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頁
在大明朝,一個知縣的政績好與壞,取決於許多因素,只是,最重要的因素還是夏秋兩季的征糧行動,若是能按時徵收完這兩季賦稅,那麼,他的考績至少也能達到一個中等,如果不能按時完成征糧的任務,就算他把整個縣境治理得太太平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吏部官員的考察簿中,他也只能當得一個下等的評語。
李長全之所以在聊城活動。鼓動上級官員到范縣去考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新任知縣楊瀾這一季地秋糧徵收任務並不能順利完成,多半會搞得一團糟,如此,有一個上級官員在一旁親眼目睹這種狀況。比他日後打多少小報告都要強。
李長全為什麼堅信楊瀾無法順利完成秋糧的徵收任務
自然是有著他的理由的。
在縣衙的會議上,當李長全得知楊瀾要將范縣實施了許多年的包稅制度改變時,他幾乎要站起來拍掌稱快了。
包稅制度之所以能夠施行這麼久,自然是有著其深厚地歷史背景和原因的。
當然。李長全也承認包稅制度有一些不足之處。某些承包了徵稅任務地大戶人家為了減輕自家地賦稅任務。想方設法地將自家地賦稅任務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這無疑加深了那些平民百姓地負擔;有些承包了收稅任務地胥吏為了撈錢。不顧底下那些百姓地死活。肆意加重百姓們地賦稅……
然而。像以上地那些黑心胥吏。為富不仁地大戶人家終究是少數。那些承包收稅任務地大戶人家或者胥吏他們和自家負責地收稅區域都有著千絲萬縷地關係。基本上都是本鄉本土地人氏。要不就共同擁有一個祠堂。在大明朝。鄉土和宗族關係在百姓們心中極其地重要。正因為有著這樣那樣地親戚關係。那些包稅人在這樣地情況下。除了極少數鑽在錢眼裡地人之外。基本上做不出太過分地事情來。
當楊瀾在會議上決定改變包稅制度。重新將收稅地任務收歸縣衙之後。李長全自然是笑著贊成地。之所以笑。其實想看地是楊瀾地笑話。
對縣衙負責收稅地這些胥吏和衙役來說。城外地那些農戶和他們沒有半毛錢地關係。那些人活得好與不好。他們根本就不在乎。雖然。在會議上。楊瀾再三警告那些胥吏和衙役。不准他們以權謀私。然而。在利益地驅動下。那些胥吏和衙役真地會把他地警告放在心裡了麼?李長全並不這樣認為。
何況。縣衙六房中主事地都是李長全地人。他只要丟一個眼色過去。那些傢伙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了。
雖然是狀元郎。畢竟還是年輕氣盛啊!
如果對縣衙地工作程序不熟悉,初來乍到,正該蕭規曹循才是啊!初掌權柄,便大肆改革,說起來,這應該是年歲不大,不夠成熟的關係吧?
綜上所述,在李長全看來,楊瀾改革地稅收制度最終只能激起一片民憤,要想順順利利地完成秋糧入庫的任務,根本就沒有什麼可能。
由於李長全不是科舉出身,所以,府衙那些循科舉征途出身地官員多少有些看不起他,不過,他們雖然看不起李長全這個人,卻不會看不起李長全供奉的那些黃白之物。
李家在范縣也算頭一號大族,家大業大,為了讓李長全在縣丞這個位置上坐得穩當,必要地打點自然必不可少,在東昌府府衙,李家還是有著一些關係的,這次,李長全在府衙活動,想讓某個官員前往范縣視察范縣的秋糧徵收任務,便用到了這樣的關係。
在聊城活動一段時間後,李長全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昨日,在一家酒樓上,府衙的一個七品推官明確地告訴他,將在三日後前往范縣視察工作。
就在李長全興奮不已之時,他收到了范縣出現變故的消息,究竟發生了什麼變故,那個帶信的人又說不清楚,只是說大事不好,吳正生等人希望他能儘快回范縣主持大局。
究竟會有什麼變故呢?
一晚上,聽著河面的雨聲,李長全都在尋思這個問題,當天亮船隻停靠在范縣的碼頭上時,他便頂著一雙熊貓眼上了岸。
早就有轎子停在了碼頭上,李長全上了轎子,轎夫齊齊地喝了一聲,抬起轎子飛快地奔了起來。
坐在轎子中,李長全朦朦朧朧地打了個盹,當這個盹打完之後,轎子便停了下來。
“老爺,到了!”
隨身小廝在轎子外恭恭敬敬地說道。
“下了雨。地上有點髒,老爺,請小心!”
李長全費力地抬起屁股,掀開轎門門帘,喘息著鑽出轎門。
他抬起頭望了一會頭頂地天空,雨已經停了下來。天空的顏色青翠中透著蒼白,李長全嘆了一口長氣,這雨怎麼就停下來了?若是一直下該多好,一直下到秋糧入庫的限定時間該多好?
“老爺,吳大人,李大人,游大人在中廳已經候了一段時間了,老爺,是不是更衣梳洗一番出來會客?”
管家迎了上來,一邊迎著李長全入府。一邊小聲地說道。
“這麼早?”
“聽說老爺今早回府,吳大人他們天剛亮便過府拜訪來
李長全沉吟了片刻,對管家說道。
“不用更衣梳洗了,你快點帶我去見他們!”
“是,老爺!”
在管家的帶領下,李長全來到了中廳,廳堂上,吳正生,李平。遊子和三人正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低著頭來回走動,瞧見李長全進來,三人忙迎了上來。
李長全之所以在聊城活動。鼓動上級官員到范縣去考察,是因為他非常清楚,新任知縣楊瀾這一季地秋糧徵收任務並不能順利完成,多半會搞得一團糟,如此,有一個上級官員在一旁親眼目睹這種狀況。比他日後打多少小報告都要強。
李長全為什麼堅信楊瀾無法順利完成秋糧的徵收任務
自然是有著他的理由的。
在縣衙的會議上,當李長全得知楊瀾要將范縣實施了許多年的包稅制度改變時,他幾乎要站起來拍掌稱快了。
包稅制度之所以能夠施行這麼久,自然是有著其深厚地歷史背景和原因的。
當然。李長全也承認包稅制度有一些不足之處。某些承包了徵稅任務地大戶人家為了減輕自家地賦稅任務。想方設法地將自家地賦稅任務轉移到了其他人身上。這無疑加深了那些平民百姓地負擔;有些承包了收稅任務地胥吏為了撈錢。不顧底下那些百姓地死活。肆意加重百姓們地賦稅……
然而。像以上地那些黑心胥吏。為富不仁地大戶人家終究是少數。那些承包收稅任務地大戶人家或者胥吏他們和自家負責地收稅區域都有著千絲萬縷地關係。基本上都是本鄉本土地人氏。要不就共同擁有一個祠堂。在大明朝。鄉土和宗族關係在百姓們心中極其地重要。正因為有著這樣那樣地親戚關係。那些包稅人在這樣地情況下。除了極少數鑽在錢眼裡地人之外。基本上做不出太過分地事情來。
當楊瀾在會議上決定改變包稅制度。重新將收稅地任務收歸縣衙之後。李長全自然是笑著贊成地。之所以笑。其實想看地是楊瀾地笑話。
對縣衙負責收稅地這些胥吏和衙役來說。城外地那些農戶和他們沒有半毛錢地關係。那些人活得好與不好。他們根本就不在乎。雖然。在會議上。楊瀾再三警告那些胥吏和衙役。不准他們以權謀私。然而。在利益地驅動下。那些胥吏和衙役真地會把他地警告放在心裡了麼?李長全並不這樣認為。
何況。縣衙六房中主事地都是李長全地人。他只要丟一個眼色過去。那些傢伙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了。
雖然是狀元郎。畢竟還是年輕氣盛啊!
如果對縣衙地工作程序不熟悉,初來乍到,正該蕭規曹循才是啊!初掌權柄,便大肆改革,說起來,這應該是年歲不大,不夠成熟的關係吧?
綜上所述,在李長全看來,楊瀾改革地稅收制度最終只能激起一片民憤,要想順順利利地完成秋糧入庫的任務,根本就沒有什麼可能。
由於李長全不是科舉出身,所以,府衙那些循科舉征途出身地官員多少有些看不起他,不過,他們雖然看不起李長全這個人,卻不會看不起李長全供奉的那些黃白之物。
李家在范縣也算頭一號大族,家大業大,為了讓李長全在縣丞這個位置上坐得穩當,必要地打點自然必不可少,在東昌府府衙,李家還是有著一些關係的,這次,李長全在府衙活動,想讓某個官員前往范縣視察范縣的秋糧徵收任務,便用到了這樣的關係。
在聊城活動一段時間後,李長全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昨日,在一家酒樓上,府衙的一個七品推官明確地告訴他,將在三日後前往范縣視察工作。
就在李長全興奮不已之時,他收到了范縣出現變故的消息,究竟發生了什麼變故,那個帶信的人又說不清楚,只是說大事不好,吳正生等人希望他能儘快回范縣主持大局。
究竟會有什麼變故呢?
一晚上,聽著河面的雨聲,李長全都在尋思這個問題,當天亮船隻停靠在范縣的碼頭上時,他便頂著一雙熊貓眼上了岸。
早就有轎子停在了碼頭上,李長全上了轎子,轎夫齊齊地喝了一聲,抬起轎子飛快地奔了起來。
坐在轎子中,李長全朦朦朧朧地打了個盹,當這個盹打完之後,轎子便停了下來。
“老爺,到了!”
隨身小廝在轎子外恭恭敬敬地說道。
“下了雨。地上有點髒,老爺,請小心!”
李長全費力地抬起屁股,掀開轎門門帘,喘息著鑽出轎門。
他抬起頭望了一會頭頂地天空,雨已經停了下來。天空的顏色青翠中透著蒼白,李長全嘆了一口長氣,這雨怎麼就停下來了?若是一直下該多好,一直下到秋糧入庫的限定時間該多好?
“老爺,吳大人,李大人,游大人在中廳已經候了一段時間了,老爺,是不是更衣梳洗一番出來會客?”
管家迎了上來,一邊迎著李長全入府。一邊小聲地說道。
“這麼早?”
“聽說老爺今早回府,吳大人他們天剛亮便過府拜訪來
李長全沉吟了片刻,對管家說道。
“不用更衣梳洗了,你快點帶我去見他們!”
“是,老爺!”
在管家的帶領下,李長全來到了中廳,廳堂上,吳正生,李平。遊子和三人正像熱鍋上的螞蟻一般在低著頭來回走動,瞧見李長全進來,三人忙迎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