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68級S艇是1943年初才開發的新產品,是在S-100基礎上重新進行裝甲、航程、速度和火力全面強化的結果,噸位達到168噸,所以稱S-168級,擁有3台MAN公司開發的新式增壓柴油發動機,聯合馬力達到4800匹,最高可實現44節的速度,高速時最大航程850海里。整條S艇擁有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一套和2座四聯裝20mm高平兩用機關炮(和旋風自行高射炮屬同一裝備,前後甲板各一座),此外還有對海探測雷達和完善的無線電系統。

  德國原有魚雷艇一般都是一百二十一mm口徑,但在H9氧氣魚雷生產成功後,新S艇一律換成610mm口徑,這是德國最新工業研究的結晶,採用分段製造、聯合總裝並可實現鐵路運輸,也可由大型貨輪拖帶行進,拆除魚雷管後還可以當成內河快速貨船或遠洋救生艇使用,霍夫曼很喜歡這些短小精悍的匕首,一方面下令把以前各級送給盟友,另一方面又大造新的168級。

  到43年10月份時,這種快艇建造了300多艘已適應德國戰事範圍擴張的需要,大部分S艇部署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島嶼上,亞速爾、維德角、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索科特拉島、馬達加斯加、馬島都有部署,在東線戰場上也屢見不鮮,北海航線、黑海航線都有涉足,中亞戰區的裏海航線也開始批量使用,運輸、雷擊、反潛、護衛、救援、緝私、偵查什麼活都能幹,極大彌補了德國在驅逐艦、護衛艦領域數量不足的窘迫。和美國拼驅逐艦建造速度那是根本沒希望的,但如果拼S艇建造速度,德國並不害怕。S艇上除那幾台柴油發動機麻煩一點外,其餘全都是歐洲各國聯合生產的,就是義大利人造起來也毫不費力。

  S艇的威力本來已足夠強大了,配上重達2.85噸,威力巨大的H9氧氣魚雷更是如虎添翼。

  黑夜中,S艇們毫不理會敵軍驅逐艦的炮火,持續以44節高速狂飆突進,速度快得連美軍探照燈或照明彈發射速度都跟不上,一直到接近美軍護航艦隊核心部隊大約3200米的距離上施放魚雷——這是德國海軍在得到氧氣魚雷之後操練的H9飛矛大法,36條威力強大的、口徑為610mm的H9氧氣魚雷在美國官兵眼皮底下呈半弧扇形面發射出來,如同中世紀兩軍陣前那些瘋狂投擲飛矛的突擊騎士。然後S艇們瀟灑地調頭,分散突圍而去,也不去查看戰果——如高傲的劍客完成絕世一擊之後飄然離去,就44節的速度,除了飛機沒人追得上。

  美軍在夜間一直提防著德國潛艇的突襲,陣型相對而言比較緊密,鬆散陣型容易讓潛艇找到可乘之機,但緊密陣型對魚雷突擊就非常要命,更要命的是,氧氣魚雷航跡除最初一段外很不顯著,要到極近距離上才看得出來,夜色之下要想清晰分辨出來並進行躲避根本就是抓瞎,驅逐艦還馬馬虎虎,卡薩布蘭卡級只有不到19節的速度,根本就避無可避。

  以H9魚雷50多節的最高速度,跑完3500米只有2分鐘出頭,雖然美軍竭盡全力地予以閃避,但前方還是有一艘護航航母中了雷,「轟隆」一聲巨響過後,裝藥量超過800公斤的H9魚雷直接將脆皮的護航航母炸成兩截下沉,連逃生機會也沒有——整艘軍艦最後只有13個幸運兒存活下來。比裝藥量更恐怖的是H9魚雷的射程,50多節速度時射程超過2萬米,有一條魚雷穿透前面各層陣線,直到15公里之後撞上另一艘護航航母,結果自然也是一雷沉。

  36條魚雷的最終戰果是擊沉2艘護航航母、1艘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和1艘驅逐艦,雖然比日軍在塔薩法隆加夜戰中的戰果略差一些,但同樣令人非常滿意,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德軍僅僅只損失了2艘S艇。36枚H9魚雷雖然價錢不菲,但比起沉沒的美艦,那就只有一個零頭而已。

  第012章 維德角(4)

  特納在第二天一早收到了夜戰結果匯報,氣得他差點噴出一口老血:14艘護航航母還沒怎麼打就先丟了一半,雖然無傷大雅,但畢竟也是國內一個月的產量,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下達死命令,今日空襲要對維德角倉庫、碼頭、艦艇等要害場所進行全面攻擊……

  美軍護航航母編隊現在只剩下一半飛機,數量還不到200架,能真正投入對地進攻的機群也就是140多架,謹慎的博德少將留下了50多架飛機應付突發情況,同時向後方拍去電報,要求艦隊主力支援,光憑這140來架飛機掃不平維德角德軍防禦工事和陣地。

  維德角雖然比不上亞速爾防空火力的兇猛,也沒有部署密集陣或防空火箭,卻擁有一座小型防空塔——柏林防空塔的簡化版,整體規模是其八分之一,防禦強度也比不上原始版,但上面雙聯裝128mm電動高射炮和周圍一圈40mm博福斯高炮還是時刻提醒著敵人注意其威力。這是軍備部專門為海外島嶼設計的版本,目的就是為了加快建設,通常5-6個月就可以完工。

  簡要版防空塔在亞速爾各島上一共有6座,英雄港主島還有一座完整版防空塔在建設,預期1944年春季完成,加那利群島、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等相對不太要緊的島嶼基本只有1-2座簡化版。拿下馬島後,該島防空塔也同步興建,庇隆前去參觀的就是四座中的一座。

  協助參與建設的阿根廷工兵們最羨慕德國同行們層出不窮的自動化機械,在他們看來幾乎每一輛工程車都可改造成坦克,庇隆也十分好奇,難道德國已闊到坦克用不完的地步了?最後還是曼陀菲爾揭開了謎底,告訴他這些全是非洲戰役中繳獲的美國謝爾曼坦克去掉炮塔改造而成的工程車輛,為加快馬島工事搶修速度,他帶過來至少一半。這讓庇隆非常滿意,同時又對即將抵達阿根廷的軍火抱有熱切期望——他用牛肉和農產品從元首手中換到不少便宜貨,光T-34坦克就弄到120多輛,另外再加上一批裝甲車和追獵者突擊炮、三號突擊炮,兩個裝甲擲彈兵師的架子馬上就能搭起來,他決心交給自己最心腹的手下來帶——就南美洲這地方,同樣的技術兵器組建2個裝甲擲彈兵師遠比1個裝甲師更管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