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詡心中有算計,剛好秦州事了,七大商號的東家全部被他招入麾下。那麼就打著他們原有的旗號進行經商就行了,把王家原來的生意併入他們,這樣王詡就能從生意場上脫身,擺脫流言蜚語。

  郭景修見王詡沉思,以為其是被流言困擾,於是開解道,“邵牧,西北各種勢力交錯。加之連年戰亂。利益分配不均,傷患病好不治。朝廷財政吃緊。所以矛盾甚多,往往一個差遣空缺,都是有很多人候著,朝廷發下來的撫恤錢貨,都是很多人伸著手要。官吏壓兵丁,兵丁壓百姓,你初來秦州就已經見識到了。所以啊,這事就算了吧,若是要深究下去,不僅找不出個結果,恐怕會於你不利。”

  說完,郭景修話鋒一轉,又笑道,“不過,你在秦州做的事我回來時,已經聽種家軍的將士們說了,他們都交口稱讚,若不是這回戰事失利,種知軍回德順軍鎮守,他還得親自來謝你。”

  “舉手之勞而已。”王詡客氣道,他此刻方在心裡敬佩起郭景修來,郭景修不因為和他的私交不錯,加之他是郭景修的上級,就攛掇他糾察此事,甚至利用此事打擊政敵,反而是為了維護西軍內部的團結,也更是為了保護王詡,勸他罷手。

  “伯永兄,我還打算將秦州做的事,在陝西五路都照著施行,施惠於更多士兵。”王詡將他心頭的打算說了出來,此刻,他已經在心裡認定了郭景修乃是可以交心的朋友了。

  “如是就太好了,邵牧此舉不僅能解決長期困擾西軍的隱患,還能為朝廷分憂。”說著,郭景修有些促笑地湊近王詡道,“邵牧深得曾樞密賞識和舉薦,此事若成,陝西五路受惠,當為邵牧莫大的功德,想必朝廷和樞密院也不會沒有表示。”

  王詡也跟著開起了玩笑,“伯永說的很是,若是邵牧我升遷了,還少不得給你說兩句好話。”

  郭景修隨即搖頭,二人笑做一團,一掃因游師雄離世的陰霾。

  其實,在王詡的構想里,以紡織院和工學院承接生意,養活兵丁,補貼朝廷,再用新型的農業,促進生產,解放勞動力,提高糧食產量,也能起到為朝廷減輕負擔,反饋將士的作用。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前期投入,後期才能收到回報的過程。王詡心裡有些擔心,紡織院雖然效率高,但是效率高就會讓毛織品價格下跌,而且毛織品只在西北受到歡迎,不能銷售到其他地方,很容易導致大量囤積。而工學院承接的石木鐵器的生意,也是有限的。

  所以,王詡在心裡暗暗地計劃著,要將另一條路打通,才能徹底解決西北經濟困境,在此之前,一定要讓西北內部穩定,否則下次找上他的可能就不止是流言蜚語這麼簡單的陰招了。

  “伯永,能不能給我講講西北折家軍和種家軍。”王詡打算先從這裡入手,了解西軍的兩大家族勢力。

  “邵牧還未到任上,就操心起具體的事來了。”郭景修打趣一句,隨即正色道,“先說折家軍吧,折家軍,便是指折氏所帶的軍隊。從唐代初年至今,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自五代起,到咱們大宋朝,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所以,漸漸地有了折家軍的稱呼。”

  “自折德扆從太祖朝起,就任永安軍節度使。後其子折御勛在太宗朝又任泰寧軍節度使,其弟折御卿於太宗淳化五年升為永安軍節度使。”郭景修如數家珍地向王詡說道,“如今的秦州觀察使折克行便是折御卿重孫,和其從子知鎮戎軍折可適依舊是延續著其族的光榮。衛戍著大西北的安寧。”

  郭景修說完。眼神中不禁有種由衷的崇敬。

  而王詡自然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關於折家軍的歷史,折氏一門自宋紹興九年,上溯到唐末,世守西北,達兩百餘年,歷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則達五百餘年。當十數代以上了。後人稱之“簪纓不替,其勳業彪炳史冊,舊絕千古”

  不過王詡知道的東西,目前還算不得歷史,折家軍正如紅日當空,乃是西軍的主力。算起來知鎮戎軍折可適也算是他王詡的半個下屬了。

  看來拉攏了種家軍,折家軍亦是不容忽視,還須得一視同仁,王詡想著,到了渭州,應該就能把秦州的事照搬過去,惠及更多將士。

  “那種家軍又是如何呢?”王詡繼續問道。

  “種家軍雖無折家軍這般悠遠的歷史,不過亦算得上是滿門忠烈。種家開山之人當屬種世衡。種世衡在仁宗天聖年間知武功縣。當時西夏國經常侵擾邊境。百姓競相遷居南山躲避。種世衡挑選精壯青年數千人。訓練射騎本領,武功人善騎射始出名。夏人聞風不敢進犯。這便是種家軍的開始了。種世衡頗有謀略,抵禦西夏建樹頗豐,是故世人稱其為‘老種經略相公’。種世衡死後,其子種諤接過了種世衡的擔當,繼續與西賊作戰,累功升至鄜延經略安撫副使,世稱‘小種經略相公’。那日和邵牧兄斗酒的便是种師道,種彝叔便是種世衡的孫子,種諤的侄兒。”郭景修說完,捋須淺笑。

  看來種家軍和折家軍均是西軍的頂梁支柱,若是拉攏了他們,取得了他們的信任,今後要在西北做一些軍隊的改革和變法,都會容易得多,王詡細細地留意下了郭景修說的一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