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張群和陳布雷立即受寵若驚地站起來:「委員長言重了。」

  「坐嘛,坐嘛,不要拘束。」蔣介石回頭吩咐林蔚,「把戴局長的密電拿來給兩位看。」

  看完電報之後,兩人臉色陰晴不定,均若有所思。

  「電報是昨天上午戴笠拿來的,渠道絕對可靠,但和我們聯絡之人發生了變化,原來主持桐工作的是板垣征四郎,他早期一直躲在幕後,在前台的是今井武夫……」

  所謂桐工作是1939年日軍大陸攻勢暫時告一段落後針對重慶政府展開的政治誘降工作,重慶方面派出由軍統駐香港站特工曾政忠假扮宋子良參加桐工作,假意與日方代表今井武夫展開和談,實則是試圖摸清日本的戰略底牌。會談斷斷續續持續了3年之久,非但沒什麼直接成果,反而被軍統方面摸清了不少底細,後來這項工作被東條英機叫停,但石原莞爾上台後,主持人換成了土肥原賢二,不但工作重新開展,而且明顯分量加重,話語權也更響亮。

  電報不是最新雙方商議的結果,而是土肥圓代表日軍大本營發過來的情況通報:

  第一,日軍即將展開印度攻略,先期已占領錫蘭島;

  第二,日軍將陸續從中國大陸抽調兵力去日本,希望重慶當局不要干涉,更不要試圖派兵進入印度;

  第三,如重慶當局答應日方條件,日方將撤去對長沙的攻擊態勢,無償移交10-20個縣城,並在印度戰事告一段落之際,將宜昌、南昌兩座大城市和平移交,還可奉送一部分軍火;

  第四,如重慶當局不答應上述條件,堅決要出兵緬甸或印度,則日方不但要痛擊中國遠征軍,還將向延安當局移交同等數量縣城,讓國共控制區加快接壤,同時出售大量軍火給延安……

  兩人看了半天,再結合剛才史迪威的情況,心裡大體有了數——印度方向一定問題很大。

  「10-20座是戴笠手下自己加上去的,日方開口說10座,他認為談到20座是有把握的。」

  張群點點頭,心裡大體明白為什麼自己會被召喚而來了,作為「知日派」的典型代表,當初他沖在中日外交的第一線,具有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張群是知日派,不是媚日派或者降日派,這才是能獲重用的緣由。

  他問道:「印度出了多大事?」

  「日軍在德軍配合下進攻錫蘭,3天占領全島,數萬英軍投降,現在印度方向風聲鶴唳,英國人恐怕保不住印度了……」

  「德軍?」張群眼珠子瞪得滾圓,「德國人怎麼也來了?」

  「英國人雖然語焉不詳,軍統還是弄到了一些情報:日方幾個月前派出海軍跑到大西洋幫德國人痛打了一頓美國人,德方大概投桃報李,派出陸軍幫助日方進攻印度。具體兵力不詳,但參謀部估計2-3個師沒問題。」蔣介石嘆了口氣,「美國人擔心英軍守不住印度,特意拉我們幫忙,本來大家可以坐下來好好商量,但史迪威來後口氣不善,倒像是下最後通牒一般,真是豈有此理!」

  「30萬軍隊?哼!」陳布雷怒道,「美國人真敢開口,他們怎麼不派30萬大軍去印度?他們知道我們怎麼過去麼?還限定3個月?真不知所謂。」

  「委座不想派兵?」張群沒直接表態,反而小心翼翼地問道,「部隊是可以抽調的吧?」

  「為英國人火中取栗的事我肯定不想干,但美國人的態度也要掂量一下。英國丟掉中東後,海軍連吃敗仗,美國人明顯被逼急了,他們不是不想保衛印度,而是沒法提供增援,所以才找到我們。印度對我們很重要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日方威脅也不能等閒視之。現在共產黨在華北一片已成燎原之勢,他們對日軍游而不擊,回頭卻專門搶奪友軍地盤,閻百川向我哀嘆,山西已被共產黨全面包圍……」

  有這幾句話,張群基本摸准了他的思路:

  第一,他堅決反對美國與延安接觸,更不同意讓美援物資送到延安;

  第二,對共產黨目前快速發展表示擔心,現在大家都在和日軍做生意,彼此心知肚明,同樣是生意,共產黨從中受益顯然更多、更大——華北方向的局面就是明證;

  第三,英國人的德性通過第一次遠征軍作戰已看得很清楚了——完全不可救藥,這次史迪威不但提出要這麼多軍隊還要求得到指揮權,在他看來簡直是做夢;

  第四,美國人的援助和駝峰航線還是要維持的,無論對持久抗戰還是今後的政治局面都不可或缺。

  第162章 印度攻略(13)

  張群知道,這幾個目標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要和共產黨動手,那就不能對外派兵;如果要固守美援通道,那印度方向就不能全境崩壞;如果要派出遠征軍,那就必須與日軍硬碰硬——值不值讓人很猶豫。再說,放著現成的20個縣城和宜昌、南昌等戰略重地不收回反而去保衛八桿子打不著的印度,被下面部隊知道了要戳著脊梁骨罵的。

  「委座以為這份電報可信性有多少?」

  常凱申猶豫一下,點頭承認道:「可信性比較高,石原莞爾上台後日軍確實一直在收縮戰線,至於是不是從這裡撤軍去打印度還在兩說之間——耿光先生就認為日軍兵力足夠,打印度難度在於維持補給線而不在於兵力多少。另外,日方為取信於我們,主動表示可先交收縣城,只要我們同意,兩周內完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