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天上朝,高強便將昨夜與余睹地密約奏明趙。這日並不是逢五朝參之日,殿上都是兩制官以上的大臣,二十多人聽地明白,遼國居然有意交還燕雲,兵不血刃能達成祖宗之素願,這是何等的榮耀!高強這廂話音剛落,兩旁連滾帶爬就出來幾位大臣,慷慨涕泣地讚頌起趙聖德,能超邁前代,告慰太廟云云,當時殿上一片鼎沸,趙亦是滿面紅光,興奮不已,足足半個時辰,眾人的頭腦才算安靜下來。

  一旦沒有後顧之憂,宋朝這些從小受到最好的教育的大臣們腦筋開動起來,那還是相當能算計地,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立時就推想出無數可能,亦提出了無數建議,說起來頭頭是道,好似個個都是謀國之能臣。高強看著這般熱鬧景象,心裡著實感慨,要不是本衙內苦心孤詣,十年經營才有如今地局面,你們這幫大臣腦子再怎麼好用,也都是臨時抱佛腳地勾當,能濟得甚事!

  好在大局分明,雖然這樣地討論效率是低了些,眾文官相互間意見相左時又不免要吵鬧一番,爭執幾句,兩個時辰之後,好歹是拿出了一個方案來。首先這使者定然是要派地,人選呢,一事不煩二主,仍舊命翰林學士知制誥葉夢得充任,不過這次可是貨真價實地索討燕雲,不給就要開打地,為了安定葉夢得之心,趙特旨加他同知樞密院事銜,算是入了宰執,不過這個銜頭一般只是掛名,不管樞密院的事機。可憐葉夢得是趕鴨子上架,退也沒得退,只得一邊腿肚子抖抖,一邊謝主龍恩。

  其次為了避免遼國反悔,或者天祚不許割地,運糧北上的車仗要大張旗鼓,車上插起小旗,說明是南朝援遼的軍糧,一面又要遣人在燕雲各處大肆宣揚,說道遼國有意交還燕雲,以換取南朝的援兵。這兩下一相印證,由不得百姓不信,須知燕地連年飢,已是民不聊生如今天祚這般徵發已經使得民怨沸騰,一旦得了南朝援手,勢必人心皆定,自以為將歸南朝,得享太平,倘若他日遼國不願交割燕雲,燕地百姓焉肯與遼國一同赴死?大宋這廂出兵,那才是順天應人,名正言順了。

  第三便是調集兵將官吏,預備收復燕雲與及駐守諸事。這本是樞密院事,趙也不來多問,但燕京收復以後的行政治理工作可就要著手措置了,眾大臣職責所在,也紛紛進言。擾攘半晌,到底平燕事是高強一力贊成,他說話還是分量最重,趙幾乎是言聽計從,御筆定下燕雲一旦收復,設燕山路與雲中路,燕山路宣撫使委任現任濟州知州兼知梁山軍事張叔夜,雲中路宣撫使委任現任滄州知州何灌,這兩個皆是知兵之人,堪為邊守。

  至於燕雲兩地恢復後地行政,則以因循遼制為先,先務安集當地百姓,後方可徐徐清丈地畝。重定黃冊。議行諸般権貨和買之法。高強著重提出這一點,乃是因為他手下人等連年自北地遼國販鹽南來,那遼國地白鹽質優價廉,大受歡迎。擠兌得官鹽價格也上不去。宋地百姓尚且如此,遼國百姓更不用說,若是收復燕雲之後逕行宋法,搞什麼食鹽権買,搞得燕地鹽價騰踴。定然大大不利燕地安定團結地大好局面。

  諸事議定。便請遼使上朝。趙將言語細細撫慰,又提及兩國友好,燕雲漢地自後晉時入遼。至今已二百年,如今遼國既無力撫循,可交還南朝,以全黎民百姓。張琳與耶律余睹當然不能立刻答應,

  回返上京去請示天祚第,趙便命葉夢得充使者起行一員,依前派遣護衛官兵百餘人,攜了國書,與遼使一同起程往上京去見天祚。為顯南北兩朝交誼深厚。特命將是年歲幣銀絹提前發解出境。仰河北各路剋期辦集,額外更贈與糧米十萬石。

  張琳和耶律余睹心中惴惴,仍要謝恩拜別。領了賜宴方去。一行人個個心事重重,這一路走來也無多言,到得雄州白溝驛時,卻見那河間府地鐵路業已築到此間,白溝河中正在修築石拱橋,一派熱鬧景象。

  耶律余睹見此,自知大宋決心非常,這許多人力物力投了下去,河東河北兩處邊境更陳兵近三十萬,所謂不割燕雲便要夾攻云云,絕非虛聲嚇,這修路造橋,不正是為了將來開戰後向北運送兵馬糧草之用?錯非信心十足,亦不敢如此大舉。

  等到了州州城,但見大批車隊業已編整,清一色的四輪驢車,每車載銀五千兩,或絹五百匹,共計四百餘輦。契丹歲幣銀絹的品質向來有數,張琳等抽檢合格,又點較數目清楚,方謝過宋使,又問所言十萬石軍糧何在?

  州知州現在是常勝軍右軍統制劉琦兼任,見遼使問及,便稱十萬石軍糧非細,車輦須用三千乘,一時無從措置,今已遣船自海道北上,請遼國在界河入海口處備小船運。耶律余睹見說,亦覺有理,便顧自出境,見著前來迎接地耶律大石,將接糧之事發付於他,自己則繼續北行,穿州過府,一路往上京去了。

  那耶律大石雖是剛強,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近來在燕地軍糧籌措不易,北邊天祚那裡又連番催逼軍糧,正在焦頭爛額,聞聽南朝有十萬石糧米佐軍,明知未必皆是好意,卻也推辭不得。當時送走了使節,便率軍東下,沿途拘刷官民車仗馱馬,以便搬運之用。

  數日後到了界河口,此處便是今世塘沽左近,為因界河河道無人疏浚,因此海船無從駛入,皆在河口外下了石靠泊。耶律大石望見河口外無數大船停泊,心下暗暗吃驚,南朝這般輕易便運送了十萬石糧食過海,能運糧就能運人,而遼國素來無有海防,萬一南軍從此上岸來攻,如何抵敵?一時也無暇細想,打旗號向船上說明自己身份來意,那邊便有小船登岸,當先二人一為石秀,一為扈成,郎舅兩個從梁山軍調集漕運糧米和船隻出海到此,見著耶律大石前來迎接,石秀便笑說自己千斤重擔也可交卸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