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你不是說你是種田的一把好手嗎?溫度的問題我來給你解決,選一塊水土豐腴的地,儘量種出來。”王詡嚴肅了神色,不再和丁強說笑。

  丁強聽王詡能夠解決溫度的問題,有些吃驚地愣了愣,隨即點了點頭,他想如果有溫度的保證,土地水土肥沃,種出兩季稻子應該不是難事,而且杭州又靠著蘇州,還能去請教蘇州當地出過兩季稻子的農民求取經驗,這事兒應該不難。

  “裴兄,現在分一些做玻璃器皿的學生出來,讓他們趕工,做這樣的玻璃平片出來,要大些,我要在一畝的土地上,蓋一個玻璃房子,給丁強種稻子。”王詡晃動著手中的玻璃片,若是玻璃房子建成,玻璃能夠投射陽光,就不愁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同時,玻璃房子還有保溫的功效,即便是溫度實在不夠,放兩盆炭火進去加些溫度,同時也能提供二氧化碳。不過,這些高中的生物知識運用到農業上來,還得靠丁強慢慢地去探索總結,不一時間的瞎想就能搞定的。

  隨即,王詡將玻璃房子的功效告訴了丁強,同時,也告訴了他自己的一些看法。裴健立刻招來一部分學生,開始著手製作平玻璃。

  看著二人急不可耐的樣子,王詡笑道,“這玻璃製作出來之後,還要考慮怎麼搭建成房子。即便搭建成了,以後能不能種出兩季稻子,都還要探索,我們再去木器那邊看看。”

  隨後三人又去了木器製作的區域,跟在王詡身後的丁強倒是對這裡的東西很是感興趣。

  “裴山長,這東西是什麼?看著像犁,又不怎麼像。”出身農家的丁強對農業工具算是了如指掌。

  裴健指著地上的木質工具說道,“這是改良院的成果,裴某記得公子之前設置改良院就說過,讓改良院盡力地改良農業用具。”

  “公子你來看。”說著,裴健走到了木質工具的旁邊,“這東西叫做坐犁,我們試驗過了。用三丁一天能夠耕種三畝多的土地,還有幾種改良過的犁頭,肩犁、推犁等等,也都要用兩三個人才行。”

  還未等王詡開口,丁強就問道,“裴山長,現在的犁頭一頭牛加上一個人就能耕種幾畝地,這東西用的人丁多了,可能還不如原本的犁頭。”

  這回輪到裴健有些不好意思了,“話是說得在理。但是,這東西的好處就是不用牛。也就是,如果耕種的牲畜不夠,人丁又多的話,這東西就能派上用場了。”

  如果恰逢荒年災害或是戰事,牲畜大量死亡或是被宰殺,流民激增,那麼這東西還真是個寶,“這東西很好,讓編纂院好生地記下是怎麼製作的。”王詡生怕學生們覺得它不實用而丟棄了。

  “已經著編纂院記下了,工學院研究出來的或是改良過的東西編纂院都不落地記著。公子,且到這邊看看,這裡還有些東西。”

  裴健又領著王詡來到另一個古怪的犁頭旁邊,“這叫做深耕犁,能夠用於開墾荒田,這犁頭最深能夠入土兩尺,要兩到三頭牛才能拉得動,犁得了地。”

  “裴山長這東西倒是很好,現在荒地多,流民也多。我們家鄉就有大片大片的荒地。”丁強不無嘆息地說道。

  “流民為什麼會那麼多?有荒地為什麼不開墾?”王詡問道,生在富貴溫柔鄉的他出手便是萬貫以計,對民生的了解實在是太少。

  “還不是朝廷鬧的,元豐年間王相公執政開始推行變法,青苗法一推,官吏為了完成上頭的交代,強行攤派,取利又高,還要五家互保。地方上的官吏害怕收不上來青苗錢,就讓地主保農民,農民沒錢地主總有。這樣一來,跑的不光是農民,連地主都不要地了跟著跑了。荒地就變多,後來到了元佑年間,司馬相公執政,又把王相公所有的新法全部廢除,從汴京開始一路推行下來。等到了這裡,這地就已經荒得差不多了,後來紹聖元年,開始紹述,又一反舊法,開始推行新法,本來有心開荒的農民地主這一聽,就又不敢動手了。翻來覆去十幾年的時間,我眼看著家鄉變成一片荒地,就只能跟逃荒到了杭州城。幸好,我有一把子力氣,到了官府當了小吏,拿著募役錢湊合著過日子,後來跟了公子,日子就好過了。”丁強從來沒有說過這麼多的話,也許是觸動了過去,他的臉上表情幾度變幻,最後看著王詡不好意思地笑笑。

  新舊法度的變化給百姓帶來的傷害一次有一次地展現在王詡面前,更加堅定了他要變革北宋的決心。

  “還有一點就是荒地荒蕪久了,就容易長雜草,而且肥質流失,最為棘手的就是翻地困難。所以,小的才說裴山長弄出的東西很好。”丁強笑著補充道。

  裴健擺擺手,“哪裡是我的功勞,都是學生們的主意。”

  隨後,裴健又帶著兩人看了其他的一些改良的農具,當裴健介紹到秧馬的時候,丁強又忍不住說道,“為何裴山長說它的秧馬,秧馬小的可是見過還用過。應該像一個小船似的,人坐在裡面勞作插秧。小的唯一背得上來的一首詞,就是蘇軾蘇大人為了推廣秧馬寫的《秧馬歌序》,小的在田裡插秧的時候常唱。”

  王詡只知道蘇軾主持修建了蘇堤,沒想到蘇軾對新型農具的推廣也是有一番的熱情,“你念給我聽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