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頁
“兩河流域太富庶了,出不了好士兵。波斯高原雖然不錯,但是離這裡又遠了些。唯獨這大馬士革,南連阿拉伯地區,東通兩河流域,北望小亞細亞,西出埃及,不但有敘利亞谷地做基地,還背靠著地中海,實在是一個東西南北要衝之地,就好比華夏的洛陽。”
曾穆聽完之後,不由地向遠處的大馬士革眺望,過了一會才答道:“請父王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
第二百八十二章 - 大爭論(一)
華夏十八年秋天,在外面晃蕩了四年多的曾華終於回國了,但定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場政治紛爭,一場曾華執政以來最大的政治紛爭,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政治危機。而這場政治紛爭是由他的二子曾引起的。
華夏十六年,正當曾華率領的西征大軍在波斯高原與卑斯支大軍激戰的時候,萬里之遙的洛陽卻悄悄地流傳一種輿論:曾華入主天下已久,四方八荒的萬民都已經衷心擁護他為天下共主,而且他打下的疆域是前秦、前漢、前晉的數倍,立此萬世之功的君王居然還沒有稱帝,這是簡直太荒謬了。而且曾華身為聖教的“最後一位先知”,早就是天命所歸之人,所以要君天下稱天子,秉承天意治理天下。
更有一幫學者根據前漢班固整理編纂的《白虎通義》為依據,高舉這這本解釋此前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此前主流學者認可的神學、倫理學法典為旗幟。先宣稱“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並以此為標準,紛紛上書強烈要求曾華稱帝。
這幫學者更是將《白虎通義》中無類比附的手法發揚光大,將此前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此前的秩序和等級制度。他們高喊著“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君有眾民,何法?法天有眾星也”。“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臣有功歸於君,何法?法歸月於日也。”
他們還順勢提出要求恢復三綱六紀,要求重新建立君臣、父子、夫婦三綱;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六紀地社會體制,這是因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
到後來,這幫學者開始抨擊現有的社會制度和法律體系,說這些東西無父無君,唯以圖利,是有違天意的倒行逆施。
《白虎通義》是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它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發揮得“淋漓盡致”,然後再結合了庸俗經學”和漢代盛行的讖緯。使得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最後成了今文經學壓制古文經學的重要工具。
經學一直是兩漢時期獨尊的官學,為朝廷入仕取祿之門。其所分的今文經學流行讖緯之說,天人、陰陽、符應等觀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漸荒誕,為許多有識之士所棄;而古文經學則偏重章句刮佶,流於繁瑣支離。所以魏晉學子主流思想已經轉為玄學,今文經學只是在儒學南北方分裂後所形成的北學中占據一隅之地,這次莫名其妙地跳出來實在是讓人有些意外。
首先反對《白虎通義》地卻是聖教神學院的一幫教授。《白虎通義》的這種說法對於聖教的教義來說簡直就是異端得不能再異端了。雖然聖教把孔子、孟子、老子做為先知擺在聖教典籍里。但是聖教神學學者們認為這三位先知只是奉承了上帝、聖主之意,部分轉述了“聖意”,只能算得上對聖主和其他先知流下來地古典文獻進行整理保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知。根本不是今文經學所認為的“為漢製法”的“素??
而且《白虎通義》學派的神學算是踩過界了,嚴重侵犯了聖教的地盤,對此非常敏感的眾多聖教神學家紛紛出言。《白虎通義》學派地無稽之談。
聖教神學思想體系這些年來“貫匯中西”。信仰它的不止華夏學者,更多眾多波斯、羅馬、天竺學者投入到其懷抱。不少人因為堅定的信仰而成為神學學者。加上聖教擁有多家影響深遠的邸報,所以一開火立即將《白虎通義》學派打得暈頭轉向。
《白虎通義》學派不知受哪位高人指點,面對聖教學者地猛烈抨擊,很快就使出非常卑鄙無恥的招數。今文經學學者們筆鋒一轉,很快就把古文經學等經學派“拖下水”,甚至連同為儒學分支的南學也被捲入丑中。到後來,新學、玄學、道學、佛學紛紛加入其中,只見華夏邸報上口水橫飛,勿各國學、州學裡更是舌槍唇劍,辨得不亦樂乎。
開始的時候還是學術之爭,但是這些學派背後都有政治團派的影子,爭瓣到了後面便開始互相抨擊對方的政治主張,因為《白虎通義》本身就直指一種政治理念。於是紛爭數十年的新舊兩派之間的矛盾和爭論被點燃了,他們本來就是華夏最大地兩個政治派別,新派是以古文經學、儒學南學北學、法家學外加曾華的新思想混合而成,掌握著華夏的主要政治力量,舊派以玄學、今文經學等數派組成,他們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優勢,而且自身內部就分成幾派,但是他們此前一直是朝代的官學和世家士子的主流思想,在民間和學術界的力量不可小視。
爭論到了華夏十七年幾乎失去控制了,不但舊學派分成了幾派,就連新學派也分成了激進派和溫和派,激進派要求宣布今文經學等“落後學術”為“邪說思想”,對其進行禁止,溫和派則反對這種做法,改用溫和地改造手段。
曾穆聽完之後,不由地向遠處的大馬士革眺望,過了一會才答道:“請父王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
第二百八十二章 - 大爭論(一)
華夏十八年秋天,在外面晃蕩了四年多的曾華終於回國了,但定迎面而來的卻是一場政治紛爭,一場曾華執政以來最大的政治紛爭,甚至可以說是一場政治危機。而這場政治紛爭是由他的二子曾引起的。
華夏十六年,正當曾華率領的西征大軍在波斯高原與卑斯支大軍激戰的時候,萬里之遙的洛陽卻悄悄地流傳一種輿論:曾華入主天下已久,四方八荒的萬民都已經衷心擁護他為天下共主,而且他打下的疆域是前秦、前漢、前晉的數倍,立此萬世之功的君王居然還沒有稱帝,這是簡直太荒謬了。而且曾華身為聖教的“最後一位先知”,早就是天命所歸之人,所以要君天下稱天子,秉承天意治理天下。
更有一幫學者根據前漢班固整理編纂的《白虎通義》為依據,高舉這這本解釋此前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此前主流學者認可的神學、倫理學法典為旗幟。先宣稱“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並以此為標準,紛紛上書強烈要求曾華稱帝。
這幫學者更是將《白虎通義》中無類比附的手法發揚光大,將此前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此前的秩序和等級制度。他們高喊著“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君有眾民,何法?法天有眾星也”。“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臣有功歸於君,何法?法歸月於日也。”
他們還順勢提出要求恢復三綱六紀,要求重新建立君臣、父子、夫婦三綱;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六紀地社會體制,這是因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
到後來,這幫學者開始抨擊現有的社會制度和法律體系,說這些東西無父無君,唯以圖利,是有違天意的倒行逆施。
《白虎通義》是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它將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發揮得“淋漓盡致”,然後再結合了庸俗經學”和漢代盛行的讖緯。使得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最後成了今文經學壓制古文經學的重要工具。
經學一直是兩漢時期獨尊的官學,為朝廷入仕取祿之門。其所分的今文經學流行讖緯之說,天人、陰陽、符應等觀念大盛,依附政治,而日漸荒誕,為許多有識之士所棄;而古文經學則偏重章句刮佶,流於繁瑣支離。所以魏晉學子主流思想已經轉為玄學,今文經學只是在儒學南北方分裂後所形成的北學中占據一隅之地,這次莫名其妙地跳出來實在是讓人有些意外。
首先反對《白虎通義》地卻是聖教神學院的一幫教授。《白虎通義》的這種說法對於聖教的教義來說簡直就是異端得不能再異端了。雖然聖教把孔子、孟子、老子做為先知擺在聖教典籍里。但是聖教神學學者們認為這三位先知只是奉承了上帝、聖主之意,部分轉述了“聖意”,只能算得上對聖主和其他先知流下來地古典文獻進行整理保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知。根本不是今文經學所認為的“為漢製法”的“素??
而且《白虎通義》學派的神學算是踩過界了,嚴重侵犯了聖教的地盤,對此非常敏感的眾多聖教神學家紛紛出言。《白虎通義》學派地無稽之談。
聖教神學思想體系這些年來“貫匯中西”。信仰它的不止華夏學者,更多眾多波斯、羅馬、天竺學者投入到其懷抱。不少人因為堅定的信仰而成為神學學者。加上聖教擁有多家影響深遠的邸報,所以一開火立即將《白虎通義》學派打得暈頭轉向。
《白虎通義》學派不知受哪位高人指點,面對聖教學者地猛烈抨擊,很快就使出非常卑鄙無恥的招數。今文經學學者們筆鋒一轉,很快就把古文經學等經學派“拖下水”,甚至連同為儒學分支的南學也被捲入丑中。到後來,新學、玄學、道學、佛學紛紛加入其中,只見華夏邸報上口水橫飛,勿各國學、州學裡更是舌槍唇劍,辨得不亦樂乎。
開始的時候還是學術之爭,但是這些學派背後都有政治團派的影子,爭瓣到了後面便開始互相抨擊對方的政治主張,因為《白虎通義》本身就直指一種政治理念。於是紛爭數十年的新舊兩派之間的矛盾和爭論被點燃了,他們本來就是華夏最大地兩個政治派別,新派是以古文經學、儒學南學北學、法家學外加曾華的新思想混合而成,掌握著華夏的主要政治力量,舊派以玄學、今文經學等數派組成,他們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優勢,而且自身內部就分成幾派,但是他們此前一直是朝代的官學和世家士子的主流思想,在民間和學術界的力量不可小視。
爭論到了華夏十七年幾乎失去控制了,不但舊學派分成了幾派,就連新學派也分成了激進派和溫和派,激進派要求宣布今文經學等“落後學術”為“邪說思想”,對其進行禁止,溫和派則反對這種做法,改用溫和地改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