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高層走光後,李海被羅斯福留了下來,雖然很多時候這位總統參謀長掌握不住軍隊,但畢竟是心腹,眼光也好,手段也好,還是一等一的人物。

  「有幾個議員聯名給我寫了信,希望我能夠考慮和談這條出路。」李海以為總統單獨把自己留下來是要談談南美戰事的前景,沒想到居然是這樣一個題目,他十分詫異,臉上滿是震驚之色。

  少傾,他試探性地問道:「這是他們的個人想法還是黨內某些派別的想法?」

  「這些區別麼?」羅斯福反問道。

  李海無奈地點點頭,承認總統言之有理——國會議員向來就是一定選區和利益階層的代表,絕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

  這封信後來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9月來信」,由5名參議員、8名眾議員聯合署名且通過非正式渠道寫給羅斯福總統,信件列舉了好多條現狀,雖然不免有誇大其詞的內容,但好幾個方面的理由比較充分:

  第一,人民的厭戰情緒正在滋生。珍珠港事變之後,僅僅2年不到時間,全美軍民傷亡已突破了100萬,陣亡人數超過50萬,再激昂的愛國熱情也被雪片般的陣亡通知書給砸醒了,特別是很多18、19歲的少年兵,人生之路尚未完全展開,他的家庭就在幾個月後接到陣亡消息或傷殘回國,造成非常大的社會震動,歐洲之聲廣播電台有關和談呼籲、俘虜名單和生活情況通報、黨衛軍亞美利加師成立等消息更衝擊著所有人的情緒;

  第二,美國國力使用已逐漸接近巔峰狀態,但勝利希望依然渺茫。目前累計動員的總兵力已超過800萬人,所有物資資源獲取、生產、運輸都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1944財年原本軍費想控制在1000億以內,但議員們經審議,認為無論如何也不會少於1200億,最後不得不按羅斯福的建議將其定為1233億(有67億追加為本年開支),這數字幾乎等於美國戰前十年的軍費總和,甚至超過了戰前國民總收入。美國雖然比較富裕,物資和生產資料極大豐富,但每年1000多億也是個沉重負擔,更讓人絕望的是,即便付出了這麼大代價,美國依然沒法在戰場上取得優勢,更別說勝利。

  第三,隨著戰爭進程推進,美國戰略領域的固有弱點暴露得越來越清晰。兩洋天塹原本是美國獨特的地緣優勢,但反過來,兩洋地理環境也制約了美國的力量投放途徑和效率。現在美國能打的陸軍總數超過了500萬,儘管不怎麼精銳,但裝備、補給、物資都是充足的,人力資源也不匱乏,假如與歐洲在陸地上接壤,把這500萬推到西線,陷入兩面作戰的德軍只有馬上崩潰一個結果——因為歐洲大陸上的西線德軍總兵力大約只有50萬出頭,但大西洋的存在讓美國只能把龐大的部隊憋在家裡,最多是5萬、10萬地把部隊輸送上去,這麼做除了給德軍送人頭,找不出第二種結局。

  又比如跨洋運輸,雖然海軍方面樂觀地認為美國新造的船抵得上敵人的擊沉數,敵人永遠也打不贏這場噸位戰。可真正知道內情的人都懂得這不過是心理戰,一艘自由輪造價200萬美元,加上各種各樣配備與滿載的物資,單艘價值通常超過1000萬美元,這樣的船德國潛艇只需要一條魚雷,大約2萬美元就解決了,哪怕德國人發射10條魚雷才中1條。交換比也是50:1,誰輸誰贏一目了然。更何況德國人造潛艇的速度並不慢,護航司令部通報的最新情況顯示德軍潛艇部隊又投入了新裝備——一種水下速度超過17節的快速潛艇,比自由輪或者勝利輪航速快得多,傳統反潛方法根本逮不住。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軸心各國並沒有滅亡或者顛覆美國政權的想法,日、德兩國在各個不同時機,各條不同渠道向美國遞來橄欖枝,希望與美國和解並達成體面和平。雖然條件不一而足,但大體上都承認美國世界大國的地位,同意美國繼續領導西半球和太平洋,這引起了孤立派人士的重視。美國人民大多只希望自己關起門來過小日子,沒太多爭霸天下的野望,也不像德國那樣受了20年的委屈,在2年來一片喊打的聲音之下,反戰和孤立主義思潮在重新抬頭。

  作為高層人士,羅斯福和李海還知道這封信背後的潛台詞:資本家和財團目前對南美損失非常心痛,對這種情況有可能在南美各國蔓延表示擔心,與歐洲、非洲和亞洲可能的市場相比,拉丁美洲這個市場是美國資本家絕不肯放棄的。

  李海看完信後嘆了口氣:「我承認這些問題說的都對,也看到了事物背後隱藏著的本質,但我更想知道的是,他們打算怎麼辦?公開發出和平呼籲麼?」

  羅斯福沉默了半天才開口:「他們提出一個建議,希望政府能調整戰略:與德國媾和——或者說簽訂停戰協定,以我們放棄支援大不列顛為代價,要求德國放棄支援日本,合眾國集中全力對付日本,然後再回過頭來考慮歐洲的威脅。一方面放棄大不列顛有助於我們集中精力、集中資源干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一旦德國中止援助日本,事實上會造成軸心陣營解體,會對我們最終解決日本問題提供方便。」

  由於珍珠港事件,美國從上到下幾乎沒想過和日本達成體面和平,大家只有一個念頭——把日本從地圖上抹去,但對德美間的衝突就看法不一,除以羅斯福為代表的一部分人認為德美存在原則分歧和霸權鬥爭外,很多人認為兩國原本不存在本質矛盾,只不過是因為美國看不下去歐洲局面而同情心泛濫,事實證明這種擔心完全不必要——被俄國奴役的東方各國被德國解放了,被德國打敗的法國重獲了新生,甚至一直口口相傳要被屠殺乾淨的猶太人也在非洲找到了立命安身的場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