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家園、母校、親人和鄉親“從未離開我的夢”,“粟裕閃動兩眼淚花/對家鄉我只能想念/……我離家幾十年/可我總覺得/還是故鄉的飯最香/還是故鄉的水最甜/還是故鄉的話最親切”,“祝願鄉親們幸福健康/祝願會同的明天更美好”,透過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到,在粟裕的內心深處,同樣有凡俗之人對家鄉的濃濃眷戀之情。第10韻里寫的粟裕將軍在姚桐斌受害時帶兵包圍現場嚴令交出打人兇手的場面讓人大驚:溫和的大將軍發起怒來原來也是這麼威猛。
粟裕的優秀品質在作品中得到體現:身為高級將領但始終身先士卒,與廣大士兵同甘共苦,正直無私,忠於愛情和友情,性情溫和,熱情好客,謙遜善良,富有人情味。他對下屬的關心和維護,更將中國梁山好漢式的江湖義氣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粟裕將軍的形象是高大的英雄形象,他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大家庭的傑出人物,他是創立新中國的革命前輩的一個典型,他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閃耀著中國人特有的智慧的光芒。
第三,《粟裕戰歌》表現出知難而進、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
粟裕的道路從開始就不是一帆風順。他外出求學先是遭到父親的反對,後來得到父親的許可,又因沅水匪患又不得不在洪江呆了個把月的時間才得以出發,到常德二師時已過了考試時間,得等第二年再進二師。在求學期間,他得了肺結核,頭髮大把大把地掉,發燒、咳嗽,吐血,差點死去。在愛情方面,第一次追求遭受心上人斬釘截鐵的拒絕,硬是花了三年時間才總算感動了他的愛人。他革命道路更是曲折艱難:他參加革命時正是中國白色恐怖最濃的時候,他親歷了南昌起義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經歷了殘酷的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他最艱難的時候亡命山林,幾次因戰傷和敵人的追捕差點送命。在抗日戰爭中,他率領操著破槍爛鐵的五百勇士殺向日偽統治的核心區,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寇面對面展開廝殺,開始他與日寇和偽軍日夜周旋的抗戰生涯。在他的抗戰生涯中有武器落後、裝備缺乏的苦惱,有來自國民黨中央軍的干擾,有蘇中水網地形、交通發達等對敵有利對他不利的因素的制約。在解放戰爭中,粟裕面對的是數量和裝備都遠遠優於他們的國民黨軍。新中國成立後粟裕將軍本可以為國防事業再立新功,卻又受到戰傷的影響而不能工作,等舊傷好些了,到了1958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卻又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粟裕的一生可以說是崎嶇坎坷的,“船行沅水順流而下,生命之舟逆水向前”可以說是粟裕一生的真實寫照。在那個充滿矛盾鬥爭和苦難的時代,面對困難和挫折,逆境中粟裕將軍從不退縮,憑藉他的理性和信仰,依仗他過人的天賦和後天的努力,以驚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從一個士兵成長為著名的將軍。粟裕將軍生前在1984年1月的一次茶話會上說過:“共產黨人的氣概,從來都是知難而進的。”“我對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真理,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前途,對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美好未來,是滿懷必勝的信念的。”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和氣概,對於前途和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不僅是他個人的,也是共產黨人所共有的,還必將成為民族的精神財富代代傳承。
介紹吳洪浩的《粟裕戰歌》 三、《粟裕戰歌》的藝術成就
《粟裕戰歌》的藝術成就
《粟裕戰歌》不僅在思想上有其特有的價值,其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也足以讓那些關注當代詩歌的人們歡欣鼓舞。
第一,真實的敘事風格。這種真實指的是詩人對作品中主人公感情的真實和歷史畫面的真實。“我尋覓耕戰歌的旋律/我歌唱千古名將第一戰神”,這樣的句子在《粟裕戰歌》反覆出現,體現了詩人毫不掩飾對粟裕將軍出自內心的熱情和崇拜,然而在描繪粟裕將軍一生所經歷的各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事件時,卻又是那麼冷靜和客觀,從而使作者的情感和歷史畫面組合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詩人廣泛地引入了關於粟裕將軍的歷史文獻、命令、電報和詩人採風得到的各種資料,對粟裕的日常生活和命運的描繪與重大的政治和軍事行動的描繪交替進行,從而造成一種內容浩繁、人物眾多、畫面壯闊、結構宏偉的效果。在此基礎上,詩人對各種政治事件和軍事形勢作了富有詩人強烈主觀情感色彩的概括和評價。這樣在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真實情和巨大的歷史感的同時,也賦予作品以濃郁的抒情色彩,使得這部長篇巨著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一個可喜的高度。
第二,獨出心裁的藝術構思。《粟裕戰歌》的主體是粟裕將軍的征戰經歷,貫穿這一征戰的內在線索是幾千年來中國華夏文明的耕戰思想。這種耕戰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整部作品不計序詩和尾聲分為十韻,每韻反覆歌詠“我尋覓耕戰歌的旋律/我歌唱千古名將第一戰神”,將粟裕將軍作為這種思想的實踐主體,從而將他放在遼遠的大歷史背景之下,突出了粟裕將軍對華夏文明的繼承和創新,同時又加重了他在中國歷史長河裡的份量。詩人著筆既粗獷又細膩,在作品中,詩人還描寫了大量表面看來和主題沒有密切聯繫的資料,但詩人對這些資料進行精心細緻的處理,使之與作品的基本矛盾內在地、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給人以渾然有機的整體之感。
粟裕的優秀品質在作品中得到體現:身為高級將領但始終身先士卒,與廣大士兵同甘共苦,正直無私,忠於愛情和友情,性情溫和,熱情好客,謙遜善良,富有人情味。他對下屬的關心和維護,更將中國梁山好漢式的江湖義氣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粟裕將軍的形象是高大的英雄形象,他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大家庭的傑出人物,他是創立新中國的革命前輩的一個典型,他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閃耀著中國人特有的智慧的光芒。
第三,《粟裕戰歌》表現出知難而進、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主義。
粟裕的道路從開始就不是一帆風順。他外出求學先是遭到父親的反對,後來得到父親的許可,又因沅水匪患又不得不在洪江呆了個把月的時間才得以出發,到常德二師時已過了考試時間,得等第二年再進二師。在求學期間,他得了肺結核,頭髮大把大把地掉,發燒、咳嗽,吐血,差點死去。在愛情方面,第一次追求遭受心上人斬釘截鐵的拒絕,硬是花了三年時間才總算感動了他的愛人。他革命道路更是曲折艱難:他參加革命時正是中國白色恐怖最濃的時候,他親歷了南昌起義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失敗,經歷了殘酷的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他最艱難的時候亡命山林,幾次因戰傷和敵人的追捕差點送命。在抗日戰爭中,他率領操著破槍爛鐵的五百勇士殺向日偽統治的核心區,與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寇面對面展開廝殺,開始他與日寇和偽軍日夜周旋的抗戰生涯。在他的抗戰生涯中有武器落後、裝備缺乏的苦惱,有來自國民黨中央軍的干擾,有蘇中水網地形、交通發達等對敵有利對他不利的因素的制約。在解放戰爭中,粟裕面對的是數量和裝備都遠遠優於他們的國民黨軍。新中國成立後粟裕將軍本可以為國防事業再立新功,卻又受到戰傷的影響而不能工作,等舊傷好些了,到了1958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卻又受到錯誤的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
粟裕的一生可以說是崎嶇坎坷的,“船行沅水順流而下,生命之舟逆水向前”可以說是粟裕一生的真實寫照。在那個充滿矛盾鬥爭和苦難的時代,面對困難和挫折,逆境中粟裕將軍從不退縮,憑藉他的理性和信仰,依仗他過人的天賦和後天的努力,以驚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從一個士兵成長為著名的將軍。粟裕將軍生前在1984年1月的一次茶話會上說過:“共產黨人的氣概,從來都是知難而進的。”“我對於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真理,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光輝前途,對於共產主義事業的美好未來,是滿懷必勝的信念的。”這種迎難而上的精神和氣概,對於前途和未來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不僅是他個人的,也是共產黨人所共有的,還必將成為民族的精神財富代代傳承。
介紹吳洪浩的《粟裕戰歌》 三、《粟裕戰歌》的藝術成就
《粟裕戰歌》的藝術成就
《粟裕戰歌》不僅在思想上有其特有的價值,其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也足以讓那些關注當代詩歌的人們歡欣鼓舞。
第一,真實的敘事風格。這種真實指的是詩人對作品中主人公感情的真實和歷史畫面的真實。“我尋覓耕戰歌的旋律/我歌唱千古名將第一戰神”,這樣的句子在《粟裕戰歌》反覆出現,體現了詩人毫不掩飾對粟裕將軍出自內心的熱情和崇拜,然而在描繪粟裕將軍一生所經歷的各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事件時,卻又是那麼冷靜和客觀,從而使作者的情感和歷史畫面組合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詩人廣泛地引入了關於粟裕將軍的歷史文獻、命令、電報和詩人採風得到的各種資料,對粟裕的日常生活和命運的描繪與重大的政治和軍事行動的描繪交替進行,從而造成一種內容浩繁、人物眾多、畫面壯闊、結構宏偉的效果。在此基礎上,詩人對各種政治事件和軍事形勢作了富有詩人強烈主觀情感色彩的概括和評價。這樣在賦予作品以深刻的真實情和巨大的歷史感的同時,也賦予作品以濃郁的抒情色彩,使得這部長篇巨著的藝術感染力達到一個可喜的高度。
第二,獨出心裁的藝術構思。《粟裕戰歌》的主體是粟裕將軍的征戰經歷,貫穿這一征戰的內在線索是幾千年來中國華夏文明的耕戰思想。這種耕戰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現為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整部作品不計序詩和尾聲分為十韻,每韻反覆歌詠“我尋覓耕戰歌的旋律/我歌唱千古名將第一戰神”,將粟裕將軍作為這種思想的實踐主體,從而將他放在遼遠的大歷史背景之下,突出了粟裕將軍對華夏文明的繼承和創新,同時又加重了他在中國歷史長河裡的份量。詩人著筆既粗獷又細膩,在作品中,詩人還描寫了大量表面看來和主題沒有密切聯繫的資料,但詩人對這些資料進行精心細緻的處理,使之與作品的基本矛盾內在地、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給人以渾然有機的整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