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詡的話猶如一陣狂風,吹亂了這些將領的心湖,他們認為朝廷發糧,兵丁才有糧吃,為了保證自己有糧吃,就得上戰場,就得保護西北,就得拼命是理所當然的事。從來沒有懷疑過,或是去想過要是兵丁不當兵也能吃飽該怎麼辦。

  還是郭景修率先反應了過來,“邵牧,你說的這些話恐怕都是假設,西北艱難已經不是一日一時的事了。”

  王詡很是感激郭景修此時能提出這個疑問,他正好接下去說,“伯永兄說得沒錯,西北艱難不是一日一時的事了,但是不可能是永載永世。”

  “諸位!”王詡再一次將視線投向各個將領,“想必我王詡在秦州所做的一切,你們都該有所耳聞。即便你們沒有見過聽過,那麼我已經在渭州做的事,能帶來什麼樣的收穫和效果,即將展現在各位眼前。”

  王詡話音一落,便有些人脈廣闊,耳目通達的將領竊竊私語起來,很顯然他們是有所耳聞的。

  “玻璃大棚和新型農具能夠提高糧食產量,並且節省出一大部分耕種田地的壯丁。紡織院的出現,通過水利水車紡織,能夠大大提高紡織效率,毛織品的價格能夠便宜得讓每一戶百姓都能穿得上。同時,我有耳聞,江南豐饒之地已經推行開了玻璃大棚和新型農具,蘇州很多地方甚至能出兩季水稻。”王詡臉上綻放著自豪的笑容,“我更加知道,已經有江南巨賈承接下了朝廷的和買,其人握有通達的船綱和馱隊,江南存儲滿倉的糧食,就能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北。”

  “諸位!”王詡起身,負手昂頭,“不久的將來。西北的百姓就能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甚至會比以前好上很多。這不是假設,而是現實。”

  王詡的語氣堅定沉穩,不容置疑,不僅因為這是要為後話做好鋪墊,更是因為這一切締造者就是他王詡本人。

  雖然,其中還有很多艱困沒有解開,比如說毛織品的積壓和錢財的來源問題。但是眼下要做的重塑西軍精神信仰比之這些更為重要。

  這番話猶如庖丁解牛,剔筋去肉,留下一堆慘烈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擺在這些將士們的眼前。

  諸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臉上除了震驚還是震驚。

  “可是…王簽判,若是你所說的有天變成現實,那麼朝廷募兵的待遇就會提高,定然會讓士兵要過得比百姓好,這樣也能招募到士兵。”郭成想了想,似乎找到了一個駁斥王詡的說法,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郭指揮所言極是。”王詡首先肯定了郭成的話,“但是其一。既然百姓能吃飽穿暖。何必為了吃得更好而冒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地去當兵。其二。就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那麼朝廷的開支定然陡增,招募一個兵丁哪怕多給五文錢,那麼十個兵丁呢?一百個呢?如今大宋光是禁軍就是六十六萬人,這又是多少。眾所周知,自王荊公之變法後,朝廷雖國庫充盈,但是能經得住幾番的折騰。”

  王詡說著,故作一番擔憂的神色,“曾樞密曾親口在邵牧面前提及過此事,神色亦是憂慮不已。”

  王詡搬出了千里之外無從對證的曾布說事,更添了幾分說服力。

  這話讓在場眾將接無可接,王詡說的句句屬實,根本無從辯駁。

  “想必邵牧應該有辦法吧?”郭景修忽然醒味兒過來,今天來是這兒是王詡請他們來的,當然王詡不會讓這話題走進死胡同。

  “伯永兄抬舉,邵牧確實有一個辦法。”王詡準備將已經備好的東西拋出來。

  “還望王簽判詳言。”慕化接口道,他倒是想聽聽這個狀元出身的簽判,有何高見。

  “精神和信仰。”其實,為國家的軍隊重塑精神和信仰,本該至上而下,由皇帝頒布詔令,這樣的效果最是明顯,但是王詡已經等不及了,或者準確點說,是北宋已經不能再等了。思想的傳播和深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非是說出來,就能被人認可接受,然後就能起到作用的。

  “精神和信仰?”在座諸將幾乎是異口同聲。

  “對,正是精神和信仰。誠如折指揮所言,為何折家軍願意為國盡忠,保衛邊疆,而可以不求回報。因為他們守衛的不僅是大宋朝的基業,更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土地。這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有了這種東西,即便是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也能死戰!即便是在荒漠無助的情況下,也能死戰!即便是在鐵蹄碾壓下,也能死戰!”

  “這,就是信仰!”王詡說完,用誠摯的眼神掃視了一圈在座諸將。

  說著,王詡將自己總結完善後的儒魂七律道了出來。

  “義”是將士準則中最嚴格的教誨,要求將士必須遵守義理和道德。

  “勇”要求將士具備敢作敢為、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

  “仁”使將士不至成為黷武主義的武夫,而要具有寬容、愛心、同情、憐憫的美德。

  “禮”不僅僅是風度,更是對他人的情感和關懷的外在表現。

  “誠”要求將士保持誠實,同時要擺脫來自諸如商人階層之類的誘惑。

  “名”的意識包含著人格的尊嚴及對價值明確的自覺,它要求將士為了名譽而願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堅忍的品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