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巴爾克與一群參謀認真地看了地圖,覺得隆美爾的下一步方略很有針對性,在軍事上也不難達成。現在最大的困難在於說服土耳其人加入軸心,但鑑於土耳其前次開放黑海海峽並接收2個師裝備的情況,大家相信土耳其加入戰爭不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情了。

  中東集團軍參謀長高斯少將在旁邊聽了欣慰地點點頭:他覺得隆美爾元帥在經過叛國集團這件事「教育」後更成熟也更謹慎了,不再像非洲軍時代那樣不顧友軍、不顧上級,只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勝利」而一意孤行地狂飆突進,他會考慮整個戰局的協同與配合,會思考政治、外交與軍事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不再讓人感覺提心弔膽。

  當沙漠之狐不僅有了機智與狡猾,還有了老練與成熟後怎麼樣?高斯相信有關勝利就近在眼前了。

  第010章 俄羅斯的冬天(10)

  「您是說,您派出的人已聯繫上了德國人?」德黑蘭的王宮裡,一個年輕的聲音壓抑著興奮與激動,用略微有些顫抖的聲音問道。

  「是的。不僅聯繫上了他們,還見到了隆美爾元帥本人。」

  「怎麼樣?」

  「英國人被打得潰不成軍……我們的使者見到了成千上萬的英國與印度俘虜。」

  「我不問這個……這我已經知道了,德國人能打到這裡來,本身就說明了他們的厲害。」年輕的聲音焦急地問,「我是問,他們對我們的態度如何,願意幫我們趕走俄國人與英國人麼?」

  「這當然沒問題,但要付出一些代價。」

  「我可以接受,類似埃及、伊拉克的條件,甚至比他們更高一點的代價都可以接受,現在的日子我一天也過不下去了!他們是不是要石油?我可以給他們!要駐軍我也可以答應。」

  這個年輕的聲音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發出來的(波斯於1936年改稱伊朗,但隨後幾年內稱波斯比伊朗更普遍,後來才慢慢過渡為伊朗,整體稱呼演變類似於暹羅與泰國的關係),原國王同時也是巴列維父親的禮薩汗雖然比較親德,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也宣布了中立。但為保住伊朗這條對蘇聯進行物資供應的渠道,盟軍不允許伊朗真正的中立。

  8月初,蘇聯和英國共同商定對伊朗進行武裝占領,並劃分了兩國分界線——這也是19世紀末俄、英兩國在波斯的勢力範圍分界線,直到禮薩汗宣布獨立自主之後,才逐漸將兩國的勢力驅逐出去。

  雖然老國王知道擁有強大兵力和武器裝備的俄國與英國要侵犯伊朗不費吹灰之力,但直到最後一刻他仍天真地認為,出於道義上的考慮、以及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準則的尊重,盟軍還不至於把事情做絕,萬萬沒想到英軍和紅軍於1941年8月25日發動了入侵。

  英軍出動的部隊包括第8和第10印度師、第2印度裝甲旅、第9裝甲旅和第21印度步兵旅,蘇軍則從外高加索和中亞軍區的第44、47和第53軍中抽調了入侵部隊,雙方合計兵力超過15萬人。

  此時,伊朗陸軍規模約為12萬人,編為兩個配備105mm斯科達火炮的王家近衛師(均駐紮在德黑蘭)、9個普通師(分別駐紮在全國六個軍區,其中5個師在北方防備蘇聯、4個師在南方防備英國),5個憲兵旅,以及1個獨立的機械化旅(裝備捷克製造的AH-IV和TNH坦克,若干英制1921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車以及美制TK-6裝甲車)。伊朗王家空軍擁有大約400架飛機,編為8個大隊。伊朗海軍在裏海中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1艘武裝拖艇、1艘武裝遊艇,在波斯灣有2艘義大利建造的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

  從兵力上看,伊朗軍隊的實力不算太差,但由於突然遭到進攻,毫無準備的伊朗軍大部分在軍營里被繳械。校級以上的軍官和情報官員被蘇聯內務部甄別了出來,一些人被帶到巴庫審問,從此下落不明。一些伊朗軍官趁夜色逃出軍營,跑到附近民居中躲藏。蘇英兩國除控制伊朗戰略要地之外,還趁機煽動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的地方部落,特別是與蘇聯接壤的北方山區有很多少數民族(比如亞塞拜然)都不服從德黑蘭政府的權威。

  除陸軍外,伊朗規模不大的海空軍也遭到摧毀。一支搭載登陸部隊的英、澳聯合艦隊在8月25日凌晨突然對伊朗海軍開火。「亞拉」號炮艦一炮擊中伊朗海軍最大的軍艦,購自義大利的「虎」號炮艦並將其重創。到凌晨5時30分,英軍登陸完畢並占領了沙普赫爾港口。在阿巴丹港,英國海軍「肖爾漢姆」號炮艇擊沉了「虎」號的姐妹艦「豹」號炮艇,港內其他伊朗軍艦不是被擊毀就是被俘。

  皇家空軍「布倫海姆」輕型轟炸機奇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毀在地面上。伊朗南部的各空軍基地被英軍一掃而光,空軍官兵被遣散回家,有關飛機則被英軍士兵拆毀。在巨大的杜珊·塔佩空軍基地,英軍接收了那裡的沙阿茲飛機組裝廠,15架剛從美國運來的、嶄新的寇蒂斯「霍克」戰鬥機(其中3架還沒拆箱)被英國人沒收後運到了印度。與此同時,英軍還占領了阿巴丹的英波石油公司煉油廠。

  不到一周,伊朗各戰略要地被全線占領,軍隊全面崩潰,老國王被迫下令停止抵抗。英蘇大使不僅要求伊朗為盟國取道其領土運輸軍火武器和戰爭物資提供方便,還必須關閉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使館,交出德國僑民。在伊朗答應履行這些條件後,英蘇軍隊仍然開入德黑蘭逼迫禮薩國王遜位。伊朗境內的德國人全部被捕,其中身體健壯的一半人被蘇聯挑去,發配到西伯利亞科雷馬的奴役營,在那裡與蘇聯從波蘭東部捕捉來的平民奴工一起挖礦,另外一半則被英國人流放到澳大利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