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蔣海波說著,伸手拉來了直升機的後艙門,用手指艙門著裡面的兩具頭盔說道:“這款小雞28型直升機,可以乘坐兩名後艙火力手,使用的是國內最新研製成功的頭盔瞄準器,結合機鼻處的紅外熱像儀,旋翼下方的國產新型直升機專用雷達,為機頭下方的30毫米機炮和外掛武器標定目標。該機型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武器的兼容性能,所以這款小雞僅能掛載國產機載武器,還可以掛載各類北約制式機載武器。”

  來自俄羅斯的陸軍裝備部上校米格落夫斯基聽完了翻譯轉述的話,心中像一個水潭中被投入了一顆小石頭,不是,是大石頭,激起了一個巨大的漣漪,震得他的心激盪不已,在華夏研發直十時,就遭遇了很多困難,還發生過由於事故導致的墜毀。而此時,自己這方面一直在積極與華夏對話,推銷著兩種直升機,一種是卡-50,而另一種,則是輕型的米“母鹿”然而,華夏一直都對此沒有太多的興趣,原來他們在埋頭研究直十的時候,也還設計出了這麼一款用途幾乎一樣卻更加強勁的武裝直升機。

  自己是否應該考慮向上級反映一下重新評估華夏的研發實力,是否也應該考慮一下,國內一直只把次於售與印渡的裝備對華出口的行為已經招到了華夏的反彈,他們已經開始自行研究製造一直只能依賴於進口的裝備,並且取得了如今的成果,若北約方面看到華夏軍工的進步後取消了對華的一些軍售限制,那麼對誰的影響最大呢?無就是俄羅斯,米格落夫斯基陷入沉思,雙眼有點呆滯地透過玻璃窗望著直升機駕駛員位置前那幾塊液晶顯示屏和寥寥無幾的按鍵旋鈕,他不知道,國內抑制華夏的作法是否還適合…

  而來自美軍的觀察員詹森此時心中也打起了小鼓,華夏目前裝備的直升機中,除去陸軍航空兵大批裝備的“米-17/1711河馬M”直升機,卡牛之外,其餘幾乎是清一色的“歐洲產品”。

  直-8的前身為“超黃蜂”直-9前身是海豚,直-11則是法國的小羊。華夏海軍裝備的直型直升機由於航程等原因,其實並不適合大中型驅逐艦搭載。所以華夏軍方目前也只是把它應用在救援,訓練等海軍艦船上使用。而其他戰艦主要使用還是卡牛或者是國產的直9。

  ———————,

  第二更,求月票!今晚還有兩更!謝謝兄弟姐妹們對白菜的支持,書評區加精已經用完,只好下周再補了。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會面(1)

  更新時間:2009-11-21 22:03:13 本章字數:3441

  中型海軍艦載直升機上,華夏國目前顯然還存在著因為直9僅有不到五噸的搭載能力,不能滿足搭載大型第三代反潛設備,而情報里得知華夏國正在研發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中,都沒有大中型直升機的計劃,或者說計劃根本沒有進展,眼前這一款可以說是華夏秘密研發出來的直升機又是其中的一種。

  當然,華夏也一直在尋求著購買卡-25用於艦載,俄羅斯似乎將要得到一個個理想的訂單,自己是否應該向軍方提交議案,解禁對華出口大中型直升機?因為華夏擁有著可怕的研發實力,若他們確認無法從其他渠道購買,是否會專門為此立項研發?他有點猶豫不決,因為他一直支持著華夏威脅論,提交這樣的議案,很可能會令別人對自己的立場產生懷疑…

  正當詹森猶豫不決的時候,隊伍已經往前移動了,他只好對著這一架小雞-28型直升機又看了幾眼,然後隨著人潮一起向前走去,沒有走多遠,他就看到了遠處停放的那一架龐然大物,那是一架大型直升飛機,距目視估計,機身長近三十米,雙八旋翼,翼頂離地約七米,這是一款他從未見過的直升飛機,甚至在昨天看到的演習實況圖像里也沒有看到,一看那樣子,就知道是重型直升機,可是這是哪個國家生產的呢?是俄羅斯嗎?打死他也不會相信華夏有此研發及製造能力?

  還沒有走到那飛機前,從飛機處的擴音系統里傳來一名解說員的解說詞,讓詹森的心情一下子就推落了谷底,“…各位來賓,這是我國最近才成功研製出來的重型直升飛機山豬五十六型旋翼直徑:275機身長:28米機高:79米,最大平飛速度:35C千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300千米/~小時,空重211噸,最大起飛重量50~:,可搭載一輛滿員裝甲車或五十名全裝士兵…

  詹森停下了腳步,隨著那些驚人的字眼從翻譯的口中傳出來,他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得不說這是很令人無法高興的事情,是的,他們在一夜之間就像東方神話中地神仙一般,從無到有變出了這麼多的好東西,而且每一樣都有著世界一流的水平,甚至是領先於世界地水平。

  “在本次演心中,我們見識到了貴國最新的小雞-28和野豬兩款直升飛機,我想請問一下,這兩款直升飛機是由貴國地哪一家飛機製造廠研發和製造的?”一名觀察員用英語說道,詹森聽到這個問題之後後,也豎起了耳朵,就算只是把這些消息提供給國內,也可以讓情報部門進行深入調查,以獲取更多的情報,並可以對這些先進裝備的潛在進口國進行調查,方便國內作出對策。

  然而,解說員的回答讓他失望了,“這兩款直升飛機都是由我國第五直升飛機製造廠聯合數十個研究所研發並生產的,從九一年立項以來,研究人員們歷盡千辛萬苦,克服了各種設備缺乏,經費緊張,沒有技術基礎等重重困難,到今年才得以攻破最後的技術難關,生產出為數不多的產品,在此期間,得到了總裝備部領導地重視,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省略一萬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