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茶樓里的士子們本來一個個都垂頭喪氣的樣子,這時聽到楊舉的話,又都高興起來。這當然並不僅僅是因為楊舉的送書,更重要的是楊舉對他們的重視。讀書人向來都有這個毛病。他們不怕吃虧,最怕別人瞧不起。楊舉的這幾句話,無疑是抬高了眾人的身份,使他們的面上也光彩起來。

  而對於楊舉來說,無論此次與萬松書院的比試是勝是敗,他都要盡力的拉攏士子們的心。這是他們東林黨一向以來的傳統,也是他們一向來的優勢,所以,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在各地的士子們心中樹立起東林黨的良好形象。

  在古代社會,由於沒有電視、網際網路這些新聞媒體,文人們便成了社會輿論的中心和代表。誰贏得了天下士子之心,也便是贏得了輿論、贏得了民心。

  而浙江,向來被浙黨看作是大後方和老巢,浙江的士子們,也幾乎全是浙黨的支持者。為了能在浙江這個對手的大本營里播下種子,楊舉他們這一次也是花了心思和血本的。

  好在,東林黨的多數重要人物,都是家資巨富。錢,對他們來說,倒不是什麼問題。

  送走了這些捧場的客人,就該輪到俞仁他們這四位重要人物了。當然,還有一位不太重要的徐胖子。

  俞仁看了一眼早於他們報名的兩位仁兄。這倆位是一對兄弟,兄長叫吳鵬,弟弟叫吳鷹。這兩兄弟長的有五六分相似,都是屬於一表人才型的。不僅僅身材修長、面色白皙,還都同時留著一小縷淡淡的鬍鬚。兩人也不是浙江人,原籍松江府,不過是隨家人暫住在杭州。

  可是考試的時候,他們還是要回原籍考的。明代的科舉制度便是如此,這就跟我們近代的中考、高考要回原籍考差不多。

  俞仁看到這兩兄弟嘴上的鬍子便感覺不舒服,看他們模樣,不過二十五六,也只比俞仁大五六歲,卻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

  楊舉與幾人客套了一翻,便親自領路,將五人引上樓。

  吳氏二兄弟也不客氣,當先便跟著楊舉身後上了樓,在盧象升的推讓下,俞仁只好跟著吳氏二鳥的屁股後面上了樓。

  俞仁才走到樓梯口,便見方才的那個小廝還站在原地。只是這時,他已換上了一副討好的笑容,似乎很怕俞仁跟他算方才攔架的罪。俞仁並不多看那小廝一眼,便直接跟在幾人後面上了樓。

  第五十二章 大言不慚

  雲間茶樓的二樓明顯比一樓小,桌子也擺的比一樓少的多,總共只有九桌,光看這些桌椅和周圍的擺設,便知道,這兒比一樓要高檔多了,鄰桌之間的距離也顯的寬闊許多,上樓的地方還擺了幾盆弔蘭之類的花木。其中,臨窗的三張桌子都用屏風圍了半面。

  俞仁滿意的暗暗點頭。他自從穿越到了大明,這還是第一次到這樣比較有檔次的地方來。

  可是,楊舉引著眾人,並沒有在二樓停下,而是引著他們直接上了三樓。

  俞仁走上三樓,感覺又大不一樣。整個三樓只分隔成了兩間,一側留下了一條寬寬的走道。三樓與其說是茶樓,不如說是會客廳。這兒不僅了桌椅,還有書架、盆景、古玩之類,簡直就跟大戶人家的書房一般模樣。

  這間包房的一面正靠窗戶,放著兩張窄長的案桌。案桌的一邊分別擺上了四張木椅。這兒的桌椅都相對比較的矮,顯然,這兒並不是用來吃飯的,倒更像是茶桌。

  坐在這兒,居高臨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街面的一切。再向前,就是西湖了。

  楊舉引眾人坐下來,很自然的,俞仁便與盧象升、徐胖子坐在了一排,而吳氏兄弟則與楊舉並做一排。兩桌相對不過數尺,說話倒也很方便。

  那位“趙先生”待幾人落坐,便領著雲兒姑娘走進來。兩人的手裡分別托著一盤茶碗。

  “趙先生”一面捧茶,一面道,“這是去年的雨前龍井,各位見諒了。因為今年的新茶還沒有上市。不過水倒是絕對的山泉好水。”

  說完,“趙先生”小心的將幾個茶碗放到幾人的面前。她先是給吳氏兄弟那一桌捧茶。這兩兄弟並不為意,只是點了下頭。楊舉也只是笑了笑,並沒在意。到給俞仁捧茶時,俞仁趕緊站起來,說了句,“不敢當!”。

  因為他知道,這位“趙先生”的身份絕對不會僅僅是這楊舉的師弟這麼簡單。看這茶樓里夥計對她身邊的一個侍女,也那樣的害怕,便知她的身份至少在這間茶樓是不低的。俞仁能夠看的出,這茶樓里的小廝們,對楊舉的恭敬,那是出於禮貌,可是對於“趙先生”的恭敬,卻更多的出於敬畏。

  按俞仁的經驗來判斷,這個“趙先生”很可能是這家茶樓的股東或老闆。

  “趙先生”見俞仁站起來,向他展顏一笑,說了一句,“俞相公不必客氣。”

  俞仁也向她回報了一個甜甜的笑。這是他第一次近距離的看這位“趙先生”。相距的近了,俞仁越發感覺到她那沉穩內斂的美,不僅僅來自她的容貌,而是已經融在了她的一行一止之間。她的每一個舉動,都讓人感覺到是那樣的自然,既無男子的魯莽,也無女人的忸怩;便像是初春的陽光,不落痕跡,卻又暖人心身。

  盧象升與徐胖子見俞仁站起來,也都跟著站起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