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一眾西路討伐軍逼近石頭城時就打算作一次決定性戰役,但陶侃認為蘇峻兵強難以爭鋒,打算行持久戰並以智謀擊敗他。後因多次交戰都無大成果,更築白石壘固守,由庾亮領二千守軍據守。不久蘇峻以萬人來攻,但都不能攻破。陶侃於是命郗鑒和郭默還駐京口,建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分散蘇峻軍力。祖約則派遺祖渙和桓撫攻打在馬頭山的桓宣,毛寶領兵救援並成功擊敗對手,令桓宣解困並投歸溫嶠。及後毛寶又於東關與祖約作戰,攻破合肥戍。

  此時,祖約諸將暗中勾結後趙,作為內應。後趙於是派石聰和石堪渡過淮河進攻祖約守的壽春。祖約被後趙軍擊敗,逃奔歷陽,而趙軍則虜脅壽春二萬多戶人北歸。蘇峻心腹路永、匡術和賈寧知道祖約兵敗後都感到害怕,於是勸蘇峻盡誅大臣,改立腹心。但蘇峻敬重王導,不肯接受。路永等因而對蘇峻離心,反令王導有機可乘,派參軍袁耽誘使路永歸順。王導及後試圖救出成帝投奔義軍,但因守備森嚴而失敗,王導於是帶二子與路永逃到白石。

  討伐軍與蘇峻軍相持不下,而蘇峻分遣諸將四出攻掠,令群情恐懼。但溫嶠始終無法擊潰蘇峻軍,反倒兵糧食盡,唯有向陶侃借糧。但此舉令陶侃十分不滿,更聲言要退回荊州。溫嶠便以漢光武帝在昆陽之戰和曹操於官渡之戰中以寡敵眾作例子,認為都是因義而勝。又說蘇峻因小勝而驕,一次挑戰就可一鼓而擒之。又稱如今猶如騎虎,不能中途下來,若陶侃逆眾意返回荊州,人們會失望喪氣,以至兵敗,那不義之名就會在陶侃身上。後毛寶亦勸陶侃留下,更以奪敵糧為約,若失敗陶侃才走。陶侃於是分糧給溫嶠。毛寶最終成功燒毀蘇峻在句容和湖孰的積糧,令蘇峻軍缺糧,亦解決了陶侃離開的危機。

  這下,蘇峻和祖約肯定是沒有跑了,那麼,蘇峻和祖約兩個人最後的下場是如何呢?

  請看下一講:皇帝的志氣

  22.皇帝的志氣

  更新時間2016-4-29 18:27:27 字數:2369

  我們在講述完成蘇峻之亂的主體部分之後,要看一看兩個人的最終下場。雖然是震撼朝野的大決戰,但是也給庾亮和王導的實力配比畫了一個標準。因為這一戰王導的實力有所衰落,庾亮上台了。

  陶侃的壓力緩解後不久,蘇峻派韓晃和張健攻郭默守的大業壘,當時大業壘正缺水,人都被逼飲用糞水。面對如此困境,郭默畏懼而偷偷出走,只留兵守衛。在京口的郗鑒軍聽聞作為京口屏障的大業壘被攻打都很驚慌,郗鑒則力排退守廣陵的意見。同時陶侃正打算營救大業壘,但長史殷羨認為陶侃的水軍不孰悉步戰,一旦營救失敗就會令討伐軍陷於劣勢,反建議陶侃直接攻擊石頭城,讓韓晃等自動退還以援救石頭城。陶侃聽從並率水軍向石頭進攻,庾亮、溫嶠和趙胤亦領一萬步兵由白石南上,向蘇峻軍挑戰。蘇峻領八千人抵抗,又派兒子蘇碩和匡孝進逼趙胤並擊敗他。蘇峻****後在醉意間見趙胤撤走,說:「孝能破賊,我更不如邪!」於是留下部眾,自領數騎向北突圍,但不成功。在回白木陂途中馬匹停滯前,被陶侃部將彭世和李千等以矛投擲,於是墜馬被殺。蘇峻死後討伐軍軍心大振,而蘇峻軍潰散,任讓於是立蘇逸為主,閉城自守。韓晃則取石頭,管商和弘徽攻庱亭壘,但被擊敗,管商向庾亮投降。

  溫嶠於蘇峻死後設立行台,命全國二千石以下故吏到台。

  329年(咸和四年)正月,陸曄和尚書左僕射陸玩遊說匡術以苑城歸附,匡術答應,附侃於是命毛寶和鄧岳守城。而右衛將軍劉超和侍中鍾雅則與建康令管斾等密謀帶晉成帝投奔西軍,但計謀敗露,蘇逸於是派任讓領兵入宮收捕劉超和鍾雅。此時成帝抱著二人哭著說:「還我侍中、右衛!」但任讓還是帶走並殺害二人。

  趙胤在另一方面派甘苗攻擊在歷陽的祖約,祖約於是乘夜帶左右數百人北逃到後趙,而牽騰及後便開城門投降。

  二月,討伐軍進攻石頭城,建成長史滕含大敗蘇逸,蘇碩則領數百驍勇渡過秦淮河與討伐軍作戰,但被溫嶠所殺。韓晃等怕,打算投奔曲阿的張健,但因門狹而令人們不能衝出,更加變成人踏人,死者上萬計。蘇逸在戰後領一萬多人經延陵湖入吳興,在溧陽被王允之擊敗被捕,後被殺。滕含部將曹據在攻破石頭城後抱成帝上溫嶠的船,讓群臣朝見。同時殺投靠蘇峻的西陽王司馬羕、彭城王司馬雄等人,亦殺任讓。

  在曲阿的張健疑弘徽有貮心,將他殺死,自己亦帶領水軍到吳興,並與王允之交戰,被擊破。張健隨後與韓晃、馬雄等向故鄣前進,郗鑑於是派參軍李閎追擊,兩軍在平陵山相遇,李閎擊敗並斬殺眾人。蘇峻之亂至此正式完結。

  蘇峻及其黨眾在攻陷建康後大肆破壞宮殿,至宮闕毀壞,亂事結束後以建平園為宮,且物價飛漲。於是引起遷都的爭議,如溫嶠請求遷都豫章,三吳豪族則請遷會稽。最終由王導以「建康王者之宅」和「宜鎮之以靜,群情自安」決定不遷都,轉而重建建康秩序和安定大亂過後的國家。庾亮因執意徵召蘇峻而導致叛亂發生,在平定後引咎自願出鎮,而王導則留在朝中輔政。王、庾兩大士族的矛盾因而增加,庾亮及後更曾打算起兵廢掉王導,只因郗鑒反對而免卻了一場士族鬥爭而生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