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高強見他尚能應答,亦是甚喜。這雄州知州乃是要害去處,邊關鎖鑰的所在,倘若和銑此時仍然耿耿於懷,他便要設法調離和銑,以免不利大事了。當下好生勸慰了和銑幾句,方向何灌道:“當日出使契丹時,有契丹貴人說及麟州何巡檢神射,好生景仰,本相後來歸國問起時,方知便是何府君行事,甚是欽服。何府君,請滿飲此杯。”原來當日何灌在麟州時,其地乃是宋夏遼三國交界,邊境上時有小衝突,何灌便率本部精騎四處應敵,所射之箭洞金穿石,十中八九,敵人見之往往驚走,其名揚於異國。

  這事高強本是不知道的,他所知道地何灌只是歷史上靖康之時,守黃河的宋軍不戰自潰,領兵的將領就有何灌,因此對此人本沒甚麼好印象。待從其子何薊手中得了何灌的邊策,見其見解與自己暗合,方才留意,訪求之下,才知何灌卻是屢有邊功,軍事上頗有長才,今日河間府聚將,自然要與他好生議論一番。

  哪知何灌卻不吃這一套,誇他射箭倒還客氣兩句,問起邊事便硬邦邦地道:“前日犬子所持平燕策,已進呈相公左右,餘外愚並無所見,無以對答相公。今日到此,非敢受相公飲宴,只為犬子在軍中多煩勞相公,忒以致歉而已。”

  這話卻大出高強意料之外,好在平燕的大略早定。也不消何灌來參謀多少,不過這何灌脾氣如此之硬,也難怪以他地邊功,到現在才作一個知州了。也就是宋朝文尊武卑,有本事的人都望文資里鑽,其實象何灌這樣的人,讓他作知州真是難為了他,這種脾氣作文官也不討上級喜歡。倒是軍中還較為適合他一點。

  他只是這般想想。劉琦在一旁卻說了出來:“嘗聽家父說及本朝諸將。稱說何府君治軍嚴整,每每嘆息不已,今見何府君如此剛正,俗謂軍如其將,嚴整之說不虛也。”

  劉琦之父劉仲武也是西軍名將,現任熙河安撫使,當時號稱西軍有二劉。一劉便是劉仲武,另一便是劉法,可知其威望之重。何灌任熙河都監時便曾在他麾下,此時聽見劉琦說道劉仲武誇獎於他,方才現出喜色,連稱不敢當,又道劉琦將門虎子,這般年紀便已經做到了一軍統制。領兵近兩萬之眾。倘若

  軍中去,便是一路地安撫使,機動兵力也不過三四萬

  高強命劉琦作陪。原是有此意,見何灌開顏,便也笑道:“河北邊臣多豪俊,二位府君俱是西軍將家子,此番有事燕雲,諸事仰仗列公處甚多,況且本相春秋方盛,經事不多,也須列公多多贊襄才是。”

  二人見高強說得誠懇,便即一一允了,高強便將呂頤浩與二人引見了,笑道:“此番用兵,諸事甚多,那糧餉轉輸之事,悉由呂承旨勾當。緣邊糧草多須存於雄州、霸州、滄州三處,這運糧之事,可得仰仗二位府君多多護持,若須軍馬時,不妨直言。”

  這次出兵燕雲,和歷史上宋太宗兩次攻打燕京比起來,起碼有一樁好處,兩國在開戰前處於和平狀態,宋軍可以放心大膽地將糧草運到邊地囤積起來,而不必擔心糧道安全。但一旦開戰之後,這糧道可就要成問題了,而常勝軍雖有十餘萬眾,但以燕京之大,既要打擊頑抗地遼兵,又要控制新收復的地方,還要進駐燕京北部的五大關口和十八小關,其兵力委實不能算多,是以這護糧地重任,高強便有意交給這些邊軍邊臣。

  在當日整軍河北之時,高強對於邊軍地戰鬥力已然所知不少,這些連廂兵都算不上地土兵,卻往往人馬勇勁,守土甚力,當時邊境上主要地治安巡邏任務都已經由這些土兵擔負起來。若由這些熟悉邊情的土兵來護糧,至少比那些喝慣了兵血、過慣了太平日子的河北兵要好上許多,至於領兵護糧的將領,則只能由這些邊臣來擔任了,這也是高強看重何灌等人的原因所在。

  何灌與和銑聽了,方知高強用意,俱都拍胸脯擔保,誓保糧道無憂。高強大喜,又勸了兩巡酒,議論些邊情軍事,直至月上中天,眾人方才盡歡而散。

  過了數日,葉夢得忽然來見高強,說那張琳不知得了什麼消息,說什麼也要見高強一面,否則便不會繼續談判。高強聞之,不憂反喜,吩咐快快請進來。

  無時,張琳一身官服,大步而入,向高強施了一禮,便道:“高相公,近奉我主詔書,前以南朝請議邊界,我主念及兩國盟好百年無礙,不忍壞盟,為黎庶之計,情願將易應朔四州交與南朝。詔書中並曾說及,倘若南朝亦念兩國之盟不易時,可恤我燕地去歲大飢,運糧來賑濟我朝百姓,以全上天好生之德。”

  這便是天祚敗於阿骨打之後,依著耶律余睹的奏議,遣使南來命張琳以此談判,只是張琳身在此間,對於南朝收復燕雲的決心和準備都有所認識,可不象天祚那般樂觀,再聽說天祚與女真決戰失利,一時間方寸大亂,竟爾沒想好談判地策略,一股腦將自己的條款悉數端了出來。

  高強聽了,心中卻是大喜,遼國既肯作出這樣的讓步,必定是天祚和阿骨打決戰失利,故而想以此來行緩兵之計。這塞外民族數千年來都是強者為尊,如今天祚親征失利,一舉把契丹數百年來血戰建立起的威信都給敗盡了,可以想見的是,從此契丹的那些臣民部族都將對契丹的統治失去信心,自行尋覓新的領袖,而靠近南朝最近地燕雲之地,自然就會有意投向南朝了。當然了,若是大宋還象歷史上那樣,連如此衰敗地遼兵都無法戰勝,這些早已經接受了塞外民族邏輯的燕雲漢人,自然也就不會認同大宋的統治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