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文恭身邊,曾塗曾密兄弟卻都帶著箭傷。高強頗為差異,還道他們遇著了梁山武松部,看看卻又不象。一問才知,賊人本來留有後隊,安排下強弓硬弩不少,單等李家莊出兵追趕時,伏弩射之。後來想必是渡口被官兵奪了,這些賊人得知後路被斷,不敢逗留,匆匆繞遠路回山寨去了,只是在道旁設下了些射猛獸的窩弓伏弩,曾家兄弟性急立功趕在前面,觸發了伏弩,若不是欒廷玉遮護的快,性命險些不保。

  又行一程,到了李家莊,李應率眾出莊迎候,兩下正要敘話,忽見西北大路上塵頭大起,有一軍趕來,卻是韓世忠和楊志的騎隊從此進兵,路上歇了一夜,天明時武松部已經讓開大路不知去向,二將逕自領兵來到李家莊。

  今次高強出兵,除了林沖的那一營捧日馬軍被高強當作了教導營,留在大名府之外,其餘軍馬如今盡在此間,鄆州城留給東昌府張清那隊官兵把守,在場官兵合計一萬七千多人,另有李應莊丁千餘人。

  這許多人馬自然不能都進莊去,好在梁山圍莊幾日,建了幾十座連營,修整一下差堪駐紮,於是高強吩咐諸將各自覓地安營,一時間人喊馬嘶,旗幡招展,有分教:城頭變幻大王旗,賊營轉眼變官營。

  高強與李應攜手進莊,於路見了連日守莊惡戰的場景,口中嘖嘖嘆息,雖然沒有親見,也可想及其慘烈場景。聽李應言辭中每每說及陳學究而不名,高強不禁好奇,自來讀水滸傳,人都管吳用叫吳學究,那是因為他在村中設癢收徒教蒙童地緣故,這陳學究遮莫也是個鄉村教書先生?什麼教書先生有本事指揮這樣一場攻防大戰。

  李應卻正等著高強發問,卻不忙說,領著高強到了自己宅中,一進大堂,高強便見那天井中立著一人,青衫長袍,平民裝扮,樣貌清瘦,叫人一望便有一股清氣。

  那學究見了高強,搶上兩步,唱個肥喏道:“山野村夫陳規,見過招討相公。”

  自稱山野村夫者,往往肚子裡有些脾氣,見到高強這樣的上官不拜,高強也不以為意。才要問他始末,猛然覺得陳規這名字有些耳熟,再一想,不由得失驚道:“陳規?敢問學究何方人氏,可有表字?”

  陳規一愕,不曉得高強為何作色,只得答道:“規密州安丘人氏,表字元則。”

  高強想了一想,依稀便是,不覺椅掌大笑:“陳學究有所不知,我大名府通判呂公,先時曾為密州司戶參軍。與學究也有一面之交。本帥建衙大名府之後,本有意徵辟學究掌我軍前機宜,卻不料學究不知所往,鄉人只說外出遊學去了,本帥聞知,時常悵惘。不料在此相遇,實乃不勝之喜!”其實高強這番話卻是本末倒置了。呂頤浩確實知道陳規,二人也曾見過。但卻是高強先問起,呂頤浩才說了。

  要說高強如何知道陳規,卻又是從歷史書上看來。此人後世名聲不顯,卻是靖康以後一員有實績地名臣,尤其對於守城有心得,曾寫下關於守城的專著《守城錄》,南宋時官方刊行命各路教習,為後世留下了這時代戰術和機械的寶貴記載。高強在某論壇上看到這本書之後。專門去找了史書來查。原來這陳規卻是宋史有傳的,歷史上著名的順昌大捷,人都說是劉琦的功勞。其實當時的順昌知府正是陳規。順昌守城打的如此漂亮。陳規功不可沒,甚至在戰前堅持要固守城池、反對敵前退卻的也是這位文官知府。陳規在建炎紹興年間輾轉各地為官,所到處軍政兩道俱有可觀,文官而有威名者,只有陳規一人,如此良臣,又立有大功,卻不得進中樞。死時僅贈從四品地右正議大夫,可謂不得其用。

  有才能卻不得其用,想必陳規沒有派系的支持,這種人才正是高強要招攬的對象。本來古人縱然在歷史上有實績,卻也須用過方知,不過李家莊這一戰,陳規已經嶄露頭角,縱然不看他歷史上地諸多聲績,也值得重用了。宋時的帥臣兼管文武。按律可以設立參議官,掌機宜文字,向來由文官擔任,但高強卻以為軍中建立參謀制度乃是必須的,當時文官多不懂兵事,地圖參謀大可休矣,因此參議之位不得其人,一直虛置。

  如今得了陳規,高強與語大喜,當即拜陳規為招討司參議官,掌機宜文字。陳規自然大喜,他千里轉來,只為在剿匪戰事中顯露才華,不正是為了博個出身好做官?一面又有些猶疑,象三路招討這樣的官署,參議官至少也得七品以上,夠地上京官的水準了,他一個沒有出身、沒經過科舉的白身人,只是作為民間義士打了一場仗,如何服眾?

  高強卻道不妨,既有這番功勞,待表奏朝廷之後,自當封賞,賜個同上捨出身也屬尋常,那又何難?軍中更是好辦,當兵的直性子,只認你有沒有真本事,陳規既然能在李家莊攻防戰中臨危授命,諸將俱奉號令而不違,定然是有兩把刷子的,日久自然眾人服膺,這參議官不妨先作起來再說,待朝廷官誥到了,便即正名。

  陳規聽了大喜,不料一見高強就能如此重用,聽見高強一一解說,為自己設想周到,一時間大生知己之慨,這時也顧不得擺村夫的窮酸派頭了,翻身便拜,口稱招討相公恩同再造,請受下臣一拜。

  高強自然扶起,好生獎勸一番。李應見陳規得了高強信用,也自歡喜,忙上前向二人道賀,又說要擺起酒宴來,慶賀此事,順便將陳規出任招討司參議地消息周知諸將,高強並無異議,便著人去辦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