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架空歷史] 《大宋皇商》作者:癸卯年【完結】

  第一章 賣假貨的

  皇城根下總有些天子光芒無法照耀到的犄角旮旯,見不得人的人或是事物都躲在厚重的城牆陰影下,算是找到了一個庇護所。一些明暗交疊的傳奇,如皮影戲一般,走馬燈似的在這裡上演著,你能想到的,或是你想都不敢想的……

  北京,珍寶齋內,一間四周無窗的房間內,被白熾燈照得透亮。

  “終於完工了。”李易伸了一個長長的懶腰,深深呼吸一口氣,語氣中帶著一些不合年紀的蒼涼和疲憊。

  “哥們兒,這真是技術活。大師!絕對的大師。”身後一顆人頭伸了過來,將目光投置在書桌上的兩幅字畫上。枯瘦的手冷不防地拿起了兩幅字畫。

  端詳了半響,高瘦男子始終沒看出端倪。皺著一對細長眉,嘆道:“嘿,你還甭說,我這古玩界十年的名頭今兒算交到你手裡了。心服口服!告訴哥哥,哪件是真的?”男子斜睨著眼看著李易——這個他從火車站撿回來的寶貝疙瘩。

  李易搖頭苦笑,並不以男子的誇讚為意,相反心中有著強烈的不安和愧疚。這種不安和愧疚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日俱增,無時無刻地折磨著李易。尤其是在交“貨”的時候。

  做古玩造假這個行當其實並非李易本意,饒是十多年過去他猶記得當年那淒楚的情形,從經貿學院畢業後四處碰壁,一直未能找到工作,如果就此回家,他難以面對家鄉的老父老母。就在李易露宿車站,走投無路之時,也算是機緣巧合,他在車站的男廁的蹲坑邊兒上認識了一個高瘦的男子——王錢。

  合著該是犟驢子上了千里馬,也才能生出個騾。當王錢提著褲衩站起來的當口,一包心相印掉進了糞坑裡,這撿起來也不是,不擦屁股也不是,正在王錢合計的時候,一旁等坑的李易遞上了自己的衛生紙。於是就此,當李易匆匆地蹲上自個兒剛才蹲著思考人生的那個坑時,王錢就和他談起了生意。在王錢看來,這小伙子能救他人之急,想來以後最壞也能當個炮灰,雖然說李易自己也有蹲上去的需要,但是王錢還就認這麼個理,或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緣分。

  在坑上解決三急的李易不知道自個兒這個借紙的行會竟然會被眼前這個紅褲衩露出半截在外面的男子上升到思想品德的高度。但廁所終究不是個說話的地兒,等李易出坑,王錢邀約著他上了一家蒼蠅館子,在一盤肝腰合炒的見證下,懷揣著著一個想要出人頭地,留在京城的強烈願望,李易在王錢的諄諄勸誘下入了行。

  用王錢自己的話說,就是合著天時地利人和老馬遇見伯樂,他二人定要做一番大事業。

  當初來珍寶齋時,李易還擔心進了傳銷的窩,因為他覺著王錢的口才,不去干那勾當實在可惜。後來才發現,其實王錢乾的這事兒和傳銷都是一丘之貉,半斤八兩不找錢的貨。

  “這是藝術,這二八經的藝術,容不得半點含糊。”王錢一板一眼說這話的時候,那模樣像是在人代會上的發言,但手裡交給李易的任務,卻是給每年3.15量身定做的典型案例。

  “比照著這個,把它仿出來。這事兒的關鍵在於火候,誒你千萬別樂,它跟那掌勺兒的是有些相同,但是呢。最大的不一樣就是,那掌勺兒的火候過了,菜就老了,咱們這個火候過了,那東西就嫩了,學著點兒哥哥的。”

  在王錢第一次的示範中,李易驚訝地看著一件現代仿品在液壓器槍高熱的外焰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路狂奔回溯到東漢。

  “看見沒有,就這,二十萬一口價。”看著王錢得意地拍著玉石獅,李易心裡有種莫名的躁動,他也說不上來這種躁動是為了個什麼。羨慕?技癢?好奇?總之不管是什麼,李易就此一頭扎進了這條古玩造假的水深火熱中,昏天黑地地一干就是十幾載春秋。

  說來也奇怪,專業絲毫不對口的李易仿佛對藝術有這獨特的天賦,準確的說,應該是對於“模仿藝術”有著獨特的天賦。

  也許正應了王錢的話吧,有時候李易自己也如是想,他也不知道為啥自己一幹這個就那麼快地上手了,而且後來還成為了業內首屈一指的行家。

  光陰荏苒,禿了王錢的頭,熟了李易的手。隨著時間增加的不止是銀行帳戶上的數字,還有日益累積的負罪感。

  不知何年何月的某個時候,內疚這麼一個對於李易來說陌生的東西,像是一顆遠方飄來的蒲公英種子,精準地落在了他的心上。然後瞅准了一個特別矯情的時機,大概是在仿製董源的《瀟湘圖》的節骨眼上,就那麼突兀地冒出了新芽,然後義無反顧地倔強生長著。起初,李易還能視而不見,但隨著它像打了激素似地生長,便是瞎子,也能聽見它仗著樹大能招風的呼呼聲。

  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當李易第一次正視它時,已然發現它一發不可收拾了,再回頭來省視自己,似乎已經過了而立,奔著不惑而去了。他忽然想要做些什麼,彌補些什麼,或是收手不做了。

  但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生活在社會中畢竟有太多的無奈和必須的妥協,不過從那一個月黑風高夜之後,李易雖沒能脫離這個行業,但也學會了一招,他放棄了對其他門類古玩的仿造,一門心思地開始鑽研起了宋代的東西。從瓷器到字畫,從詩歌到詞賦,無所不通,巨細均曉。他琢磨著,與其對不起上下五千年,還不如虧欠那兩宋三百多年,開始這招還挺管用。但越到後來,越深入地了解了兩宋的各個方面,他才發現自個兒挖了個坑,把自個兒埋了進去,越發地他越沉溺於那三百多年中華文化的璀璨頂點,痛惜於每一次君王所作出的錯誤決策,感嘆於經濟貿易的昌盛輝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