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天後我會把合適人選告訴您,從我的家族中選,保證絕對可靠。」邱吉爾想了想,「他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

  「那我就放心了。」

  在英德秘密談判陷入僵局時,前期擱淺的蘇德談判卻有一些新進展,現在里賓特洛普就是歐洲空中飛人,一下子到葡萄牙,一下子到保加利亞,一下子又到柏林,成天穿來穿去談判,已幾個月沒在外交部露臉了。

  隆美爾所部在中亞的推進速度實在過於驚人,而韃靼人的獨立和起義也配合得很好,外面還有伊朗在大開大合,讓布爾什維克高層頭疼不已。為堵住這匹狂飆突進的野馬,朱可夫迫不得已,又從遠東調來20萬部隊進行圍追堵截,華西列夫斯基表示了異議,認為這會削弱遠東的防禦能力。但史達林認為日軍眼下的注意力在印度,短期內不會對蘇維埃發難,盡可以放心。

  事實上關東軍和遠東軍的交易非常頻繁,在蘇軍提供便利協助關東軍「剿滅」邊境抵抗分子後,日蘇雙方進行了一系列的物資交易,稻米、小麥、麵粉、大豆等源源不斷地輸入遠東,規模已達到了幾十萬噸,而蘇聯則把金銀珠寶、油畫、古董、名貴家具等賣給了關東軍,還搭上了一些繳獲的、暫時用不著的德軍裝備。總體而言是日本賺了錢,蘇聯撈到了救命的物資,但這點物資對於蘇聯龐大的缺口也只是杯水車薪罷了。

  從遠東調集的軍隊部署到中亞還需要時間,而且由於油料短缺,很多機械化部隊的使用受到了嚴格限制,從朱可夫發布命令到部隊真正落實到位,足足用了將近3周的時間。而且遠東這些「精銳」似乎也並不能堵住中亞大地上的德國裝甲部隊。隆美爾在北非沙漠有過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帶5-8萬部隊正好能發揮其來去如風、攻擊力爆表的優勢,他讓紅軍指揮官見識了空地一體、空降滲透、裝甲突擊、分兵合圍等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打得這些笨拙的遠東部隊有苦難言,明明擁有3-4倍於敵的優勢,卻始終處於下風。

  中亞戰場的不斷勝利也破除了隆美爾只能打英美,不能打蘇聯的「污衊」之詞,認為他配得上肩膀上的元帥軍銜,唯一還需要他證明的是帶大兵團的能力,不過,基於該方向脆弱的補給體系,維持5-8萬兵力已是極限。

  在中部戰場上,收攏「難民」也差不多的德軍重兵開始發動猛攻,他們的攻勢只是遲到但並不會缺席,而且在收攏難民這段時間裡,前線同樣囤積了不少物資和補給,僅僅4天功夫,各處陣地都取得了突破,分別向前推進了80-150公里不等。

  雖然莫洛托夫憤怒地表示德軍不遵守協定,破壞和談默契,但里賓特洛普卻嬉皮笑臉地告訴他,至少德國方面已「安排」了將近200萬蘇聯難民,無論如何蘇聯至少要釋放2萬戰俘才算得上履行協議。

  經過激烈爭論,史達林下達了「放人」的命令,從8月13日開始,紅軍陸續釋放戰俘,一開始全是身體有殘疾或患有各種疾病的俘虜,再加上長期的糧食缺乏與折磨,很多人被送回來時都奄奄一息,還有一些則因為興奮過度而稀里糊塗送了命。不過大多數人在飽受折磨之後至少撿回了一條性命。

  一開始釋放的人群中還混有很多義大利和其他國家戰俘,到8月16日,最後幾批釋放的幾乎全部都是,據他們說,戰俘營可能還有4-5萬軸心官兵。所有目睹該場景的德軍士兵無不咬牙切齒,雖然報復甦聯戰俘這種事很少,但很多人下定決心,今後與紅軍作戰絕不能當俘虜,必須死戰到底!

  雙方藉口都是人道主義,但蘇德之間不同尋常的舉動還是引起了高度關注,美國駐蘇聯大使為此質詢了蘇方意見,莫洛托夫回答道:「很簡單,我們缺乏足夠的糧食養活這些俘虜,與其讓他們白白餓死最後成為我們的罪證,還不如將他們交還給德國人,順便也能加重他們的負擔。貴國如果有心,是否可以加大紅十字會有關的物資援助?我可以將其用在德國俘虜上。」

  美國人被擠兌得說不出話來。

  除戰俘放還的默契外,紅軍開始選擇從列寧格勒撤退人員,德軍罕見地沒有進行攻擊,任由蘇方組織撤退。這背後是史達林和政治局高層充分討論後的決定,由於總參謀部一再要求縮減列寧格勒方向的兵力用於中部戰場,那列寧格勒就不能再守。考慮到列寧格勒民眾是布爾什維克堅定的支持者同時該城又擁有重要地位,直接劃給德方影響太過於惡劣,蘇德雙方在整體媾和協議尚不能達成一致的前提下,先就列寧格勒的一歸屬問題達成了局部協議:

  紅軍撤退並把民眾帶走,但造成的態勢並不是主動讓出,而是任由德軍奪取。蘇方表示不破壞城市設施,但要求在撤退過程中中央戰場方向保持穩定,柏林方面經過認真思考,同意了這個要求,於是就變成了一種嘀笑皆非的默契仗,雙方默契停火時間是8月30日,8月31日德軍將攻擊並占領列寧格勒。

  丟掉列寧格勒的樣子雖然難看了很多,但史達林的目標至少達到了:他先用200難民阻止了德軍1個月,然後又用2萬軸心戰俘和一座列寧格勒空城拖延了將近一個月時間,不但有足夠的兵力從北部防線抽調兵力加入中央戰場,還德軍的夏季攻勢推遲到了9月份。但在中亞戰場,雙方維持了激烈交火的格局,對外界一切默契與和平仗都予以無視,以至於整條東線形成了整體平靜、局部大打出手的奇怪邏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