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
乾隆帝特別喜歡遊山玩水。他曾經六次到江南,每次都要花掉大量銀子。從前康熙帝也好幾次到江南,可都是為了了解地方情況或治理河道,而且也比較儉樸。乾隆帝和他爺爺的作風就大不一樣了。
那時候,交通不便利。乾隆帝下江南的時候,都是坐船去。他的龍船順著大運河由北往南,運河兩岸的地方官都要迎來送往,象過節日一樣。岸上都搭了戲台和彩棚,由藝人們唱戲彈曲,河邊上還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彩船。
再看皇帝的龍船,更是豪華無比。龍船後面有大大小小的隨行船,足有一千多隻。龍船一開過來,河中和岸上都鼓樂喧天,彈唱歌舞,好不熱鬧!乾隆帝坐在船上,看著兩岸的景象,非常得意。
第七部分:傳國玉璽之謎
最後一位盛世明君乾隆皇帝(6)
龍船在運河中行走,要靠人在岸上拉縴。每個人的脊背上被縴繩勒出一道道血印,再加上烈日的暴曬、汗水的浸泡,疼痛難忍。拉龍船的都是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子。他們身背大繩,在岸上一步一步地艱難地走著,全身流著汗水。這麼些船,這麼長的路程,要動用多少人來拉縴啊!
到了江南,他如何吃喝玩樂就更別提了。地方官要專為皇帝建造行宮、花園,用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老百姓可不滿意啦!
有一次,有一個官員從江南辦事回京,見到乾隆帝。乾隆帝問他江南的情況。這個官員大著膽子說:“皇上上次南巡以後,江南百姓被搜刮錢財,生活很苦,都有怨言。”
乾隆帝一聽,火冒三丈,大聲叫起來:“你好大膽!誰的生活苦?哪個有怨言?你說出來!”然而,乾隆帝的這一行為遭到人民的厭惡,是他本人改變不了的。後來,“乾隆下江南”這句話的含義,差不多成了大肆揮霍浪費,攪亂百姓的代名詞。
文治武功
乾隆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擅長書畫,兼長詩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不僅精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精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
乾隆喜愛書法,造詣精深。他長期痴於書法,至老不倦。自內廷到御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蹟,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跡之多,罕與倫比。乾隆還撰寫了大量詩文,僅編成文集的就有《御製文初集》、《御製文二集》、《御製文三集》、《御製文余集》,共1350餘篇,還有《清高宗聖訓》300卷。乾隆尤喜愛作詩。他的御製詩集,登基前有《樂善堂全集》,禪位後有《御製詩餘集》,凡750首。在位期間的《御製詩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統計,他的詩達42613首。而《全唐詩》所收整個唐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個業餘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流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敬佩(當然,其中有一些是他人代筆)。可以說,乾隆詩作之多,有史以來,首屈一指。他自己也曾自豪地說:“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詩。”又說:“每天余時,或作書,或作畫,而作詩最為常事,每天必作數首。”
不僅如此,他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一天,秋高氣爽,乾隆帝來到北京西苑的暢春園。他走到西苑的西門,忽然有了射箭的興致。隨從立刻把弓箭拿來。乾隆帝一連射了二十支,中了十九支,引起周圍人一陣喝彩,他自己也很得意。
在乾隆帝六十年的皇帝生涯中,打了不少次仗。每次打仗,他都起得早,睡得晚,關心著前線的戰況。就是在深夜,他也要派太監在門外等著軍報,有時候自己乾脆不睡覺,注視著正在進行的戰爭。仗打勝了,他才滿意地去休息。
到了晚年,他想起自己一生中打的仗,一個勁兒地夸自己有“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什麼是“十全武功”呢?就是打了十次大勝仗。它們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在這十次大仗中,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和國家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是他做的好事但也有的是鎮壓農民起義和向外擴張,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不像乾隆自己所宣揚的那樣都是他的功勞,恰恰相反,應當說是劣跡、污點才對。
在乾隆帝即位的最初二十年間,主要是穩定政局,鞏固他的統治,並未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初年曾出兵鎮壓貴州苗族的反抗,1746年(乾隆十一年)又開始了對四川西部大小金川的征剿。
雍正在位期間,張廣泗等攻占了貴州古州苗人地區,鄂爾泰在古州設鎮,為總兵駐地。又在苗嶺山脈及清水江、都江流域的清江、丹江等城設立協營駐兵。後改清江為鎮,與古州分轄。鄂爾泰因而晉封伯爵,入為武英殿大學士。
1732年,清軍在台拱駐兵,引起苗民反抗。次年,清軍攻占台拱。1735年春,各地苗人因反抗征糧起義,接連攻陷數城。六月,雍正帝詔發雲南、四川、湖北、廣東等六省兵會剿,特授雲南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領兵作戰。七月,又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總領其事。張照至苗疆,認為強行“改土歸流”並非良策,與哈元生不和。清兵數月無功,苗人起義更加迅速發展。鄂爾泰也因此被免去大學士職。
那時候,交通不便利。乾隆帝下江南的時候,都是坐船去。他的龍船順著大運河由北往南,運河兩岸的地方官都要迎來送往,象過節日一樣。岸上都搭了戲台和彩棚,由藝人們唱戲彈曲,河邊上還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彩船。
再看皇帝的龍船,更是豪華無比。龍船後面有大大小小的隨行船,足有一千多隻。龍船一開過來,河中和岸上都鼓樂喧天,彈唱歌舞,好不熱鬧!乾隆帝坐在船上,看著兩岸的景象,非常得意。
第七部分:傳國玉璽之謎
最後一位盛世明君乾隆皇帝(6)
龍船在運河中行走,要靠人在岸上拉縴。每個人的脊背上被縴繩勒出一道道血印,再加上烈日的暴曬、汗水的浸泡,疼痛難忍。拉龍船的都是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子。他們身背大繩,在岸上一步一步地艱難地走著,全身流著汗水。這麼些船,這麼長的路程,要動用多少人來拉縴啊!
到了江南,他如何吃喝玩樂就更別提了。地方官要專為皇帝建造行宮、花園,用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老百姓可不滿意啦!
有一次,有一個官員從江南辦事回京,見到乾隆帝。乾隆帝問他江南的情況。這個官員大著膽子說:“皇上上次南巡以後,江南百姓被搜刮錢財,生活很苦,都有怨言。”
乾隆帝一聽,火冒三丈,大聲叫起來:“你好大膽!誰的生活苦?哪個有怨言?你說出來!”然而,乾隆帝的這一行為遭到人民的厭惡,是他本人改變不了的。後來,“乾隆下江南”這句話的含義,差不多成了大肆揮霍浪費,攪亂百姓的代名詞。
文治武功
乾隆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擅長書畫,兼長詩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不僅精通新滿文,而且熟知老滿文;不僅對漢語漢文十分精通,還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
乾隆喜愛書法,造詣精深。他長期痴於書法,至老不倦。自內廷到御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蹟,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跡之多,罕與倫比。乾隆還撰寫了大量詩文,僅編成文集的就有《御製文初集》、《御製文二集》、《御製文三集》、《御製文余集》,共1350餘篇,還有《清高宗聖訓》300卷。乾隆尤喜愛作詩。他的御製詩集,登基前有《樂善堂全集》,禪位後有《御製詩餘集》,凡750首。在位期間的《御製詩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統計,他的詩達42613首。而《全唐詩》所收整個唐代2200多位詩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個業餘詩人,以一人之力,其詩作數量竟與流傳下來的全唐詩相仿佛,其數量之多、創作之勤,令人敬佩(當然,其中有一些是他人代筆)。可以說,乾隆詩作之多,有史以來,首屈一指。他自己也曾自豪地說:“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詩。”又說:“每天余時,或作書,或作畫,而作詩最為常事,每天必作數首。”
不僅如此,他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一天,秋高氣爽,乾隆帝來到北京西苑的暢春園。他走到西苑的西門,忽然有了射箭的興致。隨從立刻把弓箭拿來。乾隆帝一連射了二十支,中了十九支,引起周圍人一陣喝彩,他自己也很得意。
在乾隆帝六十年的皇帝生涯中,打了不少次仗。每次打仗,他都起得早,睡得晚,關心著前線的戰況。就是在深夜,他也要派太監在門外等著軍報,有時候自己乾脆不睡覺,注視著正在進行的戰爭。仗打勝了,他才滿意地去休息。
到了晚年,他想起自己一生中打的仗,一個勁兒地夸自己有“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什麼是“十全武功”呢?就是打了十次大勝仗。它們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在這十次大仗中,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和國家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是他做的好事但也有的是鎮壓農民起義和向外擴張,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不像乾隆自己所宣揚的那樣都是他的功勞,恰恰相反,應當說是劣跡、污點才對。
在乾隆帝即位的最初二十年間,主要是穩定政局,鞏固他的統治,並未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初年曾出兵鎮壓貴州苗族的反抗,1746年(乾隆十一年)又開始了對四川西部大小金川的征剿。
雍正在位期間,張廣泗等攻占了貴州古州苗人地區,鄂爾泰在古州設鎮,為總兵駐地。又在苗嶺山脈及清水江、都江流域的清江、丹江等城設立協營駐兵。後改清江為鎮,與古州分轄。鄂爾泰因而晉封伯爵,入為武英殿大學士。
1732年,清軍在台拱駐兵,引起苗民反抗。次年,清軍攻占台拱。1735年春,各地苗人因反抗征糧起義,接連攻陷數城。六月,雍正帝詔發雲南、四川、湖北、廣東等六省兵會剿,特授雲南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領兵作戰。七月,又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總領其事。張照至苗疆,認為強行“改土歸流”並非良策,與哈元生不和。清兵數月無功,苗人起義更加迅速發展。鄂爾泰也因此被免去大學士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