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毛文龍不愛讀書,也不愛幹活,凡是正經活兒,他什麼都不愛干。毛文龍喜歡的是閱歷江湖,空口談兵,真真正正地屬於無賴不正之徒。

  不過這也不要緊,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也不待見的大流氓,毛文龍也很有點劉邦當年的風采。

  毛文龍早年喪父,寄居舅舅沈光祚家中。沈光祚時職山東布政司,見外甥不務正業,長此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因為毛文龍喜歡兵事,所以百般無奈之下,沈光祚就打算讓毛文龍到軍中去闖蕩闖蕩。

  毛文龍有個遠房叔叔,叫毛得春,有個世襲的百戶軍職。

  世襲的百戶軍職,對普通的軍戶子弟那是夢寐以求的。因為有了世襲軍職,也就意味著從一無所有的貧民搖身一變而成了地主。

  這種變化自然是翻天覆地的,但對有些根基的人而言,這卻是一種恥辱,抬不起頭來的,所以大多數這種人家的子弟是不願繼承的。

  毛得春的孩子就是這麼個情形。

  毛文龍繼承了叔叔的世襲軍職,充任百戶之後,不久,沈光祚便將外甥推薦給遼東巡撫王化貞。

  毛文龍很能幹,不久之後,到了天啟元年,他就已經升到了練兵游擊。

  當時,天啟元年,是遼東局勢生轉折的又一個關鍵時期,而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遼東巡撫王化貞。

  王化貞是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由戶部主事歷右參議,分守廣寧,當時還只是個下級官員。

  廣寧毗鄰塞外,西北面聚居著很多蒙古部落,如炒花、曖兔、貴英諸部。王化貞很善於調和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廣寧在他管理下,甚是安寧。

  當時,遼陽沈相繼失陷,數十萬守軍及數百萬流民四下逃竄。王化貞收留了一萬多明軍將士和兩萬多流民,又將廣寧城防加固,居然成了一個重鎮。

  當初袁應泰之敗,舉朝均認為廣寧必不可守,誰知王化貞一番經營,居然有了一派新氣象,保住了一大片疆土。

  王化貞上疏建議;“與西部蒙古諸部結成連盟,再與朝鮮交好,三面一同對付建部。天津、登州、萊州不必鎮守重兵,可調到遼東,收復失地。只要三方一同進軍,必可將建部趕回舊地。”

  其時,內閣輔方從哲因紅丸、移宮、袁應泰之敗,被眾臣彈劾,辭職回鄉,改由葉向高擔任輔。

  ------

  第一百六十三章 密謀

  向高擔任輔之後,將在野君子一一引薦入朝參政。早就憋著一股勁,急于振興朝政,收復失地。

  見王化貞治理廣寧卓有成效,還因為王化貞是葉向高的門生,遂將其看做難得的人才,便建議將其破格提升,加重事權,將廣寧做為收復失地的前哨。

  因袁應泰大敗,熊廷弼二次出山,提升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開轅山海關,全權經略遼東軍務。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經略和巡撫是平級,互不統屬,那到底聽誰的?如果經略和巡撫的意見一致,那問題還不大,但要是兩人的意見南轅北轍,那問題自然就嚴重了。

  不幸的很,熊廷弼和王化貞在戰略方向的選擇上完全相反:熊廷弼主守,王化貞主攻。不僅如此,在具體的軍事部署上,兩人的意見也是針尖對麥芒,互不相讓。

  在熊廷弼未到前,王化貞相度地形,將要害部位均設下守軍,聲息相通,沿遼河形成了一道防線。

  熊廷弼看過之後,大不以為,他認為河面遼闊,河水很淺,八旗大軍隨時都可渡河,守軍分兵必弱。八旗軍合兵一處哪個堡壘能夠守住?應將全部兵馬集合於廣寧,只留下一些哨兵。敵人一來,廣寧就可知道,早做準備。進可攻,退可守,方保萬全。

  王化貞自己的苦心經營自然不願放棄與熊廷弼爭辯,認為如果堡壘盡撤廣寧暴露於敵前,無險可守。為今之計,應聯絡西部蒙古,東部朝鮮聯絡敵後那些抗擊的漢人,裡應外合,收復失地。只守廣寧,無濟於事。

  熊廷弼脾氣不好為火爆,另外嘴極臭,得罪起人來跟喝涼水似的容易,兩人自然不歡而散。

  出於制衡的考,經略和巡撫吵架才是正理,不吵架可就得換人做做了廷弼和王化貞自然要大吵特吵。

  兩人各自上疏。王化貞上疏熊廷弼貶得一無是處。並聲稱自己已聯絡了西部蒙古。他們可出精兵四十萬合擊建部。並聯繫了敵後地抵抗將領只要大軍一出。便在敵後策應。共同收復失地。

  雖然誇大了些王化貞沒有說瞎。蒙古他確實聯繫了系敵後地抵抗將領也確實做了。他派去地聯繫人就是毛文龍。

  毛文龍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不僅聯絡。還兼策反。

  俗話說。要想富。走險路。

  點財都要走險路。那想要飛黃騰達。尤其是小人物要飛黃騰達。那險路自然就更要大走特走。

  毛文龍想走。也敢走。而且還有走險路地頭腦和手段。

  天啟元年,七月二十五日,毛文龍偵得鎮江城中空虛,與生員王一寧商議,策反了鎮江中軍陳良策,並以其為內應,率二百二十餘人夜襲鎮江,擒鎮江游擊養真及其子松年等六十多人。

  鎮江大捷以後,全遼震動,寬甸、湯站、險山等城堡相繼歸降毛文龍,一時間數百里之內,望風歸附,歸順之民,繩繩而來,堪稱盛況空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