架其實該加到德國頭上。

  而美國的盟國——英國和蘇聯卻因資源限制,飛機生產量節節下滑。以英國為例,本來飛機產量和德國持平,大約都是2000架/月左右,等德國總動員高峰逐漸逼近5500架時,英國因為資源被封鎖,生產量非但沒上升反而下降到1500架/月的水平,要不是蚊式等木頭飛機存在,數量會更少;蘇聯更慘,主要工業基地和原料基地連續喪失,生產量猛然從3000架/月掉到2000架/月內。

  綜合而言,同盟三國飛機產量月產量近1.2萬架/月,軸心四國是1萬架/月出頭,彼此剔除4發重型飛機後,軸心飛機生產數量甚至還略多於盟軍。

  德國和美國雖然不可能精確地拿到對方的數字,但從彼此交手過程中就可以知道對方實力——德國能在東線大規模作戰的同時還能讓本土航空隊持續壓制英倫南部航空力量,甚至連挪威方向的航空隊飛機數量都膨脹到1500多架的水平,實力如何可想而知。

  基於種種考慮,李海上將極力反對出動艦隊,甚至獲得了馬歇爾的諒解和金上將的附和:冰島上是有3個師,可南美有8個師呢,如果為了冰島把剩下不多的海軍力量都搭進去,南美怎麼辦?至於冰島,應該讓英國人出動空軍去進行掩護——丟了冰島,美利堅大不了損失3個師,但英國就全完蛋了,難道不應使出全部力量抗爭一番麼?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物已選擇性地遺忘了英國高等級航空燃油儲備不多的情況,更忽略了英國不願意繼續打下去的可能,尼米茨的大聲疾呼固然讓他們意識到問題嚴重,但究竟怎麼辦毫無頭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