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被罷斥後肅順逐漸受到皇帝的重用。肅順雖然辦事幹練,極有成效,但性格驕狂、鋒芒太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滿朝親貴,唯獨對恭親王奕■不敢掉以輕心。奕■

  地位顯赫,精明強幹,對肅順是個極大的威脅,兩人之間矛盾重重。

  ※虹※橋書※吧※BOOK.HQDOOR.COM※

  第50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0)

  1860年9月,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帝攜妃後子臣逃往熱河,留下奕■

  在北京負責與聯軍議和。通過簽訂《北京條約》以及處理一系列善後事項,奕■漸漸籠絡了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樹立起自己的威信,並在與外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開闊眼界,博得了外國人的好感。英法撤軍後,奕■等一再奏請皇上回京,肅順等人卻極力阻擾。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病逝,年僅6歲的皇子載淳繼位,改年號為“祺祥”。咸豐遺命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總攝朝政,輔佐幼帝。咸豐帝將奕■摒於

  輔政大臣的行列之外,加深了奕■與肅順的矛盾。

  幼帝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原因生載淳而被封為懿貴妃,載淳繼位後被尊為慈禧太后。時年26歲的慈禧有著極強的權勢欲,很想個人把持朝政大權。咸豐在位時,那拉氏曾幫咸豐帝批閱奏摺,這給她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按照清朝家法,太后可以垂詢國事,此所謂“聽政”。慈禧利用此規矩,在先帝駕崩後就向東宮慈安太后提出應廢除“顧命體制”,而改為垂簾聽政之制。慈安太后寬厚和平,不懂朝政,一切聽慈禧的安排。貿然提出垂簾主張,必然會招致大臣的反對和清議的不滿,慈禧於是開始拉攏恭親王奕■共商計策,兩人一拍即合。

  1861年10月,皇室護送咸豐靈柩回京,兩宮太后偕幼帝載淳先到北京。11月2日,慈禧發動政變,以幼帝之命發布上諭,解除載垣、端華、肅順的職務,並處以死刑。同時宣布兩太后垂簾聽政,命奕■

  為議政王,入軍機處,改年號為“同治”。雖然垂簾聽政的是兩個皇太后,但實際上實權只掌握在慈禧一人之手。由於得到多數文武大臣的支持,又採取了不事誅連的明智政策,所以政局沒有發生重大動盪。這次政變因發生在辛酉年,因此被稱為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成功後,奕■

  授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其他有功之臣莫不加官進爵,至於慈禧,“垂簾聽政”,從此躍上權力的塔尖,控制清政府最高權力達40年之久。

  中法戰爭

  19世紀中葉,英法聯軍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侵略軍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這一奇恥大辱,使許多官僚士大夫深受刺激,於是一股向西方學習、改弦更張、謀求富強的社會思潮應運而興,洋務運動便由此應運而生。

  當時所謂洋務指的是牽連到外國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務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務派,在洋務派剛剛產生之時,由頑固守舊派占主導地位的清廷對之所抱的是敵視的態度,許多洋務派的創始人例如林則徐等都遭到了悲慘的下場。

  到了19世紀中葉發生了變化,太平天國、捻軍、兩次鴉片戰爭的打擊,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機,面對這種局面,以總理衙門大臣奕■、兩江總督曾國藩、閩浙總督左宗棠、直隸總督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新洋務派提出為抵禦外侮維護清廷的統治地位,應當拋棄陳腐的“祖宗之法”,轉而引進西洋先進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於是一場影響了近代中國命運的洋務運動在舉國上下“辦洋務”的熱潮中開始了,史稱“同光新政”。

  1861年是洋務運動興起的第一年。洋務運動一開始的目標是鞏固國防創辦“自強新政”以“求強”,具體表現在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創建新式軍隊、購買國外新式武器。1862年清廷下令都司以下軍官一律開始學習西洋武操,各省防軍開始更換新式武器。同年曾國藩在安慶設軍械所,李鴻章在上海設制炮所,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的建設由此拉開序幕。短短几年間在李鴻章等洋務派領導人的主持下中國的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基本建成,火槍、大炮、彈藥、蒸汽戰艦都已能夠在國內建造,其決心之大、動作之快令中外為之震驚,這是近代中國歷史的一次大飛躍,從此中國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資本主義工業。

  洋務派在興建軍事工業的同時,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為此“百方羅掘”但仍“不足用”,洋務派領導人李鴻章認為西方各國是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強,認為“求富”是“求強”的先決條件。於是洋務派開始將工業範圍擴大,興辦民用工業以“興商務,竣餉源,圖自強”。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開辦輪船招商局,開始了“求富”之路,在此後的十餘年間,煤礦、鐵廠、繅絲廠、電廠、自來水廠、織布廠、電報、鐵路相繼建設,這些民用工業的創辦打破了西方資本在中國的壟斷,為國家回收了大量的白銀,並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51節:歷史上的那些事兒(51)

  在興辦近代工業的同時,中國的軍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開辦近代工業、訓練新軍,必須要有懂得西方先進技術的專業人才,為此,1864年李鴻章奏請清廷改革科舉制度,在他的堅持下,清廷陸續開辦了外文、軍事、西醫、電報等學校培養技術人才,並於1872年開始向海外派出留學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