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再來談談戰略問題。戰爭發展到現在,隨著軸心在戰場上取得了不俗戰績,再堅持對方無條件投降似乎不可想像,甚至於很多人當初堅持的、恢復到1939年以前格局也很難辦到。但我仍然有明確的追求:第一,軸心各國必須停止對美洲大陸的干預、侵犯和插手;第二,德國必須終止與日本的各種關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罪行一定要清算;第三,歐洲整體格局我們尊重當事國家意願,但大不列顛應獲得體面的和平與尊重……」由於是國會內部演說,所以羅斯福調子放低了很多,這幾句話一出口,很多議員就議論紛紛——總統開始從以前的強硬條件往回縮了,他們認為該回縮是明智而有效的。

  「但是,對這種已是極大忍讓、克制和基於現實的條件,德國方面予以了公開回絕,他們通過外交渠道、廣播渠道表示德國不但要繼續維持與日本的盟友關係、要占領大不列顛並奴役其人民、要粗暴干涉南美各國內政並進行武裝占領,這充分說明德國沒有絲毫的和平誠意,對這種侵略成性的國家,我們只能予以堅決還擊和鬥爭到底,今後合眾國的戰爭重心將逐步調整為太平洋、大西洋和美洲地區,那誰在歐洲繼續牽制德國呢?只有英國和蘇聯這兩個盟友,所以我決心繼續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里根據《租借法案》向他們提供援助,直到德國徹底認輸或按我們的條件實現和平為止。」

  眾人都是人精,哪還聽不出羅斯福話里話外的意思:總統剛才沒有明說,但已提出了戰爭底線,即在清算日本後,美國可容忍德國在歐洲獲得一定程度上的霸權,與美國形成雙頭對峙。該目標比起美國獨霸來說顯然後退了一大步,但實現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而羅斯福也說了援助不是無底洞,只要德國答應該條件,援蘇、援英是可以用來交換的——德國不也在援日麼?

  眾人熱烈鼓掌,認為總統是一個老辣而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政治家,這樣的條件勉強可以向美國人民和大家背後的金主交代了。

  在很多議員完成提問後,一個聲音忽然響了起來:「總統閣下,您對軍費分攤和使用進行了解釋,我認為基本合理;對今後總體戰略的設想,我認為大多數議員也能夠擁護,但我有兩個重要問題,不知道您是否能回答?」

  站起來提問的是羅斯福在政治上最大的對手、共和黨人托馬斯·杜威,雖然杜威不是參議員而只是紐約州長,但因為他已被共和黨確認為下屆總統候選人,考慮到對今後政局走向的重要意義,經申請且簽署保密書後,杜威也作為列席代表出席。

  羅斯福微微一笑:「當然可以,您說。」

  「第一個問題,我得知上次運送給蘇聯的物資船全被日方繳獲,為維繫這條來之不易、蘇聯僅剩的補給線,參聯會打算送給日本40%的物資,換取他們放行。從數字來說,該比例或許低於大不列顛物資輸送線的成本,但我想知道您怎麼看待這種事實上是資敵的行為?您認為合眾國為打敗德國而不惜資敵的行為是合情合理的麼?是能獲得民眾理解與諒解的麼?」

  羅斯福聽後臉色大變,但還是不動聲色繼續聽下去,同時腦袋在飛速運轉該如何應對這個棘手問題,身邊參聯會眾人同樣十分緊張,立即用眼色交換了意見——這東西今天死也不能承認,否則太惡劣了。

  「第二個問題,參聯會在戰報中說陸軍3師、陸軍5師是維德角戰役後期因指揮官怯戰、抗命同時又有妥協動搖情緒而無法完成任務,乾脆破罐子破摔,率部叛變投敵。但據本黨部分議員調查得知,這兩個陸軍師其實是被海軍放棄的,做出決定之人就是在您身邊的、當初擔任艦隊參謀長的特納將軍,當然還包括已退役的艦隊指揮官英格索爾上將,我想知道您怎麼看這件事?如果將來還有類似情況,特納將軍還會帶著艦隊扭頭就走不管陸軍麼?」

  這兩個問題如同5000磅的重型炸彈一般投入會場,眾皆大嘩。共和黨高層相視一笑,這是該黨特意營造的政治攻勢,本來是個共和黨議員就能提,但他們精心選擇由杜威發難,目的就是要打羅斯福和民主黨一個措手不及,為1944年大選造勢——雖然沒人肯定羅斯福不會再參選,但普遍認為羅斯福的身體很有可能不參選,現任副總統華萊士與羅斯福、參聯會的意見並不一致,所以勝選概率很大。

  羅斯福臉色再次大變,他終於知道今天開會前自己內心那股焦慮、不安是什麼了——對手們全等在這裡發難。

  看羅斯福難看到極點的表情,杜威微微一笑,實際上他心裡還捏著第三顆攻擊炮彈:《忠誠法案》出台後,胡佛及聯邦調查局借該法案大肆擴充權力,以清洗間諜、防止泄密等冠冕堂皇地理由幹了不少見不得光的事,不但推動了實質上的特務政治,還在內部進行了種族篩選——調查局掌握實權的高層都是盎格魯-薩克遜族裔或猶太裔,新增補聯邦雇員中上述兩種族裔比例也高得驚人。

  但經再三斟酌,他決定放棄,因為攻擊點很難選:《忠誠法案》是國會一致認可的,也確實根據這東西調查出了不少間諜,諷刺的是抓到的蘇聯間諜比德國間諜更多,所以不能指責對方目標錯誤,頂多是手段過激,很容易洗脫。至於族裔什麼的,杜威也覺頭疼,聯邦調查局高層當然還有其他族裔,但多半是負責行政、後勤等事務性工作的,負責業務實權的沒有,可畢竟也是高層,再說也是根據崗位輪換原則來實現「調崗」的,憑什麼業務重要,事務就不重要了?如果非這樣計較,軍界高官中尼米茨、哈爾西、艾森豪、斯普魯恩斯、巴頓、斯帕茨等都是德裔,難道指控軍隊是德方控制的以至於故意打敗仗?所以他放過了此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