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的狙擊下,僅打了 2 天,強渡馬恩河的部隊只得北撤,又一次失敗,德軍終 於停止了進攻。

  經過在西線的幾次攻擊,德國的戰略態勢已大大惡化了:整個興登堡防

  線暴露了亞眠、佛蘭德、馬恩河等突出部,不但增大了戰線的總長度,而且 留給敵方從翼側實施反擊的有利地域;幾次大戰役共損失近百萬人,兵源枯 竭,每月需補充 16 萬人,卻僅能滿足 6 萬人;西線的力量總對比,協約國已 優勢在握,擁有 200 個步兵師和 10 個騎兵師(約 360 萬人)、2 萬門大炮、

  5000 多架飛機和 1500 輛坦克,德軍僅有 200 個步兵師(230 萬人)、1.8 萬

  門大炮、3000 架飛機。戰略的主動權開始轉到協約國手中。7 月 12 日至 8

  月 4 日,協約國在馬恩河約 135 公里寬的正面發起進攻,將德軍擊退 40 公里, 解除了巴黎的威脅。8 月 8 日,聯軍發起亞眠戰役,經過 5 天激戰,在 75 公 里的正面上推進了 10 多公里,保障了協約國戰略上的主動權。魯登道夫供 認:8 月 8 日是德軍的“黑暗日子”。在以後的兩個月中,聯軍又陸續發動 進攻,興登堡防線土崩瓦解。

  德國投降和帝國覆亡

  亞眠戰役失敗後,最高統帥部已意識到無法戰勝對手了。8 月 13 日,魯 登道夫在最高統帥部會上總結戰爭形勢時指出:德軍再也無力攻垮敵人,必 須進行和平談判來結束戰爭。第二天,威廉召開御前會議,決定通過荷蘭女 王提請協約國和談。然而,握有軍事主動權的英法聯軍,此時計劃著的卻是 對德國進行毀滅性的戰爭。8 月 20 日,協約國軍又發起進攻,逼得德軍不斷

  後撤。9 月 3 日,協約國指揮部決定,以全部兵力同時在北海至馬斯河 420 公里寬的正面上,沿向心方向實施全面進攻。到 10 月下旬,德軍全部被趕出 熱爾芒、根丹、布倫吉利達、克里姆吉利達陣地。德國敗局已定。

  戰爭不斷教育了人民,俄國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人民。進入 1918 年,德國 的工人階級又掀起聲勢浩大的反戰運動。1 月 28 日至 2 月 4 日,爆發了大戰 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月罷工”,柏林 50 萬人走上街頭,要求:立即實現無兼 並和無賠償的和平。很快就波及到帝國的所有工業中心,全國 100 多萬工人 投入罷工行列。6 月至 9 月,又掀起全國性的罷工浪潮。德國人民認識到, 不推翻德國的容克資產階級反動統治便不可能實現普遍的和平。斯巴達克派 在《決定性的時刻》等傳單中提出:爭取和平的口號應同推翻帝國主義、實 現德國徹底民主化的口號結合在一起。10 月 7 日,在柏林召開斯巴達克派秘 密代表大會,號召無產階級推翻軍國主義政權,建立民主共和國。士兵厭戰 情緒日益增高,“我們不可能打勝”成了 9 月以來士兵寄回的家書的基調。

  10 月 29 日威廉港海軍譁變,11 月初北德基爾、布龍斯比爾、漢堡和庫克斯 等北德各個海港的海軍都譁變了。起義烈火燃遍全國。

  統治集團一片混亂。首相一再易職,早在 1917 年 11 月 1 日米哈埃利斯 就被巴伐利亞的國務大臣馮·赫爾特林所取代。一年不到,1918 年 10 月 3 日,巴登親王麥克斯又取而代之。月底,魯登道夫被德皇撤職,做了戰爭敗 績的替罪羊。10 月 28 日,帝國國會通過修改憲法的法令,決定向議會政體 過渡。在此同時,政府不斷發出呼籲,請求停戰。10 月 3 日和 12 日,兩次 照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表示願意以他 1 月 8 日的“14 點方案”作為和談的基 礎。

  帝國政府想以對內的“政治改革”和對外的停戰和談來挽回自己的滅亡。

  但為時已晚了,軍事上的慘敗、國內沸騰的革命形勢以及同盟國集團的土崩 瓦解,使它們的所有掙扎都是徒勞的。協約國拒絕德國的任何有前提的和談。

  11 月 8 日,德國組成了以文職人員為首的代表團到貢比涅森林的雷通達車站

  接受聯軍司令福煦的停戰條件:德軍在 14 天內撤出所有的占領區,協約國軍 占領萊茵河左岸,德國立即放還全部戰俘,德軍交出武器、車輛、艦艇、潛 艇,對德封鎖暫不撤銷。德國代表團必須在 72 小時內答覆。帝國政府別無選 擇,於 11 月 11 日(除以“布爾什維克主義危險”為由在交出武器上稍作討 價還價外)簽字接受停戰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1 月 9 日,在德國工 人和士兵革命威力的震懾下,巴登親王宣布德皇遜位,威廉二世逃亡荷蘭。 統治德國近半個世紀的霍亨索倫王朝壽終正寢,德意志帝國隨之滅亡。

  第八章 魏瑪共和國

  第一節 十一月革命 柏林起義和人民代表委員會

  十一月革命的爆發,既是一次大戰期間德國政治、經濟、社會矛盾激化 的產物,又同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影響有關。

  1918 年 11 月 3 日基爾港水兵反對同英國艦隊作戰,舉行起義,建立工 兵代表蘇維埃,揭開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浪潮迅速向全國蔓延。在短 短的幾天裡,呂貝克、漢堡、不萊梅、漢諾瓦、馬格德堡、不倫瑞克、奧爾 登堡、什未林、羅斯托克、科隆、德勒斯登、萊比錫、慕尼黑等地相繼革命, 成立工兵代表蘇維埃。

  但對全國政局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柏林的革命。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 為了控制群眾運動的發展,11 月 7 日,社會民主黨領袖艾伯特和謝德曼根據 社民黨執委會的決議,向馬克斯首相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皇帝和皇太子立即 退位,並擴大民主的範圍。但遭到威廉二世斷然拒絕。社民黨宣布退出政府, 並決定 9 日上午 8 時發動總罷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