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乾隆稱得上是武功的最主要是用兵西陲,鞏固新疆和西藏。在北疆,兩次平準噶爾,使土爾扈特部回歸,基本上解決了北疆的問題。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軍在庫車、葉爾羌(莎車)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紮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准、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剷除了準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其次是完善治理了西藏。乾隆兩次派兵打敗廓爾喀(今尼泊爾)的侵犯,制定《欽定西藏章程》。規定: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分駐前藏、後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圓寂後,在駐藏大臣親監下,靈童轉世設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籤決定繼承人,這是乾隆的一個創造;西藏對鄰國貿易必須進行登記;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面鑄“乾隆寶藏”四個字;等等。《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歷史上重要的文獻,標誌著清朝對西藏進行全面有效的管轄。在雍和宮的“金奔巴瓶”已成歷史文物,在大昭寺內的“金奔巴瓶”制沿襲至今。
第七部分:傳國玉璽之謎
最後一位盛世明君乾隆皇帝(8)
北京內城南面東為“崇文門”,標榜皇帝“崇文”。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崇文”的,只有兩位,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是一位學習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則是一位文化型皇帝。乾隆跟他祖父一樣,除了武功之外,還十分重視文治。
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如編修《滿文大藏經》、整理《無圈點老檔》、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乾隆命將漢文、蒙古文《大藏經》譯成滿文,後用朱文刻印(也稱“龍藏”),這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無圈點老檔》(又稱《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是保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形成於清政府入關之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了,因為是以老滿文書寫的,不僅文字難以辨識,而且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
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瀋陽崇謨閣各一部,並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抄錄七份。而《御製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當然,他最大的文化功績是主持纂修了《四庫全書》。他之所以舉行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實際上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乾隆當政後,一面繼續開博學鴻詞科,招收文人學者,編寫各種書籍;一面又大興文字獄,鎮壓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時期文字獄之多,大大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獄來實行文化統治是不徹底的。還有成千上萬的書籍,貯藏在民間。如果裡面有不利他們統治的內容,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集中全國的藏書,來編輯一部規模空前巨大的叢書。這樣做一來可以進一步籠絡大批知識分子,顯示皇帝重視文化;二來可以借這個機會把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可說是一舉兩得。
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派了一些皇室親王和大學士擔任總裁,那些皇親國戚大多是掛個名、起監督作用的。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有名的學者,像戴震、姚鼐、紀昀等人。這套叢書名稱就叫《四庫全書》。
我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包括歷來儒家的經典著作(像《詩經》、《論語》、《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韻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歷史、地理、傳記等書;子部,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學說和科技著作,像農學、醫學、天文、曆法、算法、藝術等;集部,包括文學的總集和專集等。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一套規模巨大的叢書,先得把書籍收集起來。乾隆帝下令各省官員搜集、收購各種圖書上繳,並且定出了獎勵辦法,同時鼓勵私人進獻圖書,進獻越多,獎勵越大。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只兩年,就有二萬多種,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了。
書收集起來了,乾隆帝下令四庫全書館的編纂官員對圖書認真檢查。凡是有“違礙”(對清統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銷毀。一查下來,發現在明朝後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麼尊重,譬如他們的上代就接受過明朝的官職和封號,這在乾隆帝看來是很不體面的;於是下令把這類圖書一概燒毀。至於像呂留良、黃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就更不用說了。後來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許多反對遼、金、元朝的內容,這種內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反對清王朝,也該銷毀,或者銷毀一部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發現這類字句,就隨時刪改塗抹,這樣,書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已經弄得面目全非了。為了這件事,乾隆帝可說是絞盡腦汁。據不完全統計,在編《四庫全書》的同時,被查禁燒毀的圖書也有三千種之多。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地域,清代稱“回部”。準噶爾部強大時,回部受準噶爾貴族的欺凌與侵逼。但是,清軍平定北疆後,回部貴族試圖擺脫清朝,自長一方。為此,清軍同回部軍在庫車、葉爾羌(莎車)等幾座南疆重鎮進行了激戰,最終獲勝,重新統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實行因俗而治,設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並設參贊大臣(駐葉爾羌)等官,分駐各城,加強統轄。制訂《回部善後事宜》,對南疆管理體製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修築城堡,駐紮軍隊,設置卡倫,巡查邊界,移民實邊,進行屯墾,加強了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乾隆平準定回諸役,統一了准、回各部,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統轄,剷除了準噶爾東犯喀爾喀、威脅京師及大西北的禍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會安定。
其次是完善治理了西藏。乾隆兩次派兵打敗廓爾喀(今尼泊爾)的侵犯,制定《欽定西藏章程》。規定: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在西藏駐軍,分駐前藏、後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等圓寂後,在駐藏大臣親監下,靈童轉世設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籤決定繼承人,這是乾隆的一個創造;西藏對鄰國貿易必須進行登記;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面鑄“乾隆寶藏”四個字;等等。《欽定西藏章程》是西藏歷史上重要的文獻,標誌著清朝對西藏進行全面有效的管轄。在雍和宮的“金奔巴瓶”已成歷史文物,在大昭寺內的“金奔巴瓶”制沿襲至今。
第七部分:傳國玉璽之謎
最後一位盛世明君乾隆皇帝(8)
北京內城南面東為“崇文門”,標榜皇帝“崇文”。明清28位皇帝,真正稱得上“崇文”的,只有兩位,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是一位學習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則是一位文化型皇帝。乾隆跟他祖父一樣,除了武功之外,還十分重視文治。
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如編修《滿文大藏經》、整理《無圈點老檔》、敕編《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滿文本、漢文本)等。
乾隆命將漢文、蒙古文《大藏經》譯成滿文,後用朱文刻印(也稱“龍藏”),這是一項巨大的文化工程。《無圈點老檔》(又稱《老滿文原檔》、《舊滿洲檔》)是以無圈點老滿文為主書寫的,是保存最為原始、系統、詳盡、珍貴的清太祖、太宗時期編年體史料長編。形成於清政府入關之前,到乾隆中期已經百餘年了,因為是以老滿文書寫的,不僅文字難以辨識,而且紙張年久糟舊,字跡漫漶不清。
乾隆命對《無圈點老檔》進行整理,用無圈點老滿文和加圈點新滿文分別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內閣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瀋陽崇謨閣各一部,並抄出存上書房一部。總計抄錄七份。而《御製五體清文鑒》則是多民族文化的一個碩果。
當然,他最大的文化功績是主持纂修了《四庫全書》。他之所以舉行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實際上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乾隆當政後,一面繼續開博學鴻詞科,招收文人學者,編寫各種書籍;一面又大興文字獄,鎮壓有反清嫌疑的文人。乾隆時期文字獄之多,大大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但是,乾隆帝懂得,光靠文字獄來實行文化統治是不徹底的。還有成千上萬的書籍,貯藏在民間。如果裡面有不利他們統治的內容,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他終於想出一個辦法,就是集中全國的藏書,來編輯一部規模空前巨大的叢書。這樣做一來可以進一步籠絡大批知識分子,顯示皇帝重視文化;二來可以借這個機會把民間藏書統統審查一下。可說是一舉兩得。
1773年,乾隆帝正式下令開設四庫全書館,派了一些皇室親王和大學士擔任總裁,那些皇親國戚大多是掛個名、起監督作用的。真正擔任編纂官的都是當時一些有名的學者,像戴震、姚鼐、紀昀等人。這套叢書名稱就叫《四庫全書》。
我國古代常把圖書分成經、史、子、集四個大類:經部,包括歷來儒家的經典著作(像《詩經》、《論語》、《孟子》等)和研究文字音韻的書;史部,包括各種歷史、地理、傳記等書;子部,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學說和科技著作,像農學、醫學、天文、曆法、算法、藝術等;集部,包括文學的總集和專集等。按照四大類集中貯藏起來就叫做“四庫”。
要編一套規模巨大的叢書,先得把書籍收集起來。乾隆帝下令各省官員搜集、收購各種圖書上繳,並且定出了獎勵辦法,同時鼓勵私人進獻圖書,進獻越多,獎勵越大。這道命令一下,各地圖書果然源源不絕送到北京,只兩年,就有二萬多種,再加上宮廷內部原來的大量圖書,數量就很可觀了。
書收集起來了,乾隆帝下令四庫全書館的編纂官員對圖書認真檢查。凡是有“違礙”(對清統治者不利)字句的,一概銷毀。一查下來,發現在明朝後期的大臣奏章里,提到清皇族的上代,不那麼尊重,譬如他們的上代就接受過明朝的官職和封號,這在乾隆帝看來是很不體面的;於是下令把這類圖書一概燒毀。至於像呂留良、黃道周等抗清文人的著作,就更不用說了。後來再一查,在宋朝人的著作中,也有許多反對遼、金、元朝的內容,這種內容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反對清王朝,也該銷毀,或者銷毀一部分。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發現這類字句,就隨時刪改塗抹,這樣,書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已經弄得面目全非了。為了這件事,乾隆帝可說是絞盡腦汁。據不完全統計,在編《四庫全書》的同時,被查禁燒毀的圖書也有三千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