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醫生和病人,本是在同一條人生道路上的兩個相互切磋的主體。祖父不僅通過努力鍛鍊身體來應對傷病,而且也盡力通過腦力的鍛鍊來對抗疾病造成的精力衰退。堅持閱讀既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也是抗病的手段。記得有一年冬天祖父住院期間,我正在讀馬克思的《資本論》,陪住時,我把書帶上,祖父休息時,我就閱讀。一天,祖父靠在床上,看我在椅子上擺了那磚頭似的大部頭書,讓我把書給他看看。我說:“這本書讀起來很費腦筋的,你還要看啊?”“我就是要練練腦筋。”祖父回答。我知道,他是一貫主張通過讀書來鍛鍊腦力的,於是把書遞給他。祖父讀了一會兒,大概是測試腦力完畢,就把書還我了。也許這一情景,恰好被從病房外走過的吳院長從窗戶中看到了,後來,吳院長來查房的時候,對祖父說:“我看您生病還在堅持學習馬列著作,要注意休息啊!”說得祖父和我都不覺一怔,隨即都笑起來。

  第三十章關於現代戰爭的三言兩語

  我離家到山西插隊、工作以後,每次回京探親,祖父總是會問到我讀書的情況。特別是在他住院我去陪住的時候,或者我陪他散步的時候,這類話題就更多一些。那時,我向祖父談到我讀的書中,有幾本是和國際戰略、現代戰爭有關的。一本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總參謀長朱可夫元帥寫的《回憶與思考》。我大約是在1972-1973年間讀了《赫魯雪夫回憶錄》以後立即就讀了這本書。書中記述作者1939年指揮哈勒欣河戰役的一段特別引起我的注意。那場戰役是蘇軍和占領我國東北的日軍在海拉爾一帶的中蒙邊境地區打的。我讀此書時中蘇關係十分緊張,蘇軍陳兵中蘇、中蒙邊境,國內把備戰工作提到十分突出的位置。書中講到中蒙邊境地區的戰事,很自然地就把我的眼球吸引了。我在向祖父談起這本書的時候,也很自然就講到了這場戰役。我對祖父說,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情況了解得很少,過去以為蘇軍只是到戰爭後期才對日軍有大的軍事動作,還不知道在1939年就已經有過這場動用飛機、坦克協同作戰的立體戰爭。而這次戰役,使蘇軍指戰員獲得了進行這種新型戰爭的經驗,這一經驗在此後的反擊德軍的戰爭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祖父應該是知道那場戰役的。不過他沒有接著我的話去談那場戰役,也沒有接著我的話去談二戰的史實,而是順便談到了現代技術。他說:“那時候飛機是最先進的,現在有了衛星,衛星的作用會越來越大。”這大概是他天天讀《參考資料》(當時發給他的一種內部刊物,每天兩本)得到的印象。他講完這話以後,我不由聯想起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後,在成都觀看衛星飛過夜空的情形。那天吃過晚飯以後,祖父、祖母沒有帶我們去轉田壩,而是在門外街邊一邊散步,一邊等待衛星在預定時間飛臨上空。人們紛紛從家裡來到街上,人越聚越多,大家仰頭在天空尋找。終於,看到一個忽明忽暗的移動光點。光點在空中行走不多時,便不見了。人們繼續尋找,希望再次找到……直到最後確認那個光點不可能再出現之後,才怏怏然散去。那次,我是覺得看得很不過癮的,不知祖父做何感想。也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道道”。從成都的壩子我隨即又聯想到《回憶與思考》中譯本的“出版說明”,其中有提醒讀者的一句話:“作者還在各種事件的描寫中,……傳播了不少諸如唯武器論之類資產階級軍事觀點。”不由暗自一笑。繼而又聯想到不知在哪裡看到的毛澤東當年批評和諷刺王明等人的話,他說這些人不做調查研究就對軍隊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不懂得子彈是會打死人的。正因為有這些飛快的聯想,才使得我至今對祖父的那句話留下很深的印象。和祖父聊起過的另一本書是約翰?紐豪斯寫的《苦寒的拂曉》。在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是一本小說,翻看了內容才知道是講美蘇戰略武器談判的。作者並不是談判的當事人,沒有機會直接接觸談判,但是他通過書面文獻的搜集和分析,通過與接觸過談判的人的交談,儘可能地勾畫出談判的“內幕”。“內幕”當然有些故事,比如,美蘇談判中那些涉及“第三國”--中國的故事,在剛剛通過中美關係的調整而改變世界平衡格局的那個時候,讀來就很吸引人。不過,這本書真正使我感興趣的並不是那些內幕故事,而是背後的一些道理,這些道理甚至很有學術味道。比如,戰略武器競賽對美蘇雙方來說雖然是高度機密的,但雙方也有通過部分信息交換來保持某種平衡的要求。我把這些感受向祖父談了,他聽後說,這個談判和過去其他的談判是有些不同。他接著說到基辛格的平衡思想和活動,“基辛格是個怪物。”他對這個人物下了這樣一個並非貶義的評語。還和祖父聊起過的一本書是日本的小山內宏寫的《中蘇戰爭》。小山內宏是一個軍事評論家,1971年作為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成員訪問過中國。他的這本書經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翻譯,由商務印書館作為內部書於1974年出版。我購買並閱讀這本書是在1975年回北京探親期間。我是在攙扶祖父散步時,和他聊到這本書的。關於這本書,我當時向祖父介紹了兩點。第一,作者對於“新戰略”時代的看法。小山認為,隨著美、中、蘇關係的改變,世界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進入“戰略時代”。這個時代,不能用從前的冷戰結構的觀點,從以意識形態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為基礎的對抗的角度去考察,也不能僅從美蘇以強大的“核遏制力量”為基礎的軍事對峙的兩極結構去理解。這個時代是一個以包含多種因素的新戰略觀點為基礎形成國際形勢和國家關係的時代。這個“戰略時代”的戰略,和此前的最終以戰爭獲勝為目標的戰略不同,是以保持國際關係基本穩定和捍衛本國安全所必要的和平為目的的。第二,如果中國和蘇聯之間爆發不使用核武器的常規戰爭,作者對蘇軍將會怎樣進攻中國的設想。小山設想,蘇軍以壓在中蘇邊境的一百萬大軍以閃電戰的方式,從遠東軍區、外貝加爾軍區、西伯利亞軍區、中亞細亞軍區沿三路進攻中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