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頁
艦船或飛機上,用以測量相對已知電台的方位角來定位的儀器。
使用測向儀一般不超過100 海里,因而不適於中遠程和高精度導航的需要。
衛星導航系統是利用衛星等專用設備,接收、測量其相對於導航衛星的位置
參數,獲得艦艇地理坐標來引導艦艇航行的設備。衛星導航的優點是:可全天候、
全球性覆蓋定位,精度高,可達幾十米,十幾米,且陸、海、空軍各種裝備均可
攜載和使用;性能可靠,操作簡單,抗干擾力強,生存力好。
綜合導航系統是把艦艇上各種導航設備組合成一個大系統,進行組合式導航,
它主要有互補式綜合導航系統、重複式綜合導航系統、天文一慣性導航系統、慣
性奧米加- 衛星綜合導航系統等。綜合導航的主要特點是各種系統可取長補短,
使總精度大大提高,並使功能有所擴展。
什麼是電子戰?
電子戰又稱為電子對抗、無線電電子對抗或無線電電子鬥爭,它是敵對雙方
利用電子設備或器材進行的電子鬥爭。電子戰主要包括三個人面的內容:對敵方
電子設備的性能參數及位置等進行偵測,為作戰行動提供有關的情報,並為干擾、
欺騙及電子防護提供依據;採用干擾或欺騙等手段,使電子設備降低性能或無法
工作,甚至得到錯誤信息,造成判斷失誤;在敵方實施上述干擾措施時,採取一
切必要手段以保證己方電子設備正常發揮效能。
電子戰的上述三個重要方面通常稱為:電子偵察或電子支援措施,電子干擾
或電子對抗,電子反偵察、反干擾或反電子對抗措施。
電子偵察主要通過平時和戰時進行,一般可分為戰術偵察和戰略偵察兩類。
前者主要利用電子設備查明對方電子設備的技術性能,如工作體制、頻率、脈衝
寬度、重複頻率及功率等,主要為採取對策和實施干擾提供戰術和
----------------------- 頁面132-----------------------
技術依據;後者主要是利用電子設備查明對方電子設備的類型、數量、配置、
部署和變動情況,以獲取有關軍事情報,為制定作戰預案和實施攻擊提供決策參
考。電子偵察主要有雷達偵察、通信偵察、光電偵察和水聲偵察等,主要設備有
:地面電子偵察站、遠洋電子偵察船、偵察飛機、偵察衛星和投擲式偵察設備等。
▲美軍F-4G“野鼬鼠”飛機裝備了較完善的電子戰系統,機頭雷達罩下的AN/APR-38
電子戰系統天線及接近進氣口的AN/ALQ-131電子戰吊艙是新近裝備部隊的電子戰
設備電子干擾包括雷達干擾、通信干擾、光電干擾、水聲干擾等多種形式,通常
可分為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兩種形式。在有源干擾方面,實施雷達干擾時主要使
用壓制性雜波干擾和欺騙性回答干擾方式,實施通信干擾、光電干擾和水聲干擾
時同樣也是利用這兩種方式。在無源干擾方面,實施雷達干擾時,一般採用鋁箔
條、銀化尼龍絲、鋁化玻璃絲和偶極子箔條等無源干擾物,以及金屬角反射器、
浮標、反射體火箭和龍伯透鏡等偽裝物;實施光電干擾時主要使用光波吸收塗料、
金屬箔條、角反射器、煙霧、氣懸體、懸浮體干擾物和偽裝等;實施水聲干擾時,
主要使用吸聲徐層、氣泡幕、氣幕彈、潛艇模擬器和假目標等。
實施電子戰的主要裝備有:用於戰役級進攻型電子戰的主要有專用電子戰飛
機;用於防護型電子戰的主要有機載、艦載、車載和地面裝備的自衛式電子戰裝
備;用於摧毀敵電子裝備的硬殺傷武器主要有反輻射飛彈等。
電子戰裝備是怎樣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
電子戰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世紀初至二次大戰結束之
前,此間電子戰鬥爭的核心是針對早期的無線電通信、導航和典型的脈衝雷達,
發展了電子偵察、噪聲干擾及消極干擾設備,奠定了電子戰的基本門類。
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巡洋艦就對日本艦艇施放無線電通信干擾;1940年
8 月,英國對來襲的德國轟炸機首次使用雜波干擾和欺騙干擾,使德機無法進入
預定空域,誤將炸彈投入大海,甚至誤降英軍機場;1942年6 月,由於美軍破譯
日軍無線電通信內容,使日軍4 艘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沉人大海;1943年7 月24
日,英軍飛機夜襲漢堡,首次對防空雷達施放消極干擾箔條,使雷達無法瞄準目
標,結果參戰飛機800 架,僅損12架,戰損率由6 %降至1.6 %;1944年6 月至
7 月的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英法聯軍用多艘小船裝載無線電干擾器材模擬大型艦
艇雷達回波,用飛機在船隊上空拋撒干擾物模擬大批護航飛機,從而使德軍上當
受騙,聯軍順利航渡、換乘和登陸,2127艘艦船僅損失6 艘。
第二階段是戰後至70年代初,此間雷達技術迅猛發展,火控雷達和各種飛彈
的廣泛應用,促使電子對抗技術全面發展。新的綜合性電子對抗系統(如反輻射
使用測向儀一般不超過100 海里,因而不適於中遠程和高精度導航的需要。
衛星導航系統是利用衛星等專用設備,接收、測量其相對於導航衛星的位置
參數,獲得艦艇地理坐標來引導艦艇航行的設備。衛星導航的優點是:可全天候、
全球性覆蓋定位,精度高,可達幾十米,十幾米,且陸、海、空軍各種裝備均可
攜載和使用;性能可靠,操作簡單,抗干擾力強,生存力好。
綜合導航系統是把艦艇上各種導航設備組合成一個大系統,進行組合式導航,
它主要有互補式綜合導航系統、重複式綜合導航系統、天文一慣性導航系統、慣
性奧米加- 衛星綜合導航系統等。綜合導航的主要特點是各種系統可取長補短,
使總精度大大提高,並使功能有所擴展。
什麼是電子戰?
電子戰又稱為電子對抗、無線電電子對抗或無線電電子鬥爭,它是敵對雙方
利用電子設備或器材進行的電子鬥爭。電子戰主要包括三個人面的內容:對敵方
電子設備的性能參數及位置等進行偵測,為作戰行動提供有關的情報,並為干擾、
欺騙及電子防護提供依據;採用干擾或欺騙等手段,使電子設備降低性能或無法
工作,甚至得到錯誤信息,造成判斷失誤;在敵方實施上述干擾措施時,採取一
切必要手段以保證己方電子設備正常發揮效能。
電子戰的上述三個重要方面通常稱為:電子偵察或電子支援措施,電子干擾
或電子對抗,電子反偵察、反干擾或反電子對抗措施。
電子偵察主要通過平時和戰時進行,一般可分為戰術偵察和戰略偵察兩類。
前者主要利用電子設備查明對方電子設備的技術性能,如工作體制、頻率、脈衝
寬度、重複頻率及功率等,主要為採取對策和實施干擾提供戰術和
----------------------- 頁面132-----------------------
技術依據;後者主要是利用電子設備查明對方電子設備的類型、數量、配置、
部署和變動情況,以獲取有關軍事情報,為制定作戰預案和實施攻擊提供決策參
考。電子偵察主要有雷達偵察、通信偵察、光電偵察和水聲偵察等,主要設備有
:地面電子偵察站、遠洋電子偵察船、偵察飛機、偵察衛星和投擲式偵察設備等。
▲美軍F-4G“野鼬鼠”飛機裝備了較完善的電子戰系統,機頭雷達罩下的AN/APR-38
電子戰系統天線及接近進氣口的AN/ALQ-131電子戰吊艙是新近裝備部隊的電子戰
設備電子干擾包括雷達干擾、通信干擾、光電干擾、水聲干擾等多種形式,通常
可分為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兩種形式。在有源干擾方面,實施雷達干擾時主要使
用壓制性雜波干擾和欺騙性回答干擾方式,實施通信干擾、光電干擾和水聲干擾
時同樣也是利用這兩種方式。在無源干擾方面,實施雷達干擾時,一般採用鋁箔
條、銀化尼龍絲、鋁化玻璃絲和偶極子箔條等無源干擾物,以及金屬角反射器、
浮標、反射體火箭和龍伯透鏡等偽裝物;實施光電干擾時主要使用光波吸收塗料、
金屬箔條、角反射器、煙霧、氣懸體、懸浮體干擾物和偽裝等;實施水聲干擾時,
主要使用吸聲徐層、氣泡幕、氣幕彈、潛艇模擬器和假目標等。
實施電子戰的主要裝備有:用於戰役級進攻型電子戰的主要有專用電子戰飛
機;用於防護型電子戰的主要有機載、艦載、車載和地面裝備的自衛式電子戰裝
備;用於摧毀敵電子裝備的硬殺傷武器主要有反輻射飛彈等。
電子戰裝備是怎樣在戰爭中發展起來的?
電子戰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世紀初至二次大戰結束之
前,此間電子戰鬥爭的核心是針對早期的無線電通信、導航和典型的脈衝雷達,
發展了電子偵察、噪聲干擾及消極干擾設備,奠定了電子戰的基本門類。
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巡洋艦就對日本艦艇施放無線電通信干擾;1940年
8 月,英國對來襲的德國轟炸機首次使用雜波干擾和欺騙干擾,使德機無法進入
預定空域,誤將炸彈投入大海,甚至誤降英軍機場;1942年6 月,由於美軍破譯
日軍無線電通信內容,使日軍4 艘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沉人大海;1943年7 月24
日,英軍飛機夜襲漢堡,首次對防空雷達施放消極干擾箔條,使雷達無法瞄準目
標,結果參戰飛機800 架,僅損12架,戰損率由6 %降至1.6 %;1944年6 月至
7 月的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英法聯軍用多艘小船裝載無線電干擾器材模擬大型艦
艇雷達回波,用飛機在船隊上空拋撒干擾物模擬大批護航飛機,從而使德軍上當
受騙,聯軍順利航渡、換乘和登陸,2127艘艦船僅損失6 艘。
第二階段是戰後至70年代初,此間雷達技術迅猛發展,火控雷達和各種飛彈
的廣泛應用,促使電子對抗技術全面發展。新的綜合性電子對抗系統(如反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