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南遷的民族之中最大的還是匈奴,這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在之前的秦漢歷史之中我曾經就講過這個問題,戰國時代、秦朝時代、漢朝時代都打擊過匈奴。這個最強大的民族經過這三個時代的打擊,慢慢的分裂成了兩部分。北匈奴距離中央政府較遠,後來向西遷移。南匈奴直接內遷了,而且力量越變越大,戰鬥力越來越足。從三國時期,曹操就採取措施將他們單獨的管理。曹操採取的措施比較恰當,他將南匈奴分為五個部分:左、右、南、北、中。
左部是一個中心,而且南匈奴裡面有一個中心人物,名叫劉豹。他感覺在漢朝的時候,都實行和親政策,所以匈奴應該是漢朝人的外甥,也就是說匈奴已經走向了漢化。劉豹的兒子劉淵從小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名義上是匈奴人,實際上是漢人。
劉淵是一個文武雙全、能力出眾的人,當時就不斷地有人舉薦劉淵到朝廷裡面任職,但是司馬家族和一些狹隘的官員卻多次阻斷了劉淵施展才華的道路,劉淵對朝廷心灰意冷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淵離開了京城,來到鄴城負責監督匈奴五部的事宜,並成為匈奴五部公認的首領。
然而司馬氏家族卻百般的限制劉淵,不准他離開鄴城半步。但是不久一支少數民族(不是匈奴)前來騷擾鄴城的治安,結果劉淵藉口調集匈奴軍隊前來支援,出了鄴城。就在出鄴城之後,劉淵回到了離石,組織旗號,另立中央,定國號為“漢”,這一年是304年,也就是晉朝滅亡之前的第十二年,而且這個時候是一個契機,因為八王之亂還在打著。司馬衷的叔公們、叔叔們、堂兄弟們全都掐起來了。
劉淵建立了漢政權,表明他是漢朝的繼承人,這一次滅亡晉朝,是為了收回220年所丟失的權力和國家。劉淵很有計謀,他對匈奴人稱自己是單于,對漢族人稱漢王(因為畢竟沒有滅亡晉朝,所以不能稱皇帝)。
就這樣,一個對立王朝建立在了晉朝的土地上面,十二年之後,晉王朝最終被滅亡。
請看下一講:永嘉變亂
15.永嘉變亂
更新時間2016-4-25 19:14:42 字數:1851
當劉淵另立政權之後,他心中還存在有一種“義氣”的成分,因為他畢竟也知道晉王朝的人也是中原的一分子,他雖然在二十天之內聚集了五萬軍隊,但是如果按照忠義的道理來講,這也說不過去啊。
劉淵這樣想著,旁邊的謀士之中有一個人名叫劉宣,他說道:“漢人對待我們如奴隸一樣,我們好不容易出來了,也就不要再回去,要造反就要造反的徹底,不如您直接稱皇帝,這樣的話更有號召力。”
劉淵也知道這件事情必須要做到底,所以在稱王四年以後,他稱帝了。而且這個皇帝稱的非常及時,他不僅幫助了自己,而且還幫助了司馬越全身而退。劉元再撐地之後便出了許多自己原創的故事,這些故事無外乎杜撰一些先王的事跡,沒什麼可以說的。
對於當時的晉朝,也有了一點迴光返照的景象。司馬熾有了自己的主見,慢慢的架空了司馬越。而在司馬越被架空的同時,一股恐懼感襲上了這位東海王的心頭。所以他假借北方匈奴首領劉淵的僭越之事,出了朝廷。在311年由於害怕和擔憂,一病不起,最終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劉淵起兵之後,首先活動在山西一帶,打敗了司馬騰。後來有人建議總在一個地方用兵意義並不是很大,應該占領長安,把長安作為“漢朝”的都城。然後以皇帝的名義攻打洛陽,這樣的話,必然可以全勝。
劉淵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於是將漢政權的國都遷到了平陽。然後指揮軍隊出擊,不過這一次還有一支來自河北的軍隊前來攻打洛陽,晉王朝馬上就要陷落了。
究竟這個時候的“中興之主”司馬熾在幹什麼呢?這還得從司馬越出走開始說起。在司馬越假託去討伐劉淵的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309年,司馬越又一次的回到了朝廷上面,這一次他發現自己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弱了,所以打算搏一搏的他辦了兩件大事情,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削弱司馬熾的權利;第二件事就是要給這位皇帝立點規矩。他以為這個時候的皇帝會像司馬衷那樣好擺弄,但是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反覆無常,雖然他想取而代之,卻無奈自己的祖上不是司馬懿的一系子孫。
這就讓司馬熾看準了弱點,因為司馬熾要比司馬衷厲害,他認為不趕走司馬越,自己就掌握不了政權,而趕走司馬越不用自己動手就可以辦到。所以司馬熾選擇了荀唏,這個人能征善戰,而且才能不下於司馬越。
司馬熾委任荀唏為東方各州的軍事主管。司馬越有些不高興,想要把荀唏貶謫到青州做一個刺史。就這樣司馬熾不僅讓各方反對司馬越的力量大集結,而且成功的在朝內外安置了眼線。司馬越的敗局已定。
再看匈奴建立的漢政權,這個時候也出了事情,310年,做了兩年皇帝的劉淵最後還是沒有攻陷洛陽,在劉淵死後,太子劉和即位,但是他的身邊總有人在挑撥他和弟弟劉聰的關係,這充分體現了劉和的能力差和耳根子軟。相比與劉和而言,劉聰就很不同了,他掌握著漢族的先進力量,而且反過來就把劉和殺了。就這樣劉聰做了皇帝,後來的歷史上面,我們看到劉聰果真率領匈奴部隊孤立了洛陽城。
左部是一個中心,而且南匈奴裡面有一個中心人物,名叫劉豹。他感覺在漢朝的時候,都實行和親政策,所以匈奴應該是漢朝人的外甥,也就是說匈奴已經走向了漢化。劉豹的兒子劉淵從小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名義上是匈奴人,實際上是漢人。
劉淵是一個文武雙全、能力出眾的人,當時就不斷地有人舉薦劉淵到朝廷裡面任職,但是司馬家族和一些狹隘的官員卻多次阻斷了劉淵施展才華的道路,劉淵對朝廷心灰意冷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淵離開了京城,來到鄴城負責監督匈奴五部的事宜,並成為匈奴五部公認的首領。
然而司馬氏家族卻百般的限制劉淵,不准他離開鄴城半步。但是不久一支少數民族(不是匈奴)前來騷擾鄴城的治安,結果劉淵藉口調集匈奴軍隊前來支援,出了鄴城。就在出鄴城之後,劉淵回到了離石,組織旗號,另立中央,定國號為“漢”,這一年是304年,也就是晉朝滅亡之前的第十二年,而且這個時候是一個契機,因為八王之亂還在打著。司馬衷的叔公們、叔叔們、堂兄弟們全都掐起來了。
劉淵建立了漢政權,表明他是漢朝的繼承人,這一次滅亡晉朝,是為了收回220年所丟失的權力和國家。劉淵很有計謀,他對匈奴人稱自己是單于,對漢族人稱漢王(因為畢竟沒有滅亡晉朝,所以不能稱皇帝)。
就這樣,一個對立王朝建立在了晉朝的土地上面,十二年之後,晉王朝最終被滅亡。
請看下一講:永嘉變亂
15.永嘉變亂
更新時間2016-4-25 19:14:42 字數:1851
當劉淵另立政權之後,他心中還存在有一種“義氣”的成分,因為他畢竟也知道晉王朝的人也是中原的一分子,他雖然在二十天之內聚集了五萬軍隊,但是如果按照忠義的道理來講,這也說不過去啊。
劉淵這樣想著,旁邊的謀士之中有一個人名叫劉宣,他說道:“漢人對待我們如奴隸一樣,我們好不容易出來了,也就不要再回去,要造反就要造反的徹底,不如您直接稱皇帝,這樣的話更有號召力。”
劉淵也知道這件事情必須要做到底,所以在稱王四年以後,他稱帝了。而且這個皇帝稱的非常及時,他不僅幫助了自己,而且還幫助了司馬越全身而退。劉元再撐地之後便出了許多自己原創的故事,這些故事無外乎杜撰一些先王的事跡,沒什麼可以說的。
對於當時的晉朝,也有了一點迴光返照的景象。司馬熾有了自己的主見,慢慢的架空了司馬越。而在司馬越被架空的同時,一股恐懼感襲上了這位東海王的心頭。所以他假借北方匈奴首領劉淵的僭越之事,出了朝廷。在311年由於害怕和擔憂,一病不起,最終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劉淵起兵之後,首先活動在山西一帶,打敗了司馬騰。後來有人建議總在一個地方用兵意義並不是很大,應該占領長安,把長安作為“漢朝”的都城。然後以皇帝的名義攻打洛陽,這樣的話,必然可以全勝。
劉淵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於是將漢政權的國都遷到了平陽。然後指揮軍隊出擊,不過這一次還有一支來自河北的軍隊前來攻打洛陽,晉王朝馬上就要陷落了。
究竟這個時候的“中興之主”司馬熾在幹什麼呢?這還得從司馬越出走開始說起。在司馬越假託去討伐劉淵的一年之後,也就是公元309年,司馬越又一次的回到了朝廷上面,這一次他發現自己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弱了,所以打算搏一搏的他辦了兩件大事情,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削弱司馬熾的權利;第二件事就是要給這位皇帝立點規矩。他以為這個時候的皇帝會像司馬衷那樣好擺弄,但是他的性格是如此的反覆無常,雖然他想取而代之,卻無奈自己的祖上不是司馬懿的一系子孫。
這就讓司馬熾看準了弱點,因為司馬熾要比司馬衷厲害,他認為不趕走司馬越,自己就掌握不了政權,而趕走司馬越不用自己動手就可以辦到。所以司馬熾選擇了荀唏,這個人能征善戰,而且才能不下於司馬越。
司馬熾委任荀唏為東方各州的軍事主管。司馬越有些不高興,想要把荀唏貶謫到青州做一個刺史。就這樣司馬熾不僅讓各方反對司馬越的力量大集結,而且成功的在朝內外安置了眼線。司馬越的敗局已定。
再看匈奴建立的漢政權,這個時候也出了事情,310年,做了兩年皇帝的劉淵最後還是沒有攻陷洛陽,在劉淵死後,太子劉和即位,但是他的身邊總有人在挑撥他和弟弟劉聰的關係,這充分體現了劉和的能力差和耳根子軟。相比與劉和而言,劉聰就很不同了,他掌握著漢族的先進力量,而且反過來就把劉和殺了。就這樣劉聰做了皇帝,後來的歷史上面,我們看到劉聰果真率領匈奴部隊孤立了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