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史達林了解美國的巨大工業潛力。這種了解,以及羅斯福答應援助的諾言,支持他去戰鬥。他懂得,既然羅斯福決不肯使許多美國人為救助蘇聯而流血犧牲,他也許會把各種武器全都給俄國人,利用斯拉夫人的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去為美國人爭取世界霸權而戰鬥。 羅斯福對世界事務巧妙、嚇人的奸詐本能,從來沒有象他在大西洋護航問題的做法上那麼好地表現過。 大多數美國人在一九四一年五月間對歐洲戰爭是漠不關心的。那些最穩重的人反對插手。羅斯福給他們找到了一個很不好聽的名字:“孤立主義者”。然而,在他周圍,那些拍馬屁的人不斷地催促他開始為到英國去的美國輪船護航。的確,把美國的糧食和武器裝到英國輪船上,然後讓它們沉到海底去,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羅斯福固執地拒絕進行護航。他已經得到情報,知道要進攻俄國。事實上,除了史達林全世界好象都知道這件事,羅斯福當然不願插手。他知道大量的德國人不可避免地要被殺死。這個前景使他心裡十分激動。 但是在大西洋上爆發一場戰爭,可能使巴巴羅沙停止進行。直到六月二十二日黎明,希特勒都可能取消命令。德國參謀部會如釋重負地來執行這道從巴巴羅沙撤下來的命令。 弗蘭克林·羅斯福懂得一個當時很多政治家不能理解的道理——就是希特勒歸根到底也得依靠公眾的意見。德國人在他後麵團結起來,準備作出一切犧牲,但是他們並不打算馬馬虎虎地去自殺。與美國開戰的消息會使德國軍隊喪失士氣,無法向俄國進軍。德國公眾不了解美國的軍事弱點。儘管有戈培爾的宣傳,可他們記得上一次大戰就是由於美國參戰才打敗的。 羅斯福準備與德國打仗,他熱切地要求打,但是得等到我們和史達林的一大群暴徒搞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所以他拿定了主意,不聽顧問們的話,兜來繞去地避開新聞記者對護航問題的刺探。對護航遲遲不作決定是他確保德國和俄國之間開戰的一個辦法。他就是這樣乾的。他使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感到迷惘而沮喪,甚至他的妻子也不例外。但是在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轉向東方的時候,他達到了他可怕的目的。 隆對巴巴羅沙的辯護是不尋常的;大多數其他德國軍事作家都譴責它是兩條戰線作戰的致命開端。看來隆似乎是參與了這個行動的策劃工作,要不就是參謀部送呈的計劃,正好與他在最高統帥部所作的研究相吻合。每一個人都珍惜自己的思想,軍人更是如此。 關於普洛耶什蒂油田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一論點,在許多別的軍事歷史中並不強調。早在一九四○年七月,希特勒就計劃進攻俄國。

  當時互不侵犯條約才簽了一年,史達林還一本正經地把大量戰爭物資,包括石油,運到德國去。希特勒的行為看起來倒象是有點不守信用,如果在這兩個大兇犯之間還有信用可講的話。在德國著作中一般替自己開脫的說法是,蘇聯軍隊的部署表明了史達林的進攻意圖,而希特勒不過是比他先下手而已。但是大多數德國歷史家現在承認,俄國人的部署是防禦性的。希特勒始終把進攻俄國以便取得Leben-sraum德語:生存空間。看作是他的主要政策。所以很自然地,他會在一九四○年七月就開始策劃,當時他的強大的陸軍力量正處在最高峰,而且沒有別的地方可去。這就是全景,石油供應問題也許只是一個細節。然而無論如何,隆的議論說明了希特勒的問題。

  ---------------

  第九章 向莫斯科進軍

  在戰爭中,勝敗就是一切,而德國戰敗了。戰敗使它在戰場上的歷次勝利黯然失色。它的敵人沒有取得過象它一樣的勝利,而是在最後以人的數量和機械裝備的優勢壓倒了它。 打敗仗也很自然地使戰敗者對自己的軍事行動產生懷疑。因此,我們的軍事歷史家,很遺憾地包括德國名將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瓦爾利蒙等在內,都普遍認為我們入侵俄國的計劃是“模糊不清的”、“拼湊起來的”或“沒有戰略目的的”。這種歷史性的家醜外揚,除了喪失軍人的尊嚴作自我辯解以外,還能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令人傷心地棋差一著,打了敗仗,失去了世界帝國,已經夠受的了,更沒有理由再把我們全國上下的最大努力描繪成一種不在行的愚蠢行為。這種阿諛奉承的著作,迎合勝利者的偏見,對誰也不光彩,而且歪曲歷史。 我自己曾被派在馬克斯將軍的參謀部臨時工作過,在一九四○年秋冬兩季,這個參謀部曾經作出關於入侵蘇聯的最初軍事計劃,後來又起草了作戰方案。所以我是一開始就參與其事的人。這個方案不論從時間和空間的範圍、動用人力和物力的數量以及巨大的政治賭註上來說,都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從細節上說,巴巴羅沙是極其複雜的,幾乎不是任何個人的智力所能掌握的,但從整體的輪廓來說,這又是一個很簡單的計劃。它的優點和力量就在這裡。它有可靠的地理、經濟和軍事實際的依據,任何戰爭都不可避免地要擔一定的風險。在這個前提下,這是一個穩健的計劃。 請讀者稍稍花點兒時間研究一下我繪製的很簡單的地圖。以後我在敘述作戰過程時,還將提供四十幾張從檔案里找到的軍事形勢圖。現在扼要說明一下巴巴羅沙襲擊計劃的內容。

  第一線是我們主要使勁的地方,是在波蘭的出發線。全線自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脈,自北至南,共長約五百英里(此外還從羅馬尼亞採取防守措施,目的在保護普洛耶什蒂油田)。 第三線是我們的目標。從白海的阿爾漢格爾向南到喀山,再沿伏爾加河到裏海,全長几乎兩千英里。其最遠目標,離出發點約一千二百英里。 第二線是我們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到達的最遠的地方。這條線從芬蘭灣的列寧格勒經莫斯科到黑海的克里米亞,差一點沒有到頓河的羅斯托夫。全線長近一千二百英里,離出發點六百多英里。因此,表面看來我們是被俄國人阻止在半途上,但實際並不如此,我們是戰鬥到最後一分鐘才停止前進的。 一九四一年春,我們的情報部門報告,紅軍正在西邊靠近把波蘭分割為二的線上集結。斯拉夫軍隊威脅性的集結,警告我們有布爾什維主義席捲歐洲的危險。這是元首決定發動預防戰的主要理由,它證明了我們早先提出的計劃是有道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