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倧如此上台,自然對大明朝廷的感情極深,因為北京大變、崇禎皇帝被逼死的消息傳來,仁祖李倧極為憤怒,也極為傷心。

  其後,隨著形勢的變化,尤其是四方巨頭聚會北京,議定的通商協議公布之後,一些大臣如洪冀夫、尹吉、吳達濟、金自立等人漸漸看出了他們面臨了巨大的危險。

  中原的形勢複雜之極。

  首先,除非袁崇煥投靠了陳海平,否則,袁崇煥絕對不會和皇太極開戰。如此一來,陳海平也就不會對皇太極用兵,因為顯然不可能飛過去。何況,陳海平身後還有懿安皇后虎視眈眈。

  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當前的形勢下,皇太極、袁崇煥、陳海平和懿安皇后,這四方誰都不會輕起戰端。

  如此一來,只要給與袁崇煥一些好處,那皇太極就極可能向他們下手。

  當陳海平、袁崇煥、皇太極三方合謀,攻擊察哈爾部林丹汗的消息傳來,任何人都不敢再排除皇太極向他們下手的可能了。

  洪冀夫、尹吉、吳達濟、金自立四人都是大才,他們為仁祖李倧相當準確地分析了形勢,尤其是皇太極面臨的局面。

  中原的統一之戰遲早要爆發。皇太極自然知道他的處境。如今大局已定,暫時誰都無力改變,所以,皇太極一旦對他們下手,那將和以前的戰爭有根本性的不同。

  皇太極絕不會再滿足於城下之盟,因為一旦中原的統一之戰開啟,那他們就會成為懸在皇太極背上的一把刀。

  所以,一旦戰爭爆發,那就是滅國之戰!而且,他們再也沒有可以求援的地方,一切只能靠他們自己。

  為此,朝鮮上下一面積極備戰,一面做了最壞的準備。但是,他們還是沒想到,戰爭爆發的這麼快。

  備戰,談何容易,那需要時間,但做最壞的準備,卻很容易。

  皇太極四月二十三日在瀋陽起兵,五月初一越過鴨綠江,隨後,皇太極舍堅城不攻,一路疾馳,僅僅用了十二天就到了王京漢陽城下。

  朝鮮什麼都學大明朝的,好的也學,壞的也學,黨爭也一樣。朝鮮的黨爭比大明朝更要精彩的多,什麼西人黨、北黨、後黨、洛黨……總之是層出不窮。

  黨爭一旦無序,沒有了可以制約的力量,那後果可想而知。皇太極發兵的時候,正是朝鮮國內黨爭最激烈之時。

  就是皇太極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黨爭依然沒有絲毫減弱。

  這個時候,內部必然要分成兩大派:主和和主戰。

  因為之前的討論很充分,相信滅國之戰的人很多,所以主戰派是占上風的,但主和派的勢力依然不小。

  隨著一支支勤王之師被接連消滅,在主戰派當中,又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仁祖李倧應該留下,一派主張仁祖李倧應該流亡華夏。

  最後,主張仁祖李倧流亡華夏的一派勝利。

  好在,從漢陽城裡開船可以直通漢江,更好在皇太極沒有水軍,而且為了防備出現這種情況,很多人帶著財寶已經陸續轉移到了濟州島,甚至有人早已動身去往華夏了。

  抗擊無望之後,王室和士大夫們再也顧不得呼號涕泣的王京百姓,開始了從未有過的大搬家。

  仁祖李倧前腳剛剛離開,後腳,皇太極就攻破了王京漢陽。

  到了濟州島,爭論又開始了。去華夏,去哪個華夏?

  從實際出發,應該是去剛剛建立的中國,去北京,因為僅僅從抗擊皇太極的角度,也應該留在北京,而不是去南京。

  但是,按正理,他們應該是大明朝,去南京,因為中國竟然廢除帝制,而這又是何等的大逆不道!

  仁祖李倧是想去南京的,他對陳海平深惡痛絕,但形勢比人強,南京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大明朝去南京還是被人家給攆去的。

  最後的妥協是先去北京看看,然後再說。

  這些人中,唯有鄭南享去過北京,他是極力主張去北京的。對於有人說陳海平會不會覬覦他們的財貨,鄭南享更是嗤之以鼻。

  在登州登岸之後,很多人都很驚慌,怕被扣下,但沒曾想,竟然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心魂稍稍定下來後,就又發現來這兒的人幾乎一面倒地都去了北京,而且最後還都不走了。

  事實勝於雄辯,在先到的仁祖李倧的妃嬪、兒女、宗親,以及那些大臣家屬的現身說法之下,李倧連去看一看的過程都省了,直接決定就呆在北京,不去南京了。

  一路之上,所見所聞,無論是李倧,還是那些大臣們,都震驚到了極點。

  天朝就是天朝,不是他們可以想像的。眼前所見,古之聖王也不過如此啊。

  及至到了北京,進了這個天大的大園林,所有人都目瞪口呆,都傻了,這還是人間嗎?

  -----

  陳海平很苦惱,因為他又受到了誘惑,仁祖李倧獻給了他一百名絕色朝鮮美女。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收羅美女就是方略之一。為此,漢陽被皇太極圍困之前,已經收羅了幾百名美女。

  這次逃亡,美女更不能不帶著。到了天朝,美女可比金銀珠寶管用多了。

  這一百名朝鮮美女……要是沒人,陳海平可能都會流哈喇子。

  想到那一世,韓國人把他們愛整容的原因說成是當年把美女都獻給中國的皇帝了,所以他們現在才這麼丑,才這麼愛整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