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用這種方法構成的字,僅占西夏字總數的0.5%左右,是西夏字構造中一 種特殊現象。間接音意合成,即一個字由兩個字合成時,一字表意,另 一字不直接表音,而是把它譯成漢語後,由該漢字的音起標音作用。如 ■(漢)〔■〕■(城)合成■(姓)[漢]。長音字合成,即以發音與 之相應的西夏字和意義為“長”的西夏字共同組成之字。如■(阿)■ (長)合成■[阿長呼]。

  互換字是把一個字中的兩個部位交換位置組成新字。新組成的字和 原來的字往往在字義上有密切的關係,它們常連起來共同組 成一個詞或詞組。這類字在西夏文中占有相當比重。這種字有幾類互換 法。左右兩部分互換。如■(指)■(趾)■(悔)■(改)。中間不 動,左右互換。如■(斫)■(斷)。上部不動,下部左右兩邊互換。

  如■(藏)■(匿)。左邊不動,右邊的兩部分互換。如■(逃)■(服)。

  右邊不動,左邊兩部分互換。如■(縮),■(皺)。大部不動,一個 側角的兩部分互換。如■(水)■(魚)。

  對稱字是西夏文中另一種合體字,即一個字的左右兩部分相等。這 類字往往有雙之意。如■(唇),■(雙),■(分)等。有的字除左 右兩邊相等外,中間還有一豎。如■(稱),■(中),■(畦),等 等。

  此外,在西夏文中還有少量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前者如■(人)字 象人形。■(蟲)字象多足的蟲形。後者如■(絲),象一條蟲在小屋 內,指示蠶繭的形狀①。

  三、西夏字與漢字的異同 党項族與漢族是古老的兄弟民族,西夏文化源遠流長,它受漢文化 的影響很深,因此,作為西夏字不可能不受漢字的影響。儘管西夏在創 造文字時沒有襲用現成的漢字,而且儘量避免與漢字雷同(實際上所造 西夏字無一與漢字相同)。但在造字原則,文字結構、文字筆畫、字體 形態、書寫規則等方面,都未能擺脫漢字的影響。因此,研究兩種文字 的異同,有助於我們了解西夏文化的淵源。

  西夏字同漢字的相同之處是兩種文字都屬表意文字,但同時都有表 音成分,其意符與音符在形式上都沒有任何標誌,位置都不固定;兩種 文字都屬“形體方整,類八分”的方塊字,其筆劃都有點(■)橫(一)

  豎(丨)撇(丿)捺(丶)拐(■)提(■),等等。在構成方法上, 西夏字的含意合成字,音意合成字同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類似;兩種 文字的一些形體和不同部位上都有筆劃變通現象;兩種文字都有楷、行、 草、篆四種書體;兩種文字的同音字都很多,每群同意字常用一個字作 為代表;兩種文字在注音時都常用反切方法,有平、上、去、入四聲的 區別。

  其不同之處,西夏字比漢字更繁複,其筆劃較少結構簡單的字比漢 字少得多。同時西夏字超過20畫的字也較少;西夏字斜筆(撇、捺)字 較多,但沒有漢字常用的豎鉤;西夏文會意合成字比漢字里的會意字多, 其音意合成字(與漢字中的形聲字相似)比漢字形聲字少;西夏字類似 拼音構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構成的字,其比例比漢字大,同時更有 系統性,拼合感更強;西夏文在構字時普遍省形、省聲(即用兩個或兩 個字以上的字構成一個字時,無論是作意符還是作音符,都可以只用一 個字的一部分),其省去的部分並不固定,而漢字構字時,省形,省聲 是個別現象。西夏字每一個字的各個部分(包括上、下、左、右中大部、 全體)都可以代表這個字去組成新字。因此,它沒有漢字那樣明顯的偏 旁體系;西夏文中的音意合成字(類似漢字形聲字)的表意部分不表示 物形,而漢字形聲字的義符往往與物形有直接關係;西夏文音意合成字 大多與組成它的表音字同音,而漢字形聲字中僅有10%左右的字與聲符 ①史金波:《從文海看西夏文字構造的特點》,載《文海研究》,1983年出版。

  同音,其餘的只是發音相近或有一定的關係①。

  四、西夏文字的應用和流傳 西夏文字的創製,是党項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對夏國的政治和文化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於其意義重大,被元昊“尊為國字”,下令“凡 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①。所謂“盡易蕃書”,即一律用西夏字。由於 元昊的積極推行,西夏字作為應用文字在西夏境內便迅速廣泛推廣流行 開來。上自官方文書,下至民間日常生活的記事,都用西夏文字作為書 寫工具。各種佛教經典(包括漢文、藏文、回鶻文)和漢族儒學典籍的 翻譯,無不應用西夏文作為其有力的工具。

  同時,西夏學者用西夏文撰寫的著作雖然大部分已經散失,但還是 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如西夏人撰寫的字典、辭書,保存下來 的就有以下一些: 《音同》亦作《韻統》,是用西夏文編寫的一部《同音字典》也是 現存最早的字書。全書6000餘字,按聲母分成九類:重唇音、輕唇音、 舌頭音、舌上音、牙音、齒頭音、正齒音、喉音、來日舌齒音。每類再 分為同音的若干小節,無同音字的獨字分別列於各類之後,每一字下都 有簡單的注釋。該書成書於崇宗乾順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十月十日, 為西夏中葉的作品。

  《蕃漢合時掌中珠》為仁宗乾佑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西夏人骨 勒茂才編寫。該書共50頁,以事門分類。作者在每一詞語條目旁都列有: 西夏文、漢譯文、西夏文漢字注音,漢譯文的西夏字注音,檢閱極為方 便。該字典是党項人、漢人互相學習對方語言的必備的工具書,也是目 前初學西夏語文的入門工具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