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兩處將會成為我們的重要基地,在解決他們的同時,我不會忘記另外兩個地方。一個是馬爾他,一個是直布羅陀,這是必須控制的戰略要點。」說到這裡,霍夫曼露出微笑,「不管西班牙態度如何,我相信直布羅陀一定會控制在我們手裡,如果我們控制了直布羅陀,或許葡萄牙就會變得聽話一些……」

  眾人會意地大笑起來。

  鄧尼茨思考了一下,他認為霍夫曼的提議是對的,如果能在亞速爾群島就近獲得補給和空中力量幫助,海狼們就用不著經常返回法國補給,也就達成了利用提高出勤率彌補艦艇數量的短板。

  他立即追問道:「元首,您考慮什麼時候能把這裡拿下來?」

  「6月份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布置一個周密的計劃,奪島、登陸、破交等都可結合在一起。」霍夫曼想了一想,轉過頭問雷德爾,「讓提爾皮茨準備出動的命令下達了麼?」

  「已經下達,目前正在做最後的維護與保養,時間一到可立即出動。」雷德爾畢恭畢敬地回答,「這次行動由海軍上將威廉·馬沙爾指揮,行動代號『海嘯』,將集結包括提爾皮茨、齊柏林伯爵號在內的帝國北大西洋所有水面艦艇力量投入作戰。」

  「包括格奈森瑙號麼?」

  「暫時不包括,因該艦預計到1月底才能完成所有修繕工作,然後還有試航過程,恐怕會趕不上。」

  1942年2月,正在維修的格奈森瑙號整個船頭因英軍爆炸而被毀。經緊急搶修後,卸下彈藥和炮管並轉入後備役大修,在歷史上這艘船最終是拆除並當阻塞艦使用,但在霍夫曼改變態度指示讓塞德利茨建成時,格奈森瑙號也在雷德爾的一再請求下得到了徹底維修的機會,他的283mm炮塔換成俾斯麥級戰艦使用的380mm雙聯裝炮塔,同時還將船頭延長10米,並將所有的105mm和150mm火炮全部換成22門128mm高平兩用火炮,經過這次不涉及動力系統的現代化改造,格奈森瑙的噸位從3.1萬噸上升至3.3萬噸,滿載排水量近4萬噸。

  霍夫曼點點頭:「沒好就不要勉強,多一條塞德利茨也可以了。現在英國海軍力量遭到重創,其主力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均被牽制在太平洋尚未返回,雙方力量差距最小,希望海軍抓住時間進行戰鬥並取得勝利,另外,千萬記得把船員、艦長保留下來——Z計劃在大規模造船,少則2年,多則3-4年可見成功,可有經驗的將士不是這麼容易培養的,希望您將這件事特別放在心上。」

  說這話時,英德雙方對彼此實力都有誤判:英國不知道提爾皮茨要出動,也不知道齊柏林號航母已建成,而德國不知道從美國出發增援的3艘戰列艦已協同一批運輸艦抵達了英國。

  在呂特晏斯跟隨俾斯麥號戰列艦沉沒殉國後,被公認為德國海軍指揮能力第二強的克蘭克又在地中海方向不能脫身,艦隊指揮官一時間難產,本來有人向霍夫曼推薦指揮「雷霆·瑟布魯斯」行動的奧托·西里阿克斯海軍上將出任司令官,但更多人堅決反對,一是因為西里阿克斯對他人吹毛求疵,人際關係很糟;二是因為在瑟布魯斯行動中,沙恩霍斯特號觸雷後他換乘其他軍艦趕路,沒有遵循德國海軍「與艦同沉」的傳統,雖然沙恩霍斯特號最後也沒事,但他的「逃跑」行為卻引起了海軍內部激烈反彈——哪怕霍夫曼認為他的做法很有道理,也不能強行塞進去一名不被部下愛戴的指揮官。所以在行動開始前反覆強調保存有生力量。

  「這指示我可以對內傳達麼?」

  「可以,應該傳達到每一位將士。」

  「考慮到海嘯行動涉及軍艦多、時間長,是否考慮我親自指揮?」

  霍夫曼搖搖頭:「您要給別人機會,要讓他們成長起來,航空母艦作戰指揮事先已與日本觀察團溝通好了,他們將全程參與,幫助我們積累經驗,您最要緊是把後勤與作戰計劃制定的事情儘快落實,然後思考Z計劃的落地、預算和人員合理配置。」

  「是!元首。」

  「最後,我還需要4條特大型潛艇。」

  對特大型潛艇鄧尼茨也很感興趣,不過他和霍夫曼一樣,手頭只有日本的伊-400圖紙而沒有自己的設計圖,雷德爾一直關心水面艦艇的發展,當看到全長122米,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最大航程33,000海里/16節、可實現全球任意位置部署的數據時,他覺得整個人都喘不過氣來——這究竟是巡洋艦還是潛艇?

  「儘快按日本圖紙進行修改,我的要求是水下排水量7000-8000噸,同時設計必須更加合理、堅固,下潛深度考慮400米以上,類似伊-400這種艦橋和指揮塔位置不在甲板正中的怪異布局太難看了,畢竟我們不像日本那樣通過飛機作戰,我們將搭載更有價值和威力的武器——比如佩內明德基地的那些火箭,這是我們的戰略打擊力量。」霍夫曼想了一想,「先按1億一條做預算吧,我希望在1945年2月之前看到第一艘潛艇完工。」

  「是,元首。」鄧尼茨興高采烈地應承了下來。

  「對Z計劃大家還有什麼想法?如果沒有原則性問題,就這麼通過了。」

  大家一愣,還沒展開討論,元首就放行了?錢呢?物資呢?大家面面相覷,不知該說什麼好。

  雷德爾已不敢去計算要多少軍費了:剛才那一通計算,光艦艇林林總總加起來就超過了50億馬克,而且他敢保證,以各大船廠一貫以來的作風,這些費用最起碼還要加上20%的膨脹係數,如果再考慮配套的人員、飛機、物資,消耗的補給、燃油,恐怕再翻倍都不夠,除潛艇可略微使用一點正常預算,其他全是額外開支——當然,戰爭時期也談不上什麼「正常預算」,生產力比票子更要緊,錢只是一個數字罷了。他是知道內情的,帝國年度收入的90%都用在了軍事或相關費用之上了,軍費開支從1938/39財年的170億(海軍正好17億,占了10%)直線上升到1942/43年度的1100多億,直接為軍隊服務的人數超過了800萬(光人頭費都不得了),財政已很難挖出這麼大潛力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