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當兒恨也無法,只得隨著梁師成入了禁苑,但見崇政殿中燈火通明。不知點了幾千百隻蠟燭。若是那位李後主的小周后到此。人家點慣了夜明珠地,不曉得會不會被這些燈燭的煙氣給熏昏了過去?起碼高強當年是用慣了電燈的。對於這時代的夜間照明就頗有微詞。

  不消一刻,已經到了御前,由於是平素相見,下跪也免了,只是打拱作揖而已,高強抬起頭來,卻見一旁站著燕青,不由得一怔。

  趙 見高強注目燕青,便想起前日聽燕青說及地那段因果來,便即笑道:“高卿家詞章絕妙,並前後夫人俱是工於此道,前日聽得燕說書提及卿家前夫人蔡氏所制釵頭鳳詞,極精妙婉約者,朕嘉嘆良久矣。若非無出,則豈非卿家之良配?”

  高強又是一怔,當即把些套話應付了,再一咀嚼趙 適才的話語,方向燕青賀喜道:“經筵官乃天子私人,例不輕除,自當賀燕說書得進此位。”原來趙 適才稱燕青作燕說書,顯然是封了他作崇政殿說書,只是尚未關白門下省草制書而已。這崇政殿說書乃是一個要緊的位置,每隔一日要進宮中為皇帝講課,自來非碩儒大賢莫得,以庶官為之則稱說書,以侍從官為之則稱侍讀、侍講。燕青進京不過月余,竟已得到了這個位置,當真令人驚嘆。

  燕青自也遜謝。趙 待他兩個客套畢,方招手叫了趙楷過來,執著他的手向高強道:“朕諸子之中,惟此子跳脫,每每與經書之外,復留意雜學。適才宣他入宮,本為考較學業,卻聽他哭訴,說什麼想要從高相公學那理財之道,卻苦不得門徑。朕為人父母,自然望子弟向學,故而宣卿家入宮,只為問一問卿家,畢竟何事不得為三兒西席?”

  高強暗罵趙 二百五,本衙內還不是不想摻和你皇家那點破事?你倒好,就被這小子哭了兩聲,居然就要把我往火坑裡推!

  他回憶了一下剛才梁師成所說地那幾條,小心翼翼地陳詞,首先是說自己太忙,軍務倥傯;二則理財小道,非親王所宜受學,不敢誤人子弟;三則以故事,宰相、執政無為親王師者,故而辭不敢受。

  趙 聽罷,也覺得有理,畢竟這時代尚未領會到經濟學的重要性,一說到學問,首先就是儒家六經,便是農桑都比理財來得高段一些,自己的兒子年方十五歲,要學這等末道確實有些不務正業了。

  他轉過頭來看趙楷,趙楷卻道:“官家,高相公所言非是,兒臣以為理財之道,自仁宗皇帝後便為本朝大事, 至神考時,則諸般新法無非是為理財而已,然而王荊公以下諸公殫精竭慮,以必成之法,借朝廷雷霆之力,州縣奉行之,猶不能勝,動輒有錢荒之患;直至本朝,高相公起自應奉,妙手輕點之下,數年之間天下大治,乃至有我大宋博覽 會,動集萬國珍寶於一地,此則勝於熙豐諸公多矣!以此觀之,理財殊非小道也!”

  這番話一出,高強居然有些感動了,只因他辛辛苦苦這麼久,聽到的最高地評價,居然就是從面前這個十五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的。比王安石更偉大?別地不敢說,要說經濟學,本衙內那是當仁不讓啊!

  只不過,自幼經受儒家經典薰陶地趙 顯然不作如是想,王安石之所以受到士林推崇,其實也是和他地經術學問有關,唐宋八大家之一 麼!高強呢,連一手毛筆字都馬馬虎虎,更不用說寫散文和駢文了,也就是時不時填些詞章而已,在文學方面了不起是個柳三變。

  不過他身為皇帝,倒也明白理財的重要性,況且本朝兩個最會理財地大臣都在面前,也不好公然去貶低了他們,只得向趙楷道:“此言真井底之蛙也!真宗皇帝手制勸學詩,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高相公燕說書俱是同科登第,他們有這等理財本事,自亦是向聖賢書中學來,爾小小年紀,經術未成,倘要妄言理財之道,豈不是捨本逐末?”

  對啊對啊,你就聽話,乖乖地去念儒家的書,莫要來煩我了……

  高強正在腦中碎碎念,卻聽趙楷說了一句話,險些把他嚇了一個跟頭:“官家,倘若兒臣能經科場登第,敢問官家可能許兒臣向高相公請益?”

  敢情這位中國歷史上身份最高的進士,居然是因為本衙內才去參加考試的?(康熙不算,連最喜歡拍他馬屁的閻崇年都認為不可能)

  第十七章

  趙 的心中,終究是寵愛這個三子趙楷,禁不住他軟 得權且答允了,反正本朝業已有了太監進士,衙內進士,家僮進士,再出一個親王進士,也不算什麼大事。其實大宋朝立國百餘年,只因文風日盛,這一個進士出身對於官員來說也是日漸重要,近年來許多業已經由蔭補等途徑得官的現任官員也都紛紛進學應試,就好比現在的官員在職讀書一樣。當然在高強看來,這些官員比現在那些在職讀書鍍金的官員還要好上一些,起碼當中很多人真的就是憑本事去考試的。

  只是趙楷這小娃娃卻恁地不消停,見趙 允了他進科場,卻又生出事端來:“官家,兒臣幼讀經史,惟不見有理財如高相公者,足見此道恐非前聖經典所及。今官家得高相公輔國.故而理財有道,民不加賦而 國用饒,誠為國家之幸事。然而論起高相公理財之道,則兒臣從未見有人能深悉其中之妙,一旦高相公去廟堂,則此道誰屬?故兒臣敢請官 家,要高相公著書立說,盡道理財之要,且令太學諸生習之,科場策論試之,積以時日,可望得此社稷之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