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頁
曹操聽此消息,據說曾三日不食。
而後,曹操照常征伐天下而不輟。這方面的史實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建安五年除掉董妃及國舅董承等人十四年後,又於建安十九年除掉了再次陰謀舉事誅曹的伏皇后及其宗族同黨。此前,曹操已將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妃。在除掉伏皇后的第二年,又將其中一女曹節立為皇后。
往下的一段奇遇,對於曹操來講別有意義。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與白芍第一次見面二十年後,曹操於巡視四方的路途中,決定微服上雲蒙山道觀進香求仙丹。
年過花甲的曹操已到了體衰多病的時候。
四個壯漢抬著一座敞篷竹轎沿著雲蒙山崎嶇石階路蜿蜒而上。雲霧濃密,看不清坐在轎上的尊者面目,只見他在隨意觀覽著雲霧中移動的朦朧青翠山景,數十人在竹轎前後左右侍奉。
漸漸,雲霧稍稍消散,坐在竹轎上的正是已顯蒼老的曹操,在前面引路的人中,有一個則是年富力強的曹丕。曹丕一邊走一邊回頭對曹操說:“雲蒙山道觀的道長,人皆說對其求之必靈。”曹操只是微微頷首。
到了山頂道觀前,曹操下竹轎步行,眾多隨侍止步,只曹丕一人跟隨曹操到了道觀大院門口。有幾個道姑持拂塵立等。其中一道姑對曹操說:“恭候曹丞相光臨。”曹操分外吃驚。他於三年前晉爵魏王,人們早已對他稱王而不稱丞相;另外,他此來雲蒙山與曹丕一行皆是微服。曹操驚罷問道:“不曾透露風聲,汝等何以知曉?”那道姑微微一笑:“道長未卜先知。”曹操看著眼前這個說話的道姑,頗覺面熟,一時又想不起是誰。其實,這正是二十年後的小翠。
小翠等幾個道姑將曹操、曹丕引入道觀,穿過庭院,入到道觀正殿,迎面供的是老子塑像。曹操仰視,小翠示意,曹操便拜了三拜。老子塑像旁拉著寬寬的竹簾,朦朦朧朧看不清竹簾後面。小翠向曹操說:“道長到了。”說著,朝簾後鞠了一躬,就退下了。曹操懵懂地站在那裡,曹丕侍立其後,也看不出所以然。但聽簾內傳來一個清靜女聲:“丞相別來無恙?”
這聲音太熟悉了!曹操如遭雷擊一般愣在那裡。他在回憶和判斷這既遙遠又切近的聲音,半天喃喃道:“道長是……”
接著傳出的聲音就更明確了:“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有枝可依。”
曹操又愣怔半晌,悲慟道:“實是無枝可依啊!”說著,老淚縱橫。
女道長在簾後說道:“知道丞相近來身體欠安,這裡有少許丹藥,可以拿去祛病延壽。”曹操悲嘆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簾後道長誦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悲喜交集,感慨萬分:“道長何以知道曹某後來所吟之詩?一別二十年,杳無音訊!……”
道長說道:“雖不出戶,也知天下事。”
曹操愴然嘆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真可謂滄海桑田,江河悠悠!……”
道長說道:“還望丞相柔以制剛,隨以順命。聖人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接著,簾後瀰漫出一片青煙,道長的聲音裊裊遠去:“丞相萬事順其自然即可……”
青煙消散了。道長的聲音遠去消失了。殿內寂靜無聲。小翠與幾個道姑進來。小翠說道:“道長已然離去。”說著將一個小小的藥葫蘆交曹丕。曹操問:“道長去了哪裡?”小翠答:“來無影,去無蹤。今日是特來迎候丞相的。”
曹操聽罷長吁短嘆,只得告辭,下山而回。一路上,曹操臉色蒼蒼,目光茫茫。
就在去雲蒙山道觀後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於農曆正月壽終正寢,享年六十六歲。同年農曆十月,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帝位,自己登上了天子寶座。隨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漢獻帝在遜位後又活了十四年,終年五十四歲。
史家們多講曹操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奠定了其後中國被晉朝統一的基礎。其實或許應該說,是曹操與漢獻帝共同奠定了中國又一次統一的基礎。兩人二十多年的合作,形成了一種別樣的平衡體制,這段歷史的餘音未盡。
至於曹操與白芍的故事,則是新近發現的一個傳說。
2012年6月26日一稿於北京
2013年3月26日二稿於北京
2013年7月21日定稿於北京
編後記
雪珂說,柯雲路寫了一個新長篇,特別好看。
哦?他可好久沒寫小說了!寫現實的嗎?寫政治的嗎?那是他的長項啊。
寫曹操的,曹操與獻帝。
啊?曹操啊!家喻戶曉,不好寫吧?
他琢磨曹操十幾年了。你看吧,看了就知道了。
雪珂所言不虛。柯雲路寫的曹操,還真有看頭。
寫曹操,當然得有政治、有權謀,這當然是柯雲路的長項;曹操呢,當然是文武忠奸具備,壞得有理,好得必然,小說家嘛,這都是看家本事。讀者心裡都有一個曹操,不用誰告訴;所以,要讀者認可你寫的曹操,並不容易。簡單說,小說好不好看,關鍵在細節;作者的才智、功力,主要體現在細節運用上。細節好,假的也有趣;細節不好,真的也叫人興味索然。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說白了就是編故事。柯雲路編故事的能力,可謂一流,他生給曹操編出一位紅顏知己。乍一聽覺得不甚靠譜,可是越看越覺得是那麼回事,有意思,好看,乾淨,大氣。這就是細節的力量。
而後,曹操照常征伐天下而不輟。這方面的史實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在建安五年除掉董妃及國舅董承等人十四年後,又於建安十九年除掉了再次陰謀舉事誅曹的伏皇后及其宗族同黨。此前,曹操已將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為妃。在除掉伏皇后的第二年,又將其中一女曹節立為皇后。
往下的一段奇遇,對於曹操來講別有意義。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與白芍第一次見面二十年後,曹操於巡視四方的路途中,決定微服上雲蒙山道觀進香求仙丹。
年過花甲的曹操已到了體衰多病的時候。
四個壯漢抬著一座敞篷竹轎沿著雲蒙山崎嶇石階路蜿蜒而上。雲霧濃密,看不清坐在轎上的尊者面目,只見他在隨意觀覽著雲霧中移動的朦朧青翠山景,數十人在竹轎前後左右侍奉。
漸漸,雲霧稍稍消散,坐在竹轎上的正是已顯蒼老的曹操,在前面引路的人中,有一個則是年富力強的曹丕。曹丕一邊走一邊回頭對曹操說:“雲蒙山道觀的道長,人皆說對其求之必靈。”曹操只是微微頷首。
到了山頂道觀前,曹操下竹轎步行,眾多隨侍止步,只曹丕一人跟隨曹操到了道觀大院門口。有幾個道姑持拂塵立等。其中一道姑對曹操說:“恭候曹丞相光臨。”曹操分外吃驚。他於三年前晉爵魏王,人們早已對他稱王而不稱丞相;另外,他此來雲蒙山與曹丕一行皆是微服。曹操驚罷問道:“不曾透露風聲,汝等何以知曉?”那道姑微微一笑:“道長未卜先知。”曹操看著眼前這個說話的道姑,頗覺面熟,一時又想不起是誰。其實,這正是二十年後的小翠。
小翠等幾個道姑將曹操、曹丕引入道觀,穿過庭院,入到道觀正殿,迎面供的是老子塑像。曹操仰視,小翠示意,曹操便拜了三拜。老子塑像旁拉著寬寬的竹簾,朦朦朧朧看不清竹簾後面。小翠向曹操說:“道長到了。”說著,朝簾後鞠了一躬,就退下了。曹操懵懂地站在那裡,曹丕侍立其後,也看不出所以然。但聽簾內傳來一個清靜女聲:“丞相別來無恙?”
這聲音太熟悉了!曹操如遭雷擊一般愣在那裡。他在回憶和判斷這既遙遠又切近的聲音,半天喃喃道:“道長是……”
接著傳出的聲音就更明確了:“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有枝可依。”
曹操又愣怔半晌,悲慟道:“實是無枝可依啊!”說著,老淚縱橫。
女道長在簾後說道:“知道丞相近來身體欠安,這裡有少許丹藥,可以拿去祛病延壽。”曹操悲嘆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簾後道長誦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悲喜交集,感慨萬分:“道長何以知道曹某後來所吟之詩?一別二十年,杳無音訊!……”
道長說道:“雖不出戶,也知天下事。”
曹操愴然嘆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真可謂滄海桑田,江河悠悠!……”
道長說道:“還望丞相柔以制剛,隨以順命。聖人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接著,簾後瀰漫出一片青煙,道長的聲音裊裊遠去:“丞相萬事順其自然即可……”
青煙消散了。道長的聲音遠去消失了。殿內寂靜無聲。小翠與幾個道姑進來。小翠說道:“道長已然離去。”說著將一個小小的藥葫蘆交曹丕。曹操問:“道長去了哪裡?”小翠答:“來無影,去無蹤。今日是特來迎候丞相的。”
曹操聽罷長吁短嘆,只得告辭,下山而回。一路上,曹操臉色蒼蒼,目光茫茫。
就在去雲蒙山道觀後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於農曆正月壽終正寢,享年六十六歲。同年農曆十月,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帝位,自己登上了天子寶座。隨後,曹丕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漢獻帝在遜位後又活了十四年,終年五十四歲。
史家們多講曹操在東漢末年的動亂中奠定了其後中國被晉朝統一的基礎。其實或許應該說,是曹操與漢獻帝共同奠定了中國又一次統一的基礎。兩人二十多年的合作,形成了一種別樣的平衡體制,這段歷史的餘音未盡。
至於曹操與白芍的故事,則是新近發現的一個傳說。
2012年6月26日一稿於北京
2013年3月26日二稿於北京
2013年7月21日定稿於北京
編後記
雪珂說,柯雲路寫了一個新長篇,特別好看。
哦?他可好久沒寫小說了!寫現實的嗎?寫政治的嗎?那是他的長項啊。
寫曹操的,曹操與獻帝。
啊?曹操啊!家喻戶曉,不好寫吧?
他琢磨曹操十幾年了。你看吧,看了就知道了。
雪珂所言不虛。柯雲路寫的曹操,還真有看頭。
寫曹操,當然得有政治、有權謀,這當然是柯雲路的長項;曹操呢,當然是文武忠奸具備,壞得有理,好得必然,小說家嘛,這都是看家本事。讀者心裡都有一個曹操,不用誰告訴;所以,要讀者認可你寫的曹操,並不容易。簡單說,小說好不好看,關鍵在細節;作者的才智、功力,主要體現在細節運用上。細節好,假的也有趣;細節不好,真的也叫人興味索然。小說是虛構的藝術,說白了就是編故事。柯雲路編故事的能力,可謂一流,他生給曹操編出一位紅顏知己。乍一聽覺得不甚靠譜,可是越看越覺得是那麼回事,有意思,好看,乾淨,大氣。這就是細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