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當女真兵泥足深陷的當口,忽有遼國大將蕭干來投。說來蕭干前年便曾經率鐵驪部納款,後來卻又逃走,其部眾由蕭干之兄長別里剌掌管,現今也已被編為猛安謀克,跟隨出征。蕭干既然歸來,別里剌便與他一同前來向阿骨打謝罪,情願將自己所領猛安交給蕭干。

  阿骨打正當用人之時,蕭干又是深知遼國虛實的大將,自有用他之處,於是既往不咎。更將原本居於達魯古城一帶的九百奚營交給蕭干統領——這九百奚營當然不是就有九百部,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加上蕭干舊部千人。編作三個猛安。有兵三千五百人。

  蕭幹得了重用,當即搖身一變,成了女真兵地急先鋒。他深知遼國現今無兵可用,便即獻計阿骨打,棄了長春州不顧,直撲其身後的泰 州,此處兵力空虛。被女真兵一鼓而下。長春州守兵聞訊大驚。登時生變,有副將開了城門,女真人就此破城。老將蕭托斯和力戰而死。屍首被女真兵拿來泄憤。砍作肉泥,至於屠城擄掠等項,悉是常例。自不待言。

  遼國經此大敗。原本集結來準備反擊地二十萬漢兵又皆已遁去無 蹤,遼主天祚真是坐困愁城,一夕數驚。到此地步,他也不能強項,恰有南來地原西京留守蕭乙薛說及燕雲交兵等事。天祚聽說大宋猶以兩國盟約為言,恰似捉著一根救命稻草。連忙命人請來被羈留至今的葉夢得使節團。道明兩國結好之意,請他回復大宋官家,念及兩國交好百年,請求大宋發兵助遼國平亂。事成之後情願以燕雲各州為謝。這等事當然不能單單指望宋使,

  遣使節前來定約,奈何之前的兩任使節,張琳罷官, 逃,蕭特末又被大宋軟禁不遣,如今竟是連一個願意出使的大臣都找不出來了。天祚也算是絕的,竟將國書封好,命自己的親隨耶律 迭攜 了,隨大宋使節一同南來,道是依舊以駙馬蕭特末為使,依照國書指揮商議定約即可。

  葉夢得兩番出使,都是久留才歸,這時也顧不得許多,將天祚所託俱都承諾,反正他只是傳達而已。由於道路不境,大隊人馬走地小心翼翼,經受了多少苦楚,直到五月中方到了虎北口關下,此處已是大宋疆界,密雲守將朱 不敢怠慢,遣兵將葉夢得並遼使耶律 迭等人接入關來,以禮送往燕京,可憐葉夢得一行入關之時,個個伏地大哭,只道此生再也不得踏上關內土地了。

  消息傳到汴京,又是一陣騷動。宋人自澶淵之盟以後,雖說對遼國是持敵國之禮,然而事實上是一直被這個北方的強鄰壓的喘不過氣來,豈知如今不但一戰收復燕雲十六州,遼國更是屁都不敢放一個,反而主動遣使求和,一時間又是一陣諛詞潮湧,不在話下。

  按照朝野地主流輿論,是要見好就收,反正燕雲都收回來了,就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君臣豐樂,豈不是上上大吉?這也算是當時士大夫階層地社會理想之一了。

  然而身為謀國之臣,高強自然不能接受這樣因循芶且的理論,打燕雲之前你們都說不要打,大家要熱愛和平,結果打完以後的推恩濫賞,一個個都毫不推辭;如今打勝了,正是乘時進取,底定北疆地大好時 機,卻又跳出來說不要再打了,已經打夠了……是何人哉?

  這日群臣朝議,議的便是這北疆大計。那左相何執中近年來病情日重,已有詔許不須至朝堂視事了,今日卻也強起病體,來到殿前,趙 見到老師辛苦,便以九五之尊,下丹 相攙扶,何執中感激涕零,君臣作惺惺相惜狀,群臣跟著感慨讚頌一番,而後方始開始議事。

  當有葉夢得出班來,奏明前後使遼始末,並說及遼中虛實等情。他本是文學侍從之臣,言辭便給,這兩次出使又著實吃了些苦楚,所謂真情實感,說到動情處伏地大哭,殿上諸臣皆為之泣下沾襟。

  高強聽的心不在焉,這些東西早就經由北地的細作探明了報於他知曉,他此時目光卻時不時溜向殿角,燕青在那裡端坐著奮筆疾書,正在盡他史官的職責。

  “小乙這史官作地,倒也似模似樣,若是換了本衙內,這一手毛筆字要寫的又快又漂亮,殺了我頭也作不來!只是據梁師成所言,趙 近來幾乎每日都會提到燕青之名,聖眷之隆一時無兩,按照趙 地脾氣,小乙這史官看樣子也是當不長,不曉得哪天就要升上來了。”他正在那裡發呆,忽然覺得有人在看他,眼角一瞥之間,卻見童貫正迅速地將目光收回去,心中不由得一凜:“高強啊高強,如今正是要命的時候,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小人摯肘,容不得半點閃失啊!”

  此時葉夢得已經說罷,將遼主答覆的國書奉上,自己退到一邊。趙 看罷遼主國書,以之宣示群臣,遂道:“今我師一戰而下燕雲,遼主震恐,奉表請和,該當如何酬答,諸臣其廷議之。”

  現今站在殿上的,平燕功臣高強和童貫二人俱在,他兩個不說話,旁人怎好開口?而童貫業已致仕,今日是特旨登朝議事的,他也不會先開口,於是眾目睽睽,都看著樞密使高強。明知現今自己的處境敏感,此時卻也無可推辭,高強便即閃身出班,手捧朝笏道:“官家容稟,前日有遼東常勝軍主郭藥師送款,言欲以其遼東之地內附。臣訪查古籍,以為漢時北塞之所以為固,皆因有塞外三郡為之屏藩,所謂遼東遼西右北平,烏丸三郡是也。今燕雲雖復,塞下不安,倘得遼東之地為之羽 翼,則燕地可得而守,不然,臣恐北虜漸安之後,燕地難免戰火連綿。今遼主雖雲講和,其意蓋欲暫息兵戈,且借國朝兵力以安其本國而已,殊非出於本心向善,一旦國中安定之後,必思復奪燕雲,不趁今日底定北疆,則貽日後之患。前朝一棄河湟,便須數十萬兵方可收復,可為明鑑,伏請官家聖裁。”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