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什麼問題?”

  “屯田是一件費時費力又費財的事,不僅要兵丁耕種,還要買耕牛農具種子等等,開荒不同於耕種已經耕好的田地,實在費工夫。加之開邊政策一起,便是要對西夏用兵,所以屯田的人力不足,財力就更緊缺了。”德祥一五一十地告訴著王詡自己收集來的情報。

  “眼看屯田不興,自己的政績受損,所以,當時的丘一林就幹了一件傷天害理的事,他和百姓做了一個以地換地的交易,換走了百姓手裡的地,然後讓一些退下來的兵丁或是有閒暇的兵丁前去耕種,由於原縣水土還算豐饒,加之百姓精心打理,所以這樣的地即便疏於管理,每年的收成也會不少。”

  “以地換地?換來的地是充作了屯田?”王詡實在想不清楚這丘一林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先說以地換地吧,丘一林許諾用兩畝一分的地去換百姓手裡一畝的地,百姓當然高興,也願意和丘一林換,於是丘一林就得到了百姓手中的地契,而換給百姓的卻是根本就沒有開墾出來的荒地。”

  王詡忍不住罵了一句,然後示意德祥繼續說。

  “百姓有苦難言,又不敢找官府鬧事,上了丘一林的當,只能吃啞巴虧。這都還不算,丘一林弄來的民田不僅沒充作屯田,還將其納入了自己的腰包,讓兵丁幫其耕種。”

  “混帳東西!”王詡實在忍不住,又罵一句。隨即又問道,“那些兵丁耕種屯田,朝廷是要發給每人每月固定的糧食的,為他丘一林種地,難道也有?”

  “不止有,還比朝廷發放得多,加之民田又比較好耕種,所以兵丁也樂得幫丘一林種地。”

  不得不說,這丘一林不僅歹毒,手段也不差。但卻也不能說兵丁們助紂為虐,秦州習三等人過的是什麼生活王詡也是親眼見過的,兵丁也是人,說不準也是被丘一林蒙蔽了,“難道就沒有人去渭州告官?”

  王詡想著,原縣被三人把持,但是渭州離得原縣也不遠,告發到上面,讓上面派人來查,此事就能水落石出。

  “我打聽到是有人去過,但是再沒回來過了。”德祥說著,淡淡的語氣中也掩飾不住有些哀嘆,接著又道,“這還不算,自從有人從原縣跑到渭州告狀之後,丘一林又想出一個更歹毒的辦法。”

  聽德祥說到這裡,王詡就堅信,一定是胡、凌二人見原縣有油水可撈,遂將丘一林的案子壓了下來,然後與其狼狽為奸,再施毒計。

  “不知丘一林從何處弄來的西夏青鹽,然後廉價賣給百姓食用。百姓哪知這是一條惡毒的計劃。只覺著青鹽便宜,官府又沒管,久而久之就大膽起來,紛紛開始購買青鹽食用。隨著青鹽幾乎進入了每一個原縣百姓的家中。丘一林就開始打著查處私鹽的幌子大肆地收刮民脂民膏。百姓也知道食私鹽乃是重罪,之前沒見官府干預,就紛紛食用,現在卻是後悔都來不及了。只能被丘一林颳了一層皮,又脫一層皮。”

  “然後就有了兩年前的暴亂?”王詡已經能想出事情的全貌了,但是他卻想不出來西夏的青鹽,丘一林或者說是胡、凌二人怎麼弄到的。若是要供應原縣所有百姓。量還必須很大。

  “公子猜得沒錯,由於百姓們實在是不堪重負了,所以一些蕃戶率先就起來反抗官府,他們還打算殺掉丘一林等人,然後投奔西夏。”德祥將打聽到的一切都說了出來。

  “一幫蠢材!自毀長城!”王詡氣極,西北邊境本就不安。人口尤為重要,而且西北大多城鎮是蕃漢雜居,如此一鬧,不僅將會把那些在宋夏之間游移不定的蕃人推向西夏一邊,而且還會傷了很多投靠大宋的蕃人的心。

  戰爭最重要的便是攻心,若是攻心得當,甚至能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取得勝利,偏偏這些貪得無厭的官僚無視大局。只圖私利。

  德祥見王詡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之後。才繼續道,“百姓們的暴動被鎮壓之後。定然是要有個說法的。不知丘一林用了什麼法子,將罪責全部推到了縣丞汪曾身上,然後說這只是一次匪徒搶劫,就這樣矇混了過去。”

  原縣之事顯然是胡、凌二人給掩蓋了下去,但是世上畢竟沒有不透風的強,否則德祥也打聽不來這麼多消息了,王詡想著,忽然又問道,“汪曾現在何處?”

  “已經被流放嶺南了。”

  王詡對汪曾的下落也不抱太大希望,畢竟是計劃外的事,“既然原縣事了,為何如今的原縣還被監管得如此嚴苛。”

  “此事發生之後,丘一林當然有所警惕和收斂,但是他為了能繼續收刮百姓而不露出馬腳,就打起了保甲法的主意。”

  “保甲法!?”王詡吃驚不小,他知道王安石的新法被很多貪官污吏借名斂財,但是沒想到保甲法還能被胡洪文等這麼用。

  “保甲法雖有規定保丁數,但是沒有規定保丁訓練的時間長短,所以丘一林讓駱明才按照保甲法,編制好了保丁。一有風吹草動地就讓保丁訓練。”

  “為了監視百姓,這些人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好好的新法被弄成了這幅模樣。”王詡冷冷地嘲諷道。

  事到如今,原縣之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現如今原縣城的情況王詡都有了全盤的了解,百姓有苦難言、兵丁被人蒙蔽受制、蕃戶離心離德、官吏沆瀣一氣,以及攪合著胡洪文和凌陽雲兩人狼狽為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