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四次會談仍在馬會大樓,從下午4時一直談到7時。整個會談比較順利,主要是商談會議紀要及具體交接事宜。台方表示,交接書很好,可以一字不改。至於會談紀要,他們提出了修改意見。首先要求去掉台灣中華航空公司中的“台灣”二字,認為兩個航空公司之間不必講是哪裡的。第二,把在廣州白雲機場降落改為由泰國曼谷飛往香港途中,在廣州白雲機場降落。第三,在這句話的後面再加上一句,“中華航空公司要求中國航空公司,應基於人道立場,並按民航慣例,儘速交回飛機、3名機組人員及貨物。”第四,將“友好協商”改為“業務性商談”。

  經過協商,我們基本上接受了台方的一、二、四條建議。但第三條我們不同意增寫,台方也沒有堅持。最後台方又拿出關於保留向中國民航要回王錫爵權力的信函,並解釋說:“你們可以不接受,也可以不聽,也可以當作沒這回事。我們這樣做,回去好交待,請貴方理解。”台方單方面簽了字,我們未加理睬。會談紀要簽字後,雙方鼓掌通過。

  隨後,台方對我們周到地照顧機組人員表示感謝,並要將機組人員的食宿和其他方面的費用結清還我。我們說,都是同胞兄弟,一家人,這點錢就不用還了。

  5月23日上午10時48分,華航貨機從廣州飛抵香港啟德機場,我方和台方代表各4人先後登機,在機上辦理了交接,我們將董光興和邱明志兩人的體檢表、飛機檢修記錄以及貨物清單,遞交給對方,然後雙方代表在交接書上簽字。交接完畢後,張瑞普祝董、邱二人與家人儘早團聚,並贈送他們禮品。他們表示心意領了,但禮物不能接受。雙方代表都對談判的順利感到滿意,雙方高興地在機上握手告別。自此,歷是20天的華航貨機事件,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後記

  後記

  文/李立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

  說起來,這本書是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嘗試著寫的,幾經曲折,總算是完成了。按說該喘口氣,放鬆一下。可我怎麼也輕鬆不起來,心裡忐忑不安,就像得了產後憂鬱症。究其原因,恐怕是自己底氣不足,醜媳婦怕見公婆面,生怕我的處女作對不起讀者。

  幾年前,我在《兩岸關係》雜誌上陸續發表人物專訪文章,主要是一些部長級領導回憶歷史上兩岸發生的重大事件,得到了台辦系統同仁的肯定和廣大讀者的認可。囿於雜誌的篇幅,好多內容難以展開。於是,一些朋友建議我寫書,將所採訪的內容都寫出來,作為歷史保存下來。有人對我開玩笑說,“你這是在搶救歷史,功德無量。”雖是戲語,可也有幾分真實。因為我採訪的這些部級領導,大都在80歲以上,趁他們健在,記錄下他們親歷的涉台大事,對後人研究台灣問題,無疑有所裨益。

  我以紀實的手法來寫這本書,儘量做到史料性和可讀性相結合,以我那有限的文采再現真實的歷史,讓讀者在愉悅中了解歷史上的兩岸風雲。

  對支持我的人們,我一直心存感激。我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國台辦的領導和同事,尤其是宣傳局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我特別要感謝國台辦主任助理張銘清同志,他平易近人,學識淵博,十分關心年輕同志的成長,他撥冗撰寫的序言,文字練達、微言大義,為本書增色不少。我要感謝程思遠、楊斯德、羅青長、賈亦斌、何振梁、童小鵬、石一宸、劉小萍、熊向暉、趙煒、何振梁、耿文卿等老領導的支持,他們積極接受我的採訪,還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圖片。我要感謝華藝出版社的鮑立銜社長和劉泰副社長,他們為本書的順利出版,給予了指導和幫助。我還要感謝雜誌社的領導和同事對我的大力支持。本書寫作過程中參考了研究台灣問題的專家學者的成果和“華夏經緯網”、《台灣研究》、《中國結》、《中美棋局中的台灣問題》、《蔣介石與台灣》、《炮擊金門》、《黨史博覽》雜誌等書刊媒體的有關資料,無法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致謝。

  在本書付梓之際,我想起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句古話,如果本書能為讀者帶來知識性、趣味性和觀賞性,能夠引起讀者關心台灣問題,關注祖國統一,那我就感到莫大的幸福了。

  李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