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除此之外,比利時、荷蘭都收下了德國人送過去的橄欖枝,各工業集團特別是與軍工密切相關的團體都收到了德國人的訂單。而且只要他們聽話,釋放戰俘的事情都可比照法國人的方式處理。」馬歇爾滿臉憂愁地說,「希特勒對他們的軍事高壓大大減弱了,但政治哄騙卻進一步加深了。比利時、荷蘭當局對此都很重視,民眾也盼著被俘虜的親人早日回歸——這種氛圍對我們不利。」

  對話陷入了僵局:掉頭進攻法國顯然是雙方一致拒絕的,因為登陸作戰涉及到具體準備,不是換個方向馬上就能重新組織登陸的,且不說登陸後會遭遇些什麼,也不說法國、荷蘭、比利時對英美的態度如何,現在歐洲大陸哪個港口、哪個灘頭能登陸都還不清楚;回國(無論是回英國還是回美國)的提議也被軍人們所拒絕,因為這會折損部隊的士氣,剛出發時就轉移目標還可以告訴這是部隊臨時調整策略的緣故,現在估計部隊軍官早已就登陸地段、登陸目標和步驟下達了明確目標,更高級的軍官甚至都已對小伙子們做過動員講話了,說撤退只怕讓人心生不滿。

  「還有一個辦法……」金上將陰沉著臉說道,「去澳洲和東南亞……我們在哪裡遭到了挫折,急需支援。」

  對南太平洋戰役失利這一點金上將並沒有試圖遮掩,反而介紹了詳細情況,出於擔憂亞洲戰局的發展,美國將領4個中有3個表示同意將擬用在北非方向的部隊支援亞洲方向,剩下的一個也表示願意在北非登陸後加大支援力度。但所有英國人都對此表示反對,扯出來的理由雖然千奇百怪,但羅斯福卻聽得很清楚:對方極力述說各種各樣困難的目的只有一條,英國人不想跟著美國在東南亞多投入些什麼——在英國人的想法中,亞洲戰場是由美國人承包的,英國人只管等著收穫就好了——起碼在歐洲取得勝利之前不想投入。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雖然是英國自治領,但英國人吃准了美國方面不會輕易丟掉這個反攻基地的心態,也不準備付出更多。

  羅斯福沒有表態,因為他知道再爭論下去就會陷入「先歐後亞」戰略總檢討:美國國內包括海軍、很多兩院議員、部分對亞洲有感情的陸軍將領(比如麥克阿瑟)等人都是堅決反對「先歐後亞」戰略的,所持有的理由和想法很簡單也很樸素——德國人沒拿美國人怎麼樣,日本人不但偷襲了珍珠港還奪走了美國人的菲律賓,這才是美國的根本大敵,因此必須先打垮日本,至於歐洲,先讓英國人和俄國人去對付吧,美國大不了送點軍火——歐洲人死得越多越好!

  如果放在南太平洋戰役之前,陸海軍上下對戰事發展樂觀,認為日本已不足為慮,總統願意往歐洲多投入一點力量也無妨,可現在海軍太平洋艦隊被日本人打得這麼慘,一夜之間丟了TF16、17、64三個艦隊,損失了一個陸戰1師,這種戰局不但讓人憤怒,更讓人擔心——日本人會不會得寸進尺地向澳、新進攻?還有那艘超級戰列艦——所有看到過大和號的倖存者都講述了他們對這艘巨艦的深刻印象:18寸的火炮,至少6萬噸的排水量,堅不可摧的防禦(倖存的艦載機飛行員們向國內報告說大和號至少挨了三波攻擊,吃了12條魚雷和20多顆500磅炸彈,結果毫髮無損,速度穩穩跑在25節之上)會造成何種破壞。基於這個判斷,所有人一致認為往亞洲的力量投放得太少了,必須增加,必要時可以從歐洲方向抽調。

  「我們的依阿華號還要等待幾個月才能服役,但即便這個級別依然難以對付日本的那艘超級戰列艦,所以迫切地需要支援,否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會在日本的威脅之下。」金上將沒有說出口的是,出於大和號的刺激,海軍方面已要求將原本封存的「蒙大拿」級戰列艦方案重新拿出來執行,羅斯福總統已基本表示認可,並指示至少要建4艘(因為艦體太寬通不過運河,所以預備大西洋、太平洋兩洋各2艘)。

  「鑑於德國海軍勢力微弱,一直龜縮在港口不敢出動。」英國代表交換了一下眼神,他們知道美國人是在開條件了,所以不慌不忙地表態,「我們願意派遣一支艦隊去遠東協助美國朋友圍剿這艘巨艦——就像當年我們對付俾斯麥號一樣。」

  「貴國打算投入什麼艦隊?」

  「考慮到日本超級戰列艦的防禦與火力,我們準備投入4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此外,考慮到貴國暫時沒航母可用,我們願意將3條光輝級航母一併租借給貴國海軍(光輝號、勝利號、可畏號)使用,不過相關艦載機需要貴國自行解決。」

  英國人不愧是國際政治中多年的攪屎棍,不但把握全局的能力是一流的,提出來的代價顯然也撓到了美國人的癢處。

  「好!」金上將激動地站了起來,1艘喬治五世肯定對付不了日本超級戰列艦,但有4艘喬治五世在手,再加上美國自己的3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和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穩穩吃定了日本大和號加2艘長門級戰列艦的陣容,另外對方還肯提供3條航母,雖然這個級別的航母載機量少了一點,不過好歹是正規航母還帶有厚重的裝甲防禦,終於解了海軍的燃眉之急。

  在金上將這聲「好」說出來後,英美兩國的軍方高層都會心地笑了起來,其實羅斯福在開會前已預料到邱吉爾將提出登陸埃及的請求,他也表示了同意,之所以遲遲不答應無非是要點好處而已,英國人現在既然這麼上道,他也就樂得順水推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