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長槍同樣閃電般的揮出,恰到好處的點在了張飛的矛刃上,如蜻蜓點水般化解了張飛的進攻。看似輕描淡寫,趙雲卻不敢絲毫大意。自己的武力與張飛不分伯仲,剛才那幾下,卻是自己比較熟悉張飛打法,所以才能輕易的化解。不過,張飛的後續招數一定會如江水般連綿不絕地攻來。

  果然,張飛見自己幾招被趙雲化解後,長矛不做絲毫停歇,繼續猛攻。

  趙雲也是將自己的武藝盡數的使了出來,沒有絲毫保留。

  二人酣斗十餘會合,此時劉備已經趕到二人相鬥的地方的外圍。劉備那寬厚仁慈的聲音突兀的響起:“子龍一生忠義,奈何失陷於賊?呂布小人,素無忠義,暴虐不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實乃董卓之流。難道子龍還要繼續助紂為虐?”

  趙雲聞聽劉備的話,用長槍加開了張飛的長矛,退後一步道:“玄德公仁義無雙,子龍甚敬之。至於現在,子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過雲想說的是,此戰,玄德公卻是已經輸了!”

  劉備知道現在己方已經危在旦夕,但是,劉備還心存僥倖,希望陣前說降趙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對於趙雲,自己早就在公孫瓚的手下時,刻意去結交,為的就是日後能夠將趙雲收歸帳下。

  聞聽趙雲的話,劉備額頭上冷汗連連。倒不是自己怕死,而是自己的這五千大軍就要傷亡一半,如何不讓自己心痛。

  “你們走吧!雲保證不再追擊!”趙雲打算是給劉備一條生路,就當之前,劉備對自己的恩義。

  “哼,趙雲小兒,我大哥待你不薄,汝卻忘恩負義,今日看我不擰下你的腦袋!”此時張飛根本沒有顧及昔日二人兄弟之情。

  “翼德,走!”卻是張飛就要再次和趙雲拼命的時候,劉備叫住了張飛。

  “大哥!”張飛回頭看了一眼劉備,滿是不甘,回頭瞪著趙雲,那怒氣恨不得將趙雲立刻殺死。

  “走,撤兵!”這時候,張飛聽出了劉備語氣飽含的冰冷和冷峻,讓張飛也不由得心神一緊。

  張飛平生最怕的就是這個兩個哥哥。恨恨的收了長矛,跟著劉備走了。

  另一邊,關羽和許褚的廝殺隨著劉備的撤兵也接近末尾。此時二人廝殺已經接近了上百回合。二人卻依然沒有分出勝負。

  劉備帶著殘兵向南撤走後,空曠的山谷中只剩下了三千餘的并州鐵騎,以及一地的屍體。不過大部分都是劉備軍的士卒。呂蒙的六百并州鐵騎活著的只有一百之眾,趙雲帶來的三千并州鐵騎則損失不大。

  而劉備的五千大軍只剩下了三千之眾。

  呂蒙和趙雲相見後,二人便將騎兵會合一處,同時,呂蒙為趙雲引見許褚。幾人也算是豪爽之人,且都是武藝高強,三人相處甚歡。

  趙雲在成功的接應了呂蒙大軍後,便安然的返回到了沛國呂布的大營。

  此時曹操也已經回兵許昌。在知道許昌的情況後,勃然大怒,可是怒過之後,卻也不得不罷兵。雖然知道,呂布是自己最大的威脅,可是沛國一戰,自己不僅沒有占到絲毫的便宜,反而丟失了整個沛國。

  許昌糧草被燒,讓曹軍的實力更是受損,好在漢帝並沒有什麼事,否則自己就難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經此事件,曹操加深了剷除異己勢力的決心。於是在許昌城內展開了一場肅清行動。

  除此之外,曹操另一件頭疼的事便是北方的袁紹。袁紹在消滅公孫瓚後,占據了幽州全境後,隨著勢力的膨脹,野心也跟著水漲船高。特別是,坐擁冀州,并州,青州,外加上幽州後,袁紹已經擁有了帶甲數十萬,謀臣武將無數的資本,所以袁紹的視線也不僅僅局限於這河北之地。

  原本袁紹是看不起呂布的,決定先聯合曹操一起攻伐呂布。卻不想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讓袁紹對曹操更加痛恨。

  原來,呂布在占據沛國後,便回兵徐州,然後,命臧霸撤出泰山郡,將這整個泰山郡送給了曹操。同時派使者,前往許昌,上表朝廷表示臣服,順帶將曹操的謀士荀攸、程昱、曹昂一併奉還給了曹操。

  曹操知道這是呂布的奸計,可是泰山郡白送給自己,自己又不能拱手讓給袁紹,否則,袁紹就會威脅到自己的兗州。最重要的是,送還了荀攸和程昱,這二人乃是自己的心腹謀士,所以,曹操也大方方的接受了。同時也上表,請求封呂布為齊侯,外加鎮南將軍,督徐揚二州軍事。

  顯然曹操的打得也不是好算盤。目的就是挑起呂布與江東孫策的紛端,讓二人相鬥。

  不過這也趁了呂布的心意。如今呂布實力逐漸強大,早已有南下江東之意。此次朝廷封自己為齊侯,鎮南將軍,督徐揚二州,就等於給了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這正是呂布求之不得的。

  而曹操此時煩惱的當然是北方的袁紹。袁紹在知道呂布把泰山郡送給曹操後,不送給自己,對呂布更急痛恨。可是南下有曹操擋道,袁紹決定先消滅曹操,然後在消滅呂布。

  漢建安四年,春,袁紹共起幽冀並青四州大軍三十萬,進駐白馬南下攻打兗州的曹操。

  曹操聞訊後,也集齊兗、豫二州兵馬十萬,進駐官渡。袁曹與官渡展開決戰。

  另一邊,呂布趁著袁曹相爭之際,以甘寧(甘寧後來率八百健兒投靠呂布)為水軍統領,南下江東。而之前感呂布相助的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下,舉眾投靠呂布。就這樣呂布東西兩路齊進,攻打江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