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於是,一場有組織的罵戰拉開序幕。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麼多人抨擊林子軒,他要是全部應根本忙不過來。

  有人幫忙好辦事,先把抨擊林子軒的新聞報導收集起來,然後挨個反擊過去。

  有人負責蘇聯,有人負責法國,有人負責德國

  然後在郁達浮的指導下寫罵戰文章,徐至摩負責修改定稿,匯總到林子軒那裡,以林子軒的名義郵寄到各國的報館。

  這就是一條龍的流水線作業。

  這個罵戰小組有數十人組成,針對性很強。

  他們都是各家出版社編譯所的骨幹。精通外文,翻譯過很多外國名著,對外國作家較為熟悉,罵起來得心應手,有理有據。

  就這樣,一大批林子軒署名的反擊文章出現在西方各國的報刊上。

  新聞媒體可不管誰對誰錯,他們希望鬧得越大越好,這樣才有銷量。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林子軒不反擊,那就沒有太大的意思。現在兩方終於開戰,這是一場東西方文壇的論戰。

  或者說是一場世界級的罵戰,新聞媒體自然會推波助瀾。

  林子軒的反擊帶來了一撥抨擊的**,以高爾基為的歐洲作家起了衝鋒。

  林子軒毫不示弱。自然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針鋒相對。

  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究竟誰怕誰

  唯一讓他遺憾的是魯訊沒有來,說起罵戰。在中國魯訊排第二,沒有人敢稱第一。

  郁達浮雖然罵的痛快和過癮,但還是沒有魯訊犀利和老辣,往往不經意間出致命一擊。

  這就是差距,沒有魯訊的罵戰不能代表中國罵戰的最高水平。

  在外界看來,這是林子軒一個人和半個世界的作家進行論戰,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不少媒體把林子軒塑造成孤膽英雄,面對半個世界的壓力,仍然毫不退縮,堅持戰鬥,這是一種什麼精神,誰能做到這一步。

  他們甚至把林子軒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哥白尼、達爾文相提並論。

  為了堅持真理,永不放棄的東方鬥士。

  這只是西方媒體的誇張,他們沒想到林子軒的戰鬥力那麼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表了上百篇高質量的反擊文章。

  這種寫作度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難怪是天才型的作家。

  好在他們不知道林子軒身後有一個罵戰小組,這是中國文化界共同努力的結果。

  林子軒可以說是一戰成名,展現了強的罵戰能力,給各國的作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了六月中旬,展結束,各家出版社要返中國,罵戰小組不得不解散。

  林子軒只好暫時停止反擊,他準備國後讓萬象局編譯所的員工每天都寫罵戰文章,和歐洲的這些作家繼續戰鬥。

  他相信,蘇聯不會停止對他的攻擊,這場戰鬥還沒有結束。

  但那又怎麼樣,這對他很有好處,等他到中國後,就通過罵戰來維持自己在世界文壇的知名度,只要罵戰不停,西方媒體就不會忘記他。

  否則作為一位中國作家,很容易被西方媒體遺忘。

  這正是罵出一個未來。

  這麼說起來,他其實應該感謝蘇聯的配合,如果沒有蘇聯和高爾基對他的攻擊,他的名氣不可能如坐火箭般的增長,他不會這麼快成為世界知名的作家。

  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算是毀譽參半,也比默默無聞要好。

  所以,他要繼續配合蘇聯,把這場世界級的罵戰持續下去。

  中國出版社的人員國了,林子軒沒有去,他要和徐至摩到美國一趟。

  不用說,徐至摩到美國是去看望林徽茵,林子軒則是去美國處理籍出版和電影事務。

  他還接到了時代周刊的邀請,由於1984和他在世界範圍內造成的影響,時代周刊會對他做一次專訪,並讓他第二次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

  上一次林子軒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是1924年。

  三年時間過去,林子軒從中國大文豪成為世界級作家,時代周刊不想錯過這個瞬間。

  ☆、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國

  徐至摩對林徽茵念念不忘,這根本瞞不過人。

  他已經和陸小蔓結婚,林徽茵和梁思城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兩人似乎沒有見面的必要,不過徐至摩還是堅持前往美國。

  他似乎較為理智,沒有死纏爛打的意思,只是想去見一見林徽茵,就好像是拜訪好久沒見的老朋友一樣。

  別人信不信他不知道,反正他自己信了。

  林子軒不想拆穿徐至摩,這麼多年過去,他明白徐至摩在感情方面永遠成熟不起來。

  年輕的時候允許衝動犯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誰沒有青春懵懂的歲月呢,可一旦成家立業,就要負擔起責任來。

  這就是林子軒的人生觀。

  六月底,他們來到了紐約,這座他們曾經生活過的大都市。

  八年前,他們在這裡讀書生活,住在同一間公寓裡,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

  那時候的徐至摩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喜好追求真理,探討哲學,而林子軒是一個享樂主義者,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直到那一晚,徐至摩追尋哲學家羅素的腳步前往英國求學。

  幾位在哥倫比亞大學相熟的中國留學生給徐至摩送行,大家在中國城喝了不少白酒,談論了人生和理想,把徐至摩送上郵輪,然後各自返回住處。

章節目錄