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哪兩條路?子胥君但說無妨!”
“一是面見宋元公,直接說明投奔來意,察彼心意再作打算;二是離宋奔鄭,與太子建會合,以求鄭國出兵相助。”
“子胥君,面見國君,妾可以想想辦法。至於投奔鄭國,妾並不主張。妾以為當今諸國,楚國稱強,像宋國、鄭國,都是小國,弱國自然忌諱強國,再說也沒有力量幫助他國。況而今鄭國丞相子產前不久過世,鄭定公如同失去一臂膊,鄭國現在已經再無得力賢臣。妾以為,君之所求難以實現。”
伍子胥沒想到,這華羋娟夫人是如此地有見識,誠所謂巾幗不讓鬚眉!正沉吟間,又聽她說道:“要不今夜公子權且在這裡住下,待妾明日去見夫君,跟他講子胥君之事,再通過他轉致宋元公,看看如何?”
“那就有勞華夫人,還有華大夫了!”
於是吩咐下去,為公子收拾一間清靜雅室。而後又說:“子胥君,一路奔波,應是太飢,還是速上酒菜,早些用餐,早些歇息。”伍子胥點頭說:“如此也好,只是夫人之兄嫂,還有黎護衛他們……”
“哦,他們啊,早就安排到酒樓去了,這會兒應該也都酒足飯飽了吧!公子就不要操這份心了。”華夫人看著他說。
“只是妾也還沒進餐,正好陪公子共餐!”她隨即又有意無意地補上一句。
“如此……”伍子胥有些為難,因為他覺得多少有些不合禮數。
“公子何意?妾與公子,可是歷過生死的患難之交哪,同桌共餐,難道還有什麼不便嗎?”夫人也是特別敏感,便微嗔道。
伍子胥有些汗顏,尚未及答,卻聞外面有人撫掌而嘆道:“歷過生死的患難之交哪!失敬!失敬!”語聲到人也到,卻是一位白面美髯的男子,身著官服,腰間佩刀,斯文而不粗俗。心中正疑,那人突然說道:“好啊,伍子胥,外頭到處都懸賞抓你,你倒好,竟然到我家做客來了呢!”
伍子胥大驚,正欲拔劍,突然聽華夫人責備道:“華定,你就別鬧了!在外頭都鬧出那麼大的事,回到家裡還鬧!”
“好吧!我不鬧好了吧!我問你,不是你鬧著要去娘家嗎?怎麼又回來了?”華定的眼睛輪番在華夫人和伍子胥身上掃著轉著。
華夫人知道他又在打啥鬼主意,於是跟他說白了,把這一路馬車行走途中遇狼,子胥援手共同回程,這諸多細節都詳詳細細說了一遍。這邊酒席已經擺好了。華定突然對伍子胥一拱手,“多謝伍公子!”然後舉起酒爵說:“來,我華定敬你!”說完一飲而盡。
伍子胥只好亦舉杯飲盡。
“來,吃菜!你吃菜呀!你放心!我華定還不至於賣朋友!宋元公那邊,我一會兒就過去,替你跟他說說。就不知這糊塗蛋有沒有主意?”
華定還沒說完,夫人就搶白道:“他沒主意,還會著手清理華氏,現在又派樂大心出兵包圍南里……”
“好好好!他有主意,還被你夫君——嘿嘿——華定我軟禁在宮裡!”
華定有些咬牙切齒的,好像對夫人的頂撞十分惱火。這時伍子胥也大抵感覺得到華定是個什麼樣的人了,而對華夫人的心裡苦痛也多少掂量出了幾分。
又喝了一會兒悶酒,華定猛然立身說道:“伍公子,華定就走!一有消息,就立即告訴你!這幾日你就在這裡好好歇著!就把這裡當作你的家吧!哈哈!反正你也沒家了,你的父兄也都在幾日前在郢都被處決了!哈哈!”
華定的笑聲泛濫在外頭,四五個帶刀護衛在門口接他上了馬車。就在此時,他突然聽到平生最讓他驚魂喪膽的聲音,先是撕肝裂肺地叫了一聲,繼之那聲音似笑是哭,而後則是震天呼號。但呼號之後卻如奔雷驟收,寂然無聲,隨即又爆了一聲:
“熊居老賊!伍員他日定借兵伐楚,將你碎屍萬段!”
這聲音把夜空都震得不住地顫抖了。原來剛才華定這麼說話,把消息又一次地拋了出來,伍子胥這才知道途中楚兵所言非虛。所謂無風不起浪哪!他終於相信了!這真是晴天霹靂,摧心肝,欲斷腸。
“伍公子莫太過悲傷,事已至此,傷心也已無益!本來妾就想告訴你,可就怕君聽了傷心!”華夫人說,可是這時華定已經去遠了。他聽不到夫人的說話聲音了。
伍子胥於是細問華夫人此事首尾,當聽她說到父兄在郢都刑場赴難絕命的情景,又一次悲痛欲絕。父兄慷慨就義,兄長大罵昏君奸賊,而父親則仰天長嘆道:“從此楚國君臣就要苦於戰火了!”這話足以震動伍子胥血脈魂靈,這是對昏君佞臣的警告,也是對兒子子胥的理解和期望。伍子胥痛徹於心,肝膽俱裂。他覺得先前的夢也應驗了,他不止一次在夢中看到鮮血淋漓的父兄。悲到深處,竟然一念如迅雷閃電:此生不得復仇也罷,不如從父兄於地下。隨即又惕然警醒,自己若似此萬念俱灰,豈不是有負父兄臨終之所願!
這是一個漫長的夜晚,伍子胥沒有辦法睡穩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華美的絲被,舒適的床鋪,都不能給伍子胥以安逸的麻醉了。即便美婦人華羋娟的眼含秋波頻頻留意,也不能動搖他欲圖復仇的意志。他心裡一邊想著必須儘快離開華府,一邊又駐足在原先的思路上,他想到了在震天寨里為三寨主顏雄戴孝的那樁事了,稍作細想就發現,父兄受刑之日,正是自己為顏雄戴孝那日。莫非天意,豈能有如此巧合。伍子胥不由得又一次懊悔了,誤殺顏雄一事,真得是自己生命中的血的教訓哪!可是要不如此,父兄難道就能逃得此劫?那熊居,那費無極,一個昏君,一個佞臣,都是把父親看作是眼中釘的,豈能不除去而後快呢?但這種思路無論如何展開,總是以最後深深自責收場。
“一是面見宋元公,直接說明投奔來意,察彼心意再作打算;二是離宋奔鄭,與太子建會合,以求鄭國出兵相助。”
“子胥君,面見國君,妾可以想想辦法。至於投奔鄭國,妾並不主張。妾以為當今諸國,楚國稱強,像宋國、鄭國,都是小國,弱國自然忌諱強國,再說也沒有力量幫助他國。況而今鄭國丞相子產前不久過世,鄭定公如同失去一臂膊,鄭國現在已經再無得力賢臣。妾以為,君之所求難以實現。”
伍子胥沒想到,這華羋娟夫人是如此地有見識,誠所謂巾幗不讓鬚眉!正沉吟間,又聽她說道:“要不今夜公子權且在這裡住下,待妾明日去見夫君,跟他講子胥君之事,再通過他轉致宋元公,看看如何?”
“那就有勞華夫人,還有華大夫了!”
於是吩咐下去,為公子收拾一間清靜雅室。而後又說:“子胥君,一路奔波,應是太飢,還是速上酒菜,早些用餐,早些歇息。”伍子胥點頭說:“如此也好,只是夫人之兄嫂,還有黎護衛他們……”
“哦,他們啊,早就安排到酒樓去了,這會兒應該也都酒足飯飽了吧!公子就不要操這份心了。”華夫人看著他說。
“只是妾也還沒進餐,正好陪公子共餐!”她隨即又有意無意地補上一句。
“如此……”伍子胥有些為難,因為他覺得多少有些不合禮數。
“公子何意?妾與公子,可是歷過生死的患難之交哪,同桌共餐,難道還有什麼不便嗎?”夫人也是特別敏感,便微嗔道。
伍子胥有些汗顏,尚未及答,卻聞外面有人撫掌而嘆道:“歷過生死的患難之交哪!失敬!失敬!”語聲到人也到,卻是一位白面美髯的男子,身著官服,腰間佩刀,斯文而不粗俗。心中正疑,那人突然說道:“好啊,伍子胥,外頭到處都懸賞抓你,你倒好,竟然到我家做客來了呢!”
伍子胥大驚,正欲拔劍,突然聽華夫人責備道:“華定,你就別鬧了!在外頭都鬧出那麼大的事,回到家裡還鬧!”
“好吧!我不鬧好了吧!我問你,不是你鬧著要去娘家嗎?怎麼又回來了?”華定的眼睛輪番在華夫人和伍子胥身上掃著轉著。
華夫人知道他又在打啥鬼主意,於是跟他說白了,把這一路馬車行走途中遇狼,子胥援手共同回程,這諸多細節都詳詳細細說了一遍。這邊酒席已經擺好了。華定突然對伍子胥一拱手,“多謝伍公子!”然後舉起酒爵說:“來,我華定敬你!”說完一飲而盡。
伍子胥只好亦舉杯飲盡。
“來,吃菜!你吃菜呀!你放心!我華定還不至於賣朋友!宋元公那邊,我一會兒就過去,替你跟他說說。就不知這糊塗蛋有沒有主意?”
華定還沒說完,夫人就搶白道:“他沒主意,還會著手清理華氏,現在又派樂大心出兵包圍南里……”
“好好好!他有主意,還被你夫君——嘿嘿——華定我軟禁在宮裡!”
華定有些咬牙切齒的,好像對夫人的頂撞十分惱火。這時伍子胥也大抵感覺得到華定是個什麼樣的人了,而對華夫人的心裡苦痛也多少掂量出了幾分。
又喝了一會兒悶酒,華定猛然立身說道:“伍公子,華定就走!一有消息,就立即告訴你!這幾日你就在這裡好好歇著!就把這裡當作你的家吧!哈哈!反正你也沒家了,你的父兄也都在幾日前在郢都被處決了!哈哈!”
華定的笑聲泛濫在外頭,四五個帶刀護衛在門口接他上了馬車。就在此時,他突然聽到平生最讓他驚魂喪膽的聲音,先是撕肝裂肺地叫了一聲,繼之那聲音似笑是哭,而後則是震天呼號。但呼號之後卻如奔雷驟收,寂然無聲,隨即又爆了一聲:
“熊居老賊!伍員他日定借兵伐楚,將你碎屍萬段!”
這聲音把夜空都震得不住地顫抖了。原來剛才華定這麼說話,把消息又一次地拋了出來,伍子胥這才知道途中楚兵所言非虛。所謂無風不起浪哪!他終於相信了!這真是晴天霹靂,摧心肝,欲斷腸。
“伍公子莫太過悲傷,事已至此,傷心也已無益!本來妾就想告訴你,可就怕君聽了傷心!”華夫人說,可是這時華定已經去遠了。他聽不到夫人的說話聲音了。
伍子胥於是細問華夫人此事首尾,當聽她說到父兄在郢都刑場赴難絕命的情景,又一次悲痛欲絕。父兄慷慨就義,兄長大罵昏君奸賊,而父親則仰天長嘆道:“從此楚國君臣就要苦於戰火了!”這話足以震動伍子胥血脈魂靈,這是對昏君佞臣的警告,也是對兒子子胥的理解和期望。伍子胥痛徹於心,肝膽俱裂。他覺得先前的夢也應驗了,他不止一次在夢中看到鮮血淋漓的父兄。悲到深處,竟然一念如迅雷閃電:此生不得復仇也罷,不如從父兄於地下。隨即又惕然警醒,自己若似此萬念俱灰,豈不是有負父兄臨終之所願!
這是一個漫長的夜晚,伍子胥沒有辦法睡穩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華美的絲被,舒適的床鋪,都不能給伍子胥以安逸的麻醉了。即便美婦人華羋娟的眼含秋波頻頻留意,也不能動搖他欲圖復仇的意志。他心裡一邊想著必須儘快離開華府,一邊又駐足在原先的思路上,他想到了在震天寨里為三寨主顏雄戴孝的那樁事了,稍作細想就發現,父兄受刑之日,正是自己為顏雄戴孝那日。莫非天意,豈能有如此巧合。伍子胥不由得又一次懊悔了,誤殺顏雄一事,真得是自己生命中的血的教訓哪!可是要不如此,父兄難道就能逃得此劫?那熊居,那費無極,一個昏君,一個佞臣,都是把父親看作是眼中釘的,豈能不除去而後快呢?但這種思路無論如何展開,總是以最後深深自責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