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
看到這些情景,群眾紛紛讚嘆說:
“為了使我們窮苦人翻身,工農革命軍吃盡了干辛萬苦,到頭來連這點魚也不肯收,這樣的軍隊真是世上少有啊!”
第十二章 碧血羅霄(14)
“當這號子兵的人,都是心眼最好的人。昨天我正要劈柴,有個戰士隨手就把我的柴刀接過去了。我說,喲,世上哪裡見過幫老百姓劈柴的軍隊啊!我要他歇歇,他怎麼也不肯。”
“真是好紀律呀,借個碗也洗得乾乾淨淨的送回來。”
“毛委員的部隊就要走了!” 幾天後,這個消息在三灣一傳開,群眾立即擁到毛澤東那裡,千挽萬留,說什麼也不讓部隊走。
“鄉親們!我們還要去其他地方打土豪劣紳,還要解救那裡受苦受難的貧苦大眾。”毛澤東站在祠堂門前,對著人群說道,“我們還會回來的,希望回來時,見到大家都已經過上好日子。”毛澤東說到這裡,感到有一股熱浪直湧上眼窩。
根據群眾的一再要求,毛澤東答應留下兩位同志,領導三灣群眾鬧革命。
10月3日早晨,經過改編的工農革命軍面貌一新,集合在楓樹坪整裝待發。
幾個提石灰桶的戰士,忙著在村子裡的土牆磚壁上刷寫“士兵組織士兵會!”、“歡迎工農群眾起來參加革命!”等大幅標語。
三灣群眾聞訊,紛紛扶老攜幼,依依不捨地前來歡送。
深秋的陽光灑滿楓樹坪。火紅的楓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像燃燒的火炬,與天空的早霞、起義軍的旗幟,還有官兵們的紅領帶,交相輝映。
毛澤東站立在楓樹下,高聲地說:
“我們就要開始新的進軍,準備在附近落腳安家。我還向大家宣布三條行軍紀律:一、說話要和氣;二、買賣要公平;三、不拿群眾一個紅薯。大家記住了嗎?”
全體官兵刷地立正,齊聲回答:“記住了!……”
離開這個後來聞名天下的小山村時,毛澤東望著只剩七百餘人的隊伍,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我們人少了,但是很精幹,大有希望。”
在改編中被任命為特務連黨代表的羅榮桓,大概是當時這支隊伍中學歷最高的人。此刻,他站立在起義軍隊伍里,心中感嘆不已:“三灣改編,是我軍的新生呀!……”
起義軍隊伍向羅霄山脈縱深之處走去……
毛澤東穿著草鞋,柱著拐杖,堅定而深邃的目光,朝東方眺望,但見天空一片嫩紅。此時他忽發奇想:倘若站在巍峨挺拔的井岡山巔,羅霄的崇山峻岭一定盡收眼底,像海浪般奔涌;還能望見韶峰的翠竹,嶽麓山的紅楓吧。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許還能聽得見湘江的水聲,望得見板倉那一盞徹夜不熄的油燈。
一股豪壯而悽美的詩情,在他的心胸涌動……
2007-4-28
寫於瀏陽河畔·豫園
後記
寫完《村路》和《花炮祖師》後,我自己都沒想到第三個長篇小說是《金秋烈焰》。寫李畋祖師因為材料太少,可以大膽想像和虛構,寫秋收起義因為材料太多,我感到後者更難。史實尤其是紅色革命史實、背景和主要人物等是不能憑空想像和虛構的,我必須藉助於前人現有的研究成果,否則這本書將失去生活真實;但又不能不展開想像和虛構,否則將不成為以虛構為特質的小說從而失去藝術真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是要費一番功夫的,我想其難度大概就在這裡。何況我手頭搜集到的有關秋收起義的材料中,光是書籍就有十餘本,在閱讀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各種書的材料大同小異又絕非同一,有些人名甚至地名和時間都有差異,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更有差異。這就有一個選擇、取捨和辨別的過程,當然也會有一個加工的過程。
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我被年僅23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深深感動。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那麼優秀的人物,為什麼在所有文字記載中都那麼簡單,更無文學作品來描寫他呢?於是,我在小說中濃墨重彩地表現了這位被我感動的人物,我還想,像他這樣的英年早逝的英雄,應當有一位美麗可愛的女孩深深地愛戀著他,因此,我寫了他和楊小雪的純潔美麗的愛情絕唱,以告慰這位青年英雄的在天之靈……
今年的4月28日,我寫完了這本書稿的最後一行文字,終於舒了一口氣。我很慶幸在這幾個月的寫作中,我沒有得感冒,身體只出現了一點小毛病但很快就好了,連一天都沒有中斷過。我欣慰地說,也許這是毛主席和盧總指揮在護佑著我,是工農革命軍烈士們在護佑著我。
書稿也順利出版了。作品雖然署上了我個人的名字,實際上卻是凝聚了許多人的勞動和心血。我依然說:後記里要說的話實在太多,其實只有兩個字:感激。
在構思和寫作過程中,潘信之老先生向我提供了幾大本秋收起義史料,還口述了很多有寫作價值的材料。本書中所寫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史評,主要摘引和使用了下列文獻的材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可先生著《秋收起義紀實·風暴》、湖南江西兩省三縣市政協所編《萍瀏醴起義資料彙編》、柯藍著《藺鐵頭》、《風滿瀟湘》以及文家市紀念館的文字材料等。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為了使我們窮苦人翻身,工農革命軍吃盡了干辛萬苦,到頭來連這點魚也不肯收,這樣的軍隊真是世上少有啊!”
第十二章 碧血羅霄(14)
“當這號子兵的人,都是心眼最好的人。昨天我正要劈柴,有個戰士隨手就把我的柴刀接過去了。我說,喲,世上哪裡見過幫老百姓劈柴的軍隊啊!我要他歇歇,他怎麼也不肯。”
“真是好紀律呀,借個碗也洗得乾乾淨淨的送回來。”
“毛委員的部隊就要走了!” 幾天後,這個消息在三灣一傳開,群眾立即擁到毛澤東那裡,千挽萬留,說什麼也不讓部隊走。
“鄉親們!我們還要去其他地方打土豪劣紳,還要解救那裡受苦受難的貧苦大眾。”毛澤東站在祠堂門前,對著人群說道,“我們還會回來的,希望回來時,見到大家都已經過上好日子。”毛澤東說到這裡,感到有一股熱浪直湧上眼窩。
根據群眾的一再要求,毛澤東答應留下兩位同志,領導三灣群眾鬧革命。
10月3日早晨,經過改編的工農革命軍面貌一新,集合在楓樹坪整裝待發。
幾個提石灰桶的戰士,忙著在村子裡的土牆磚壁上刷寫“士兵組織士兵會!”、“歡迎工農群眾起來參加革命!”等大幅標語。
三灣群眾聞訊,紛紛扶老攜幼,依依不捨地前來歡送。
深秋的陽光灑滿楓樹坪。火紅的楓樹,高大挺拔,枝繁葉茂,像燃燒的火炬,與天空的早霞、起義軍的旗幟,還有官兵們的紅領帶,交相輝映。
毛澤東站立在楓樹下,高聲地說:
“我們就要開始新的進軍,準備在附近落腳安家。我還向大家宣布三條行軍紀律:一、說話要和氣;二、買賣要公平;三、不拿群眾一個紅薯。大家記住了嗎?”
全體官兵刷地立正,齊聲回答:“記住了!……”
離開這個後來聞名天下的小山村時,毛澤東望著只剩七百餘人的隊伍,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我們人少了,但是很精幹,大有希望。”
在改編中被任命為特務連黨代表的羅榮桓,大概是當時這支隊伍中學歷最高的人。此刻,他站立在起義軍隊伍里,心中感嘆不已:“三灣改編,是我軍的新生呀!……”
起義軍隊伍向羅霄山脈縱深之處走去……
毛澤東穿著草鞋,柱著拐杖,堅定而深邃的目光,朝東方眺望,但見天空一片嫩紅。此時他忽發奇想:倘若站在巍峨挺拔的井岡山巔,羅霄的崇山峻岭一定盡收眼底,像海浪般奔涌;還能望見韶峰的翠竹,嶽麓山的紅楓吧。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或許還能聽得見湘江的水聲,望得見板倉那一盞徹夜不熄的油燈。
一股豪壯而悽美的詩情,在他的心胸涌動……
2007-4-28
寫於瀏陽河畔·豫園
後記
寫完《村路》和《花炮祖師》後,我自己都沒想到第三個長篇小說是《金秋烈焰》。寫李畋祖師因為材料太少,可以大膽想像和虛構,寫秋收起義因為材料太多,我感到後者更難。史實尤其是紅色革命史實、背景和主要人物等是不能憑空想像和虛構的,我必須藉助於前人現有的研究成果,否則這本書將失去生活真實;但又不能不展開想像和虛構,否則將不成為以虛構為特質的小說從而失去藝術真實。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是要費一番功夫的,我想其難度大概就在這裡。何況我手頭搜集到的有關秋收起義的材料中,光是書籍就有十餘本,在閱讀這些史料的過程中,各種書的材料大同小異又絕非同一,有些人名甚至地名和時間都有差異,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更有差異。這就有一個選擇、取捨和辨別的過程,當然也會有一個加工的過程。
在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我被年僅23歲的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深深感動。他是一個軍事天才,那麼優秀的人物,為什麼在所有文字記載中都那麼簡單,更無文學作品來描寫他呢?於是,我在小說中濃墨重彩地表現了這位被我感動的人物,我還想,像他這樣的英年早逝的英雄,應當有一位美麗可愛的女孩深深地愛戀著他,因此,我寫了他和楊小雪的純潔美麗的愛情絕唱,以告慰這位青年英雄的在天之靈……
今年的4月28日,我寫完了這本書稿的最後一行文字,終於舒了一口氣。我很慶幸在這幾個月的寫作中,我沒有得感冒,身體只出現了一點小毛病但很快就好了,連一天都沒有中斷過。我欣慰地說,也許這是毛主席和盧總指揮在護佑著我,是工農革命軍烈士們在護佑著我。
書稿也順利出版了。作品雖然署上了我個人的名字,實際上卻是凝聚了許多人的勞動和心血。我依然說:後記里要說的話實在太多,其實只有兩個字:感激。
在構思和寫作過程中,潘信之老先生向我提供了幾大本秋收起義史料,還口述了很多有寫作價值的材料。本書中所寫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和史評,主要摘引和使用了下列文獻的材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可先生著《秋收起義紀實·風暴》、湖南江西兩省三縣市政協所編《萍瀏醴起義資料彙編》、柯藍著《藺鐵頭》、《風滿瀟湘》以及文家市紀念館的文字材料等。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