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可是,沒想到在萬曆三十三年的京察中,浙黨卻被當時主持京察的東林黨人排擠。沈一貫作為當時的首輔,自然不能眼見著手下被東林人排擠而不救,於是上書皇帝,極言此次京察不公。

  最後,雖然主持此次京察的東林黨人被罷,這事情卻被鬧大了。沈一貫也因此而引火燒身,最終這一把火終於燒到沈一貫的身上。在一眾御史的交相攻伐之下,沈一貫最終沒能頂住壓力,不久也告老還鄉了。

  雖然皇上當時准了。可是沒幾年,皇上遇到了煩心事,便又想起這位當年和藹可親的沈老頭,於是暗中派人給已在老家耕讀隱居的沈一貫去信求教。

  沈一貫非常熱心,他不僅認真答覆皇上的問題,積極的給他出謀劃策,還隱隱的表達出重新出山的意願。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沈一貫的這封給皇上的回信卻不知為何,還沒送到皇上手裡,便先在民間傳了開來。大家於是都說,沈一貫是個偽君子,明明想當官,卻還要故作矜持,假惺惺的辭什麼官。現在又悄悄的向皇上獻媚,想要復職。還有一些說的就更難聽了,說沈一貫這叫:既想當**,又要立牌坊。

  這話一出,沈老頭再也無臉出山,從此真正的做了隱者。連皇上數次派人送到他們家的信,他也是不看、不收、不回。

  事後,大家自然都會想到,這件事情當中的關鍵便是那封信。據外間後來傳說,特別是浙黨人。說是,當年沈一貫的這封信被東林黨的重要人物李三才給偷梁換柱了,然後又篡改了內容在民間流傳開來。

  據他們說,沈一貫派去送信的這位家人在半路上曾經受邀,在李三才的府上住了一夜。原因是,這位李三才當年曾是沈一貫的門生,所以與沈家的這位家人相熟。

  此事在當年影響極廣,而且也不過才過去六七年,楊舉自然也聽說過。可是,這事雙方都做的不太光彩,他自然不好解釋,也不能解釋。所以,聰明的楊才子選擇了沉默

  楊舉沉默了,這些萬松書院的人卻並沒打算就這樣放過他。

  “楊才子為什麼不說話呀?你給我們說說嘛!也讓我們見識見識你們東林黨耍陰謀的手段。說不定,我們因為佩服你們高超的偷雞摸狗的手段,便全都投到你們東林黨的門下了呢!”

  雖然這人話說的尖酸,台上的楊舉卻十分能夠裝傻。被人如此的排擠,他卻似乎一點也不尷尬。看他單手托腮,雙目下視,一副沉思的模樣,好像正在思考對方的話,又似乎根本就沒有聽到對方的話。俞仁不由的暗暗佩服起來,他本以為自己的臉皮天下最厚,看來,與這位楊大才子相比,自己的那點功力,還真是差了不少。

  第四十七章 遼東戰報

  俞仁猛然想起自己剛結交不久的袁崇煥袁老哥,也是東林黨的粉絲。而自己今天來,似乎也有替袁老哥幫東林黨人“拉選票”的目的,這樣興災樂禍的穩穩坐在台下看熱鬧,似乎有些不太妥。將來這事要是傳到他袁老哥耳朵里,他非跟自己絕交不可。

  想到這裡,俞仁趕緊坐正了身子,準備拉那位與他同桌的盧象升,給台上的楊大才子一些聲援,卻見楊舉已經緩緩抬起頭來,開口道:

  “先生是在到達嘉興府時,看到了一份從京師傳抄來的邊報,這才不得不放棄本次講課,匆匆趕回京師的。”

  楊舉的回答十分巧妙,他直接繞開了當年的這段無法解釋的疑案,而講到大多數人更加關心的眼前的問題上來。

  “什麼邊報?”果然,楊舉才一出口,台下便有好幾人同時問道,對比萬松書院所提的當年沈一貫的陣年舊事,他們顯然對當前的時事更感興趣些。

  楊舉掃視了一下全場,過了好一會兒,這才道:“是一份從京師傳抄過來的,關於遼東的邊報。”

  “遼東怎麼了?”

  這回,連與萬松書院的眾學子坐在一起的李顯忠,也忍不住急切的問起來。

  遼東可是他家,他自然比誰都關心。

  楊舉看了李顯忠一眼,他並不知道面前的這個年輕人,正是遼東最有權勢的李氏家族中的一員。

  “楊鎬楊大人的四路大軍徹底失敗了。女真人先在薩爾滸全殲杜松的三萬餘人,杜松總兵戰死;接著他們又在尚間崖大敗馬林部,然後又在阿布達里圍殲劉鋌部,劉鋌總兵戰死;李如柏聞訊倉惶逃回清河堡。大明十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楊舉說到這裡,重重的嘆了口氣。最後的幾句話,顯得格外的語調沉重。

  此消息一出,全場大嘩。因為這一次的征伐遼東,動靜很大,動用的又是當下朝中最有名的四名猛將,隊伍也是大明最精稅的隊伍。這一次配備了精兵猛將的出征,早已成了舉國上下關心的一件大事。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是在京師還是在東南。可以說,哪怕是鄉村小民,也都有所耳聞。

  可是,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場不對稱戰鬥。簡直就是殺雞用牛刀。在他們的思想里,女真人不過是些生活在遼東山林里的未開化的半野人,他們連田地都不會種。要對付這樣一批山林里終日與獸為伴的人,那簡直跟狩獵差不多。

  想想吧!我們到山裡去打獵,帶的卻是十三萬大軍,而且還配了大炮、鳥銃這樣的先進的火器。還有四名全國最勇猛的百戰名將帶隊。這結果,就算用腳趾頭想,也能想的明白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