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7頁
好吧,如果她們一意孤行,就讓她們對自個兒扯淡去吧(只要高興,幹什麼都行),整天跳舞,或是守著家裡的爐灶,不停地添木加柴,讓爐火一年到頭燒個沒完沒了。就像人們過去常說的那樣,讓她們生活在“男人的陰影中”吧。活該!
我問心理分析學家,“我們到底是誰?”
他回答說大約有90%的男人以不同方式提出這個問題,而其餘10%的男人似乎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他說不管我們是不是自尋麻煩,問出這樣一個問題來,說明男人在本質上終歸是男人,過去如此,將來亦然。
(金明 譯)
科學與小說
自艾倫·坡、凡爾納以來,科幻小說便因其故事情節與豐富的科學知識相結合備受人們稱道。這一流派的擁護者們聲稱,通過嚴密推理和緊張刺激的描述,科幻小說為年輕的讀者們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雨果·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能引導他的讀者走上從事諸如科學、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他說,“那些發表在《驚異故事》雜誌上的小說就像是裹著小說這層糖衣的科教藥片。”他以及後來的編輯們都在給他們雜誌寫稿的作者後註明哪幾位是“真正”的科學家。根斯巴克常常在編輯、作者等一大串人名後詳細地寫上他們所獲得的學位。如愛德華T·埃爾默·史密斯的名字後總註明是“博士”,儘管他的專業是食品化學,並且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油炸面圈混合配料。
其他科學家的情形也大致如此。數學家埃里克·貝爾用約翰·泰恩這一筆名創作了不少冒險小說,化學博士艾薩克·阿西莫夫則撰寫了許多講述機器人和星系王國的故事。而在另一方面,太空人R·S·理查森用菲利浦·萊瑟姆的筆名創作了一大批富含宇航知識的故事,另一位太空人霍伊爾則寫了很多推測性小說——也許這些小說並不像他提出的關於物質連續生成的理論更讓人費解。但儘管科學家們寫的故事並非發生在他們研究的領域內(也許他們太明白在其研究領域內不可能發生這種故事),讀者從他們的作品中卻往往能看到他們對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的感悟。從這一角度來看,根斯巴克和坎貝爾的話還是有點道理的。
然而,科學與小說的真正結合,如同這一流派的作者們孜孜以求的那種理想結合,卻很難達到。哈爾·克里門特精心勾畫的外星世界,波爾·安德森更具科學性的作品也許堪稱是這種結合的典範。最近,曾提出過不少令人驚嘆的科學預想的羅伯特·福沃德博士,也將他的物理知識轉寫成了小說。
要撰寫出一部融反映科學、描述科學於一體的好小說有兩種途徑。一是像天才作家愛德華·布賴恩特那樣,深入研究科學後將有關知識巧妙地融入故事情節中。另一種是科學家,通過學習寫作技巧,將科學中一些重要的元素用小說表達出來。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必須同時掌握科學知識和寫作技巧。通常情況下,作家們總是缺乏科學知識,而科學家們則很少掌握寫作技巧。更基本的一個難題則是並非所有人都接受這種科學與小說相結合的理想境界,因為很多作家、評論家都認為科學跟寫作風馬牛不相及。
有一位科學家卻認識到了這種結合的理想性,並竭其全部智慧朝這個目標努力。他就是格里戈里·本福特,1941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1963年他畢業於俄克拉荷馬大學,獲物理學聽學位,1965年及1967年先後在拉霍亞加州大學獲碩聽和博士學位。1967年起他擔任了大學研究員,1969年後他成為勞倫斯輻射實驗室的物理研究員,1972年被聘在歐文加州大學授課。
本福特早年即是一名科幻小說迷,曾編輯過一份科幻雜誌。他的職業寫作生涯開始於1965年一篇名為《替身》的文章,在《幻想小說和科幻小說雜誌》6月號上發表。從那以後,他向各種雜誌、新作品選集等投稿,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和中篇小說。1974年,他與戈登·埃克隆共同創作的《如果星星是神仙》獲“星雲獎”。他的小說集結在《在異星人的肉體裡》(1986年)和《物質的結束》(1994)兩本集子中。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深入黑暗》1970年出版,1978年再版時改名為《黑暗籠罩星辰》。他的作品還·包括:《木星計劃》(1974),《如果星星是神仙》續篇(1977年與埃克隆合著),《夜之洋》(1977),《尋找被換的嬰孩》(1980年與埃克隆合著),《毀滅之神降臨》(1980年與威廉·羅瑟勒合著)和《時光逃逸》(1980年)。《時光逃逸》是本福特銳意將科學、推理和敘述緊密結合的最有力的證明。該書講述了利用超光速粒子及時向過去傳遞信息的嘗試。超光速粒子是現代科學理論所認可的一種比光速還快的粒子。書中講到,未來世界的科學瘃們面臨即將到來的災難性的污染,因此試圖給1962年的一位年輕教授發出警戒訊患,希望能使未來的人類逃脫這場災禍。而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所收集到的資料卻證明真實的情形是與之完全相反的。而這僅是整部小說涉及的種種似非實是的悖論之一。這部小說不僅描寫了災禍以及人類面對災禍所採取的種種解決辦法,還講述了科學家在“做”學問的同時,怎樣像平常人一樣地生活。這部小說先後榮獲坎貝爾獎、星雲獎和不列顛科幻小說協會獎。
我問心理分析學家,“我們到底是誰?”
他回答說大約有90%的男人以不同方式提出這個問題,而其餘10%的男人似乎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他說不管我們是不是自尋麻煩,問出這樣一個問題來,說明男人在本質上終歸是男人,過去如此,將來亦然。
(金明 譯)
科學與小說
自艾倫·坡、凡爾納以來,科幻小說便因其故事情節與豐富的科學知識相結合備受人們稱道。這一流派的擁護者們聲稱,通過嚴密推理和緊張刺激的描述,科幻小說為年輕的讀者們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雨果·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能引導他的讀者走上從事諸如科學、工程等方面的工作。他說,“那些發表在《驚異故事》雜誌上的小說就像是裹著小說這層糖衣的科教藥片。”他以及後來的編輯們都在給他們雜誌寫稿的作者後註明哪幾位是“真正”的科學家。根斯巴克常常在編輯、作者等一大串人名後詳細地寫上他們所獲得的學位。如愛德華T·埃爾默·史密斯的名字後總註明是“博士”,儘管他的專業是食品化學,並且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油炸面圈混合配料。
其他科學家的情形也大致如此。數學家埃里克·貝爾用約翰·泰恩這一筆名創作了不少冒險小說,化學博士艾薩克·阿西莫夫則撰寫了許多講述機器人和星系王國的故事。而在另一方面,太空人R·S·理查森用菲利浦·萊瑟姆的筆名創作了一大批富含宇航知識的故事,另一位太空人霍伊爾則寫了很多推測性小說——也許這些小說並不像他提出的關於物質連續生成的理論更讓人費解。但儘管科學家們寫的故事並非發生在他們研究的領域內(也許他們太明白在其研究領域內不可能發生這種故事),讀者從他們的作品中卻往往能看到他們對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的感悟。從這一角度來看,根斯巴克和坎貝爾的話還是有點道理的。
然而,科學與小說的真正結合,如同這一流派的作者們孜孜以求的那種理想結合,卻很難達到。哈爾·克里門特精心勾畫的外星世界,波爾·安德森更具科學性的作品也許堪稱是這種結合的典範。最近,曾提出過不少令人驚嘆的科學預想的羅伯特·福沃德博士,也將他的物理知識轉寫成了小說。
要撰寫出一部融反映科學、描述科學於一體的好小說有兩種途徑。一是像天才作家愛德華·布賴恩特那樣,深入研究科學後將有關知識巧妙地融入故事情節中。另一種是科學家,通過學習寫作技巧,將科學中一些重要的元素用小說表達出來。其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必須同時掌握科學知識和寫作技巧。通常情況下,作家們總是缺乏科學知識,而科學家們則很少掌握寫作技巧。更基本的一個難題則是並非所有人都接受這種科學與小說相結合的理想境界,因為很多作家、評論家都認為科學跟寫作風馬牛不相及。
有一位科學家卻認識到了這種結合的理想性,並竭其全部智慧朝這個目標努力。他就是格里戈里·本福特,1941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市。1963年他畢業於俄克拉荷馬大學,獲物理學聽學位,1965年及1967年先後在拉霍亞加州大學獲碩聽和博士學位。1967年起他擔任了大學研究員,1969年後他成為勞倫斯輻射實驗室的物理研究員,1972年被聘在歐文加州大學授課。
本福特早年即是一名科幻小說迷,曾編輯過一份科幻雜誌。他的職業寫作生涯開始於1965年一篇名為《替身》的文章,在《幻想小說和科幻小說雜誌》6月號上發表。從那以後,他向各種雜誌、新作品選集等投稿,創作了大量的短篇和中篇小說。1974年,他與戈登·埃克隆共同創作的《如果星星是神仙》獲“星雲獎”。他的小說集結在《在異星人的肉體裡》(1986年)和《物質的結束》(1994)兩本集子中。
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深入黑暗》1970年出版,1978年再版時改名為《黑暗籠罩星辰》。他的作品還·包括:《木星計劃》(1974),《如果星星是神仙》續篇(1977年與埃克隆合著),《夜之洋》(1977),《尋找被換的嬰孩》(1980年與埃克隆合著),《毀滅之神降臨》(1980年與威廉·羅瑟勒合著)和《時光逃逸》(1980年)。《時光逃逸》是本福特銳意將科學、推理和敘述緊密結合的最有力的證明。該書講述了利用超光速粒子及時向過去傳遞信息的嘗試。超光速粒子是現代科學理論所認可的一種比光速還快的粒子。書中講到,未來世界的科學瘃們面臨即將到來的災難性的污染,因此試圖給1962年的一位年輕教授發出警戒訊患,希望能使未來的人類逃脫這場災禍。而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所收集到的資料卻證明真實的情形是與之完全相反的。而這僅是整部小說涉及的種種似非實是的悖論之一。這部小說不僅描寫了災禍以及人類面對災禍所採取的種種解決辦法,還講述了科學家在“做”學問的同時,怎樣像平常人一樣地生活。這部小說先後榮獲坎貝爾獎、星雲獎和不列顛科幻小說協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