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耶律 迭將聖旨展開讀了,乃是天祚地遜位詔書。倉促間身旁無有詞臣,這詔書乃是天祚御筆所制,簡略無比,只說將皇位讓於太子晉 王。三大臣輔政,末了勉勵兩句了事。

  耶律余睹等三人領了旨,便向御營中請出晉王來。將傳國璽交到他手中。而後齊呼萬歲。拜倒磕頭。這晉王雖是契丹人,然而亦自幼讀書。知道這時候須得謙讓,因而卻不敢受,掩面走回自家營帳中去,而後群臣反覆勸進,擾攘了一夜,晉王方才勉強從耶律余睹手中接過了玉璽和詔書,點頭同意登基為帝。

  新帝登基,按理是有許多禮儀,雖說目下是非常時刻,不過還是有些必不可少,比如告天地,祭祖先之類,御營中自有大臣為之,不必贅述。

  直到第四日頭裡,燕青才接到了新任遼主宣諭,請南使參與新帝登基大禮。當下從行囊中備了禮物若干,同秦檜換了朝服,跟著引導的使者來到郊外,眼看著天祚帝與晉王攜手登上高台,親手將玉璽傳給晉 王,而後下台而去。

  晉王接過玉璽,而後便是黃袍加身,再發表一番演說,勉勵將士群臣共赴時艱。演說完畢後,自是群臣拜見新帝,山呼萬歲不已。燕青從旁冷眼觀瞧,發覺將士們臉上倒是頗有些喜色,足見軍心對於天祚帝的表現委實是失望之極,晉王登基頗孚眾望。

  !輪到他登台時,燕青亦是行禮如儀,大講兩國兄弟之交,祝願遼國早日收復失地,平滅內亂——嚴格來說,女真雖然不系遼籍,但終究是遼國的屬國,確實是屬於內亂。

  晉王乃是憑藉耶律余睹上台,其政治路線自然也是傾向於大宋,況且他自幼讀中原書,思想情感上也較為親近大宋。今日見大宋使臣便是這般人中龍鳳,心頭更是喜歡,言下著實優待。

  當日畢禮,晉王正式稱帝,群臣同上尊號為天慶皇帝,奉天祚為太上皇。此乃遼國舊制,亦是塞外胡族千年以來的習俗,譬如匈奴單于要加個大字,五胡亂華時皇帝不叫皇帝要叫天王。遼國太祖阿保機自號天皇帝,其妻號地皇后,大約算得上是塞外諸族中稱號最大的一對,這兩個加起來,成吉思汗的稱號可要差了幾條街那麼遠,不過是大海麼,你大的過天地麼?

  新帝登基第一件事,便是殺人,將蕭奉先父子家族盡數斬首示眾,家財沒入官中。蕭奉先姊妹、太上皇地皇后以及元妃,因為是宮妃的緣故,得免一死,依舊還服侍太上皇,前皇后尚且被冊為皇太后。不過天慶帝生母文妃亦被冊為皇太后,顯然這個皇太后才是話事之人,其姻親蕭特末、耶律余睹等人,自然是權勢喧天,一時無兩。

  非常時期,俗禮不拘,天慶帝即位後,隨即下詔御營拔營起寨,回返上京。這原本是應有之義,當初耶律余睹便是以此為號召,趕了太上皇下台。

  然而現今輪到他自己來執掌國柄,態度卻又不同,畢竟遼兵屢敗之餘,對女真皆有(炫)畏(書)懼(網)之心,此戰難操必勝,若是新登基的天慶帝親征,一戰再敗,這局勢可就沒法收拾了。

  有鑑於此,耶律余睹與群臣商議之後,便啟請御營擺駕中京大定 府,美其名曰控扼全局,撥精兵五千給耶律大石,請他先行前往上京應援,待探明敵情之後,再定御營行止。天慶帝初登大寶,國事全憑這三位大臣作主,亦無話說,耶律大石慨然受命,點起五千兵馬,便即登 程。

  這廂御營拔營而起,向大定府緩緩行去,那奚王霞末業已得知禪讓消息。亦要作佐命之臣,便即率眾在中道相迎,天慶帝好生撫慰,即在道旁加封蕭霞末

  奚王府六部大王,號為六部奚王。隨後長驅入中京  面樞密使耶律余睹、副元帥耶律馬哥等人計點兵馬士卒,且募民間馬匹入軍,旬日之間,得精兵數萬。戰馬亦有兩萬餘,一時間聲勢大振,頗有北上與女真決戰之意。

  這日,天慶帝御中京正殿。邀請大宋使副燕青、秦檜二人上朝,待之以禮,具道兩國百年交好,今遼國有旦夕之危。須請大宋念在兄弟之交,不吝相助。天慶帝雅善經書,言辭文雅深沉,令人聞之動容。殿中內侍等人頗有為之泣下者。

  燕青自是一一對答如流,說道來時朝廷已然遣使往遼東去宣諭女真罷兵講和,如若女真恃勇不服。當以兵助大遼討之。只是使者往來。遷延時日。故而要請遼國權且忍耐,不可行險僥倖。他連日來見遼國大興兵備。有北上與女真決戰之勢,倘若此戰再敗,這遼國當真就是不可收拾了,那時節縱然大宋再怎麼想要保全遼國,也沒法子了,對於高強來說,這就意味著其一貫奉行的政治路線地失敗,足以迫使他下台走人。

  在燕青看來,這自然是金玉良言,持國之人手中握著無數人的身家性命,自然不容稍有閃失。無奈天慶帝年少氣盛,原本對於大宋朝乘人之危奪取燕雲之舉便心存怨憤,現今又聽說宋使勸他莫要去和女真決 戰,自是 然不悅;況且他是因為天祚帝一味避戰,失去軍心才登基,這“打回上京去”就好比是他的政治綱領,現今剛剛坐穩了帝位,便仍舊要施行避戰政策,豈不是出爾反爾?年輕皇帝心中,對於政治的厚黑性殊欠火候,不免怏怏不樂起來。

  燕青何等樣人,這年輕皇帝眉宇間稍一變色,他即刻便領會到了,當即笑道:“陛下胸懷壯志,有意廓清宇內,重整河山,自然是英明神武。只是我大宋古語云,兵者國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焉。今貴國自有良將,士卒亦有哀兵之心,誠為用武之時,然而貴國先時皆以偏信奸人而致敗,如今陛下登基,先斬奸臣,誠令人心大快,然而若因此而師心自用,不聽賢臣之言,則當日貴國太上皇初登大寶之時,亦曾剷除乙辛、張孝傑奸黨,何其十餘年間,國勢大壞如此?忠言逆耳,惟在陛下帝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